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上海儿童近视患病率,发病率,分析近视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和验证近视预测的模型,并完善预测相关的简便方法。方法队列研究在上海市宝山地区的学龄儿童展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6所上海宝山区小学。其中一至三年级儿童随访2年,一年级儿童随访4年。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UCVA)、日常生活视力(PVA)、眼轴、裂隙灯检查、散瞳后电脑验光,主觉验光等。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近视相关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各预测指标及联合预测指标的准确性。另外,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宝山区5所小学,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到UCVA、小瞳孔电脑验光(NCAR)及通过串联方法联合两者的估计屈光度数的界值、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结果近视患病率从3岁的1.8%上升至10岁的52.2%。该人群近视两年发病率36.2%,平均向近视漂移0.97±0.49D;四年发病率60.9%,平均向近视漂移2.11±0.53D。近视发病危险因素为基线等效球镜度数(SER)在-0.5至1.0D(相对基线SER1.0D以上)、重点学校(相对于普通学校)、2名家长近视(相对没有家长近视)。单独使用基线SER便可较为准确地预测2年、4年的近视发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1及0.836。2年预测的最佳界值为SER≤0.5D,4年预测的最佳界值为SER≤0.75D。联合利用UCVA≤20/20且NCAR≤-0.75D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散瞳后的屈光度数,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4%和90.5%。结论上海学龄前儿童近视患病率较低,从6岁开始出现上抬,学龄儿童近视患病率高,且屈光度数向近视方向漂移快。基线屈光度数能够较好地预测近视的发生。联合诊断可以简单地估计儿童散瞳后的屈光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