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最终归宿之谜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00789563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多菲的妻子尤丽亚

  据称,1849年7月下旬,匈牙利贝姆将军的军队已经陷入俄奥联军的重重包围之中。7月31日凌晨,匈牙利军队与俄奥联军所做的最后较量——西格什瓦尔战役开始了。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突围。贝姆将军命令裴多菲留在后备部队里,但战斗打响时,裴多菲不顾当时左臂已有伤,毅然离开后备部队,跟着冲锋队来到战场的最前线。在短暂的战斗间隙里,裴多菲独自一人站在阵地前的一条小河的桥上。他一会儿遥望着远方,一会儿又在小本子上写着什么(也许在写有关战斗的诗句,也许在给他的妻子写信)。一位团部的军医发现了他,朝他大声喊道:“少校,快走!”沉思中的裴多菲似乎才醒悟,动了一下身子并站起来。这时,远处贝姆将军的司令部和他的部队正在撤退。这就是匈牙利人在战场上最后一次看到裴多菲的情形。
  以后的情况就属于传说了,不过也来自那个军医之口:在危急时刻,裴多菲被一位骠骑兵挽上了马。马驮着两个人,不一会儿就累得喘气,跑得慢了。裴多菲见敌人越追越近,就对救他的骠骑兵说:“你自己逃吧,不然两个人都得死。”于是裴多菲跳下马,钻进路边不远的玉米地。紧追不舍的两名俄国哥萨克骑兵追上了裴多菲,其中一个挥起军刀砍来,裴多菲机灵地闪过;紧接着另一个骑兵凶狠地将长矛刺过来,刺穿了裴多菲的胸膛,他应声倒在战场上,为他的祖国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上述裴多菲英勇战死在沙场,是中外学界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可靠的人证物证,但非常符合诗人大无畏的性格,也最能为人们所接受。在人们心目中,像裴多菲这样的英雄,革命失败后最光荣的归宿当然是碧血染黄沙,以身殉国。正因为如此,鲁迅在《〈勇敢的約翰〉校后记》里写道:诗人“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
  1930年,在维也纳档案馆中发现了一份被认为可以证明裴多菲死于战场的文件。这份文件是当年奥地利军队的一名联络军官写的,说他在西格什瓦尔战役结束后骑马执行联络任务时,在路边看到一具身穿黑衣的尸体,根据相貌、胡须和佩戴的勋章,可以断定死者就是裴多菲。消息一经宣布,裴多菲归宿之谜似乎就得以澄清:他是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
  据说裴多菲牺牲后,贝姆将军和他的战士们十分悲痛,贝姆数次派人去战场上寻找裴多菲的遗体,以便运回去隆重安葬,但均未找到。而留给22岁遗孀尤丽亚的,只有无从寻到丈夫尸骨的大坟冢和无比的失望与哀痛。
  说法二:被俘后流放
  尽管在战场上警告过裴多菲要隐蔽,并目击哥萨克兵刺杀过程的那位军医振振有词,但是许多人并不相信他的话,而认为裴多菲在参加最后一次战斗之后仍然活着,只不过是下落不明而已。数十年来,匈牙利各地都流传着裴多菲还活在人世的传说,甚至有人亲眼看到他:有的在街上,有的在农民家,有的在市场上,有的在酒店里。还有人说,裴多菲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在多瑙河两岸流浪。   然而,關于裴多菲失踪的说法,也使许多匈牙利人困惑,更给他的家庭造成不幸。从现今裴多菲故居的展览材料中可以看到,他的父母因儿子生死不明而忧郁成疾,在一年之内先后离开人世。他的妻子尤丽亚的命运也很悲惨,她本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富家小姐,与裴多菲邂逅后不久便匆忙完婚。夫妻一起生活了很短一段时间便爆发了革命,裴多菲从此忙于革命活动,无法照顾小家庭。他失踪以后,幼小的孩子给人寄养,尤丽亚改嫁给一位大学教授,但因婚后生活不美满而十分痛苦,不久落得了“红颜薄命”的结局。
  在一些裴多菲失踪的说法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裴多菲被沙俄军队俘虏(有些出版物甚至刊出裴多菲被俘的图片),并被押到遥远的西伯利亚矿区做苦役。一位从俄国被释放归来的匈牙利战俘曾发表演说和文章声称,在西伯利亚的战俘中有一位叫彼得罗维奇·山陀尔,多次和他谈过话,他认为这个战俘就是裴多菲。波兰革命家维尼耶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也都声称,他们在西伯利亚服役期间,曾见过那个叫彼得罗维奇·山陀尔的疑似裴多菲的人。
  据传,确实有一位疑似裴多菲的“匈牙利诗人”,在战斗结束后被农民救出,隐藏了一段时间后才遭沙俄军队逮捕。而被捕后,他自称名为彼得罗维奇,战俘营中其他被俘的战友深爱这位坚强的诗人,并没有供出他的真名,于是“裴多菲”就以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之名,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裴多菲雕像

  新一轮的争论
  “裴多菲终于有了下落了”,对于考察的结果,世界不少国家的媒体纷纷进行了报导。例如,颇具影响的路透社报导说,1849年裴多菲作为沙俄的一名战俘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并在那里定居,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1856年因患血毒症病故,安葬时用的是他的俄国名字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唯有诗人的祖国——匈牙利的反应十分冷淡:政府对考察结果置若罔闻;学术界认为考察报告说法仍带有假设和推测性质,不足置信;新闻界则信誓旦旦地指责,关于裴多菲下落的新说是“无稽之谈”。匈牙利民众对考察结果的反应更为强烈,而为考察出巨资的莫尔毛伊则备受责难,还多次遭到身份不明者的围攻与殴打……
  于是,新一轮旷日持久的关于裴多菲归宿真相之争又开始了,从20世纪末延续到21世纪初。2001年8月9日,一条题为《裴多菲尸首之争》的消息见诸报端。这条消息指出,一个名称为“裴多菲委员会”的组织把遗骨运回匈牙利进行研究。经过多年努力争取,得到了包括首都行政当局和国家防疫机构在内的多方面的批准,将对裴多菲母亲的坟墓开棺进行科学检验,以确定从西伯利亚运回的骨骼,是否确实为裴多菲的遗骸。
  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开棺检验尚未进行,保管西伯利亚掘得的遗骨的美国科学机构宣布,经鉴定该骨骼为女性。于是反对开棺的人士马上发动攻势,有关当局收回原先发放的许可证;匈牙利最具学术权威的机构——匈牙利科学院也宣布,裴多菲死亡之谜的争论已经结束。对此,“裴多菲委员会”仍不罢休,通过国外机构对遗骨基因的检验,明确肯定该遗骨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但他们再次提出的开棺验亲要求,未见结果报道。
  显而易见的是,在关于裴多菲归宿不断出现“新版本”的同时,相关各方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何时能得出结论,能不能得出结论,谁也无法肯定。在首都布达佩斯,科学工作者保存着裴多菲的一束头发;在匈牙利还埋葬着诗人的双亲。因此,经过进一步的遗传学和人类学研究,此事真相不难大白。但是由于对陈年遗骨的精确定性是横在世界法医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在长达 25 年的时间里,没有人解开“那具来自西伯利亚的遗骨是不是裴多菲”的谜题。
  2015年2月5日,部分疑似裴多菲遗骨(采自巴尔古津诺村墓地的那具遗骨)和与裴多菲有亲缘关系者(采自裴多菲姨妈家现在人世的第六代和第七代女性后代)的两份血样,移交给了位于上海市的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由于遗骨的年代过于久远,样本的亲缘关系过于复杂,因此从中找到答案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司鉴所专家攻克了这个世界级难题,得出检验结论:送检骨样与血样之间具有比较近的生物学关系。这一结论即支持遗骨有极大可能为裴多菲所留的事实。但是,研究尚未最终完成,该结论也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如果裴多菲不是战死的……
  有评论认为,西伯利亚发掘出来的这具骨骼如果确实是裴多菲的遗骨,也许将使长期以来笼罩在裴多菲头上“战死疆场”“宁死不屈”之类的光环都消失,从而使裴多菲作为匈牙利民族英雄的形象蒙上阴影,这个严酷的事实将是许多匈牙利人所承受不了的。看来,像许多民族一样,裴多菲的同胞们也受到“不成功便成仁”观念的困扰。一些西方评论家耸人听闻地说,裴多菲如果不是英勇战死的,那就意味着要重写历史,而这会使亿万青年人对裴多菲的敬仰之情遭到破滅。但事情真是这样吗·
  裴多菲归宿之谜的争论,其本质是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更具体地说是怎样看待“POW”(prisoner of war,战俘)这个概念。尽管世界各国对战俘是不是“胆小鬼”“叛徒”的看法尚无定论,也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不过许多事实可以说明,沙场捐躯固然英勇壮烈,但战斗中被俘并不一定是苟且偷生。因此评价裴多菲的归宿,如果他是在战斗中牺牲的,这当然体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如果他是在战斗中被俘的(很可能还有当时的具体原因,如受伤、寡不敌众等),后来又经受长期非人生活的折磨而死,那他也未必没有非凡的坚毅精神。
裴多菲在基什克勒什的故居

  尽管人们如今对疑似裴多菲的最后岁月还了解甚少,但不难想象,当时在沙皇的残酷统治下,在西伯利亚漫长冬季零下40摄氏度的严酷自然环境中,那偏僻荒凉的贫穷巴尔古津诺村恶劣的生活条件,不准被流放者离开村庄一步的禁令,以及被俘后7年多地狱般的生活所遭受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痛苦,等等,势必远远超过战死。从精神上说,一个如此热爱祖国和人民并为之英勇战斗的革命者、诗人,在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日复一日的繁重体力劳动后独守孤灯冥思苦想,他的痛苦远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从肉体上说,他也许还常遭受鞭打、折磨、饥饿、疾病……其痛苦程度恐怕可以说是生不如死。
  裴多菲归宿的事实真相,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但无论如何,今天我们评价裴多菲有几点是不可动摇的:他一生的经历光明磊落,为祖国、为人民而英勇无畏地战斗;他的诗歌卷卷俱在,字字珠玑,光彩夺目。无论裴多菲英勇战死在疆场,还是被俘后痛苦埋葬于异邦,这一切都是诗人“为革命所付出的代价”。他的最终归宿即使还有疑点或异议,都不能影响、也不应该影响他人生和作品的崇高:裴多菲永远是世界文学史上光耀千秋、流芳百世的伟大诗人。
其他文献
对这群孩子的关注源于学校组建的篮球社团,一般在小学里很少有球队,可这次要参加比赛,我们刚刚成立不久的篮球社团因此而上升到要参加比赛的高度,每周一次的活动转变为每天的
期刊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为了继承和吸取古文化中的精华,适当增加中小学生人文课本中的古文,是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然而,现在的教材设置上,现代文
期刊
题记:舍弃一些可有可无的花架子,在教育实践中找到一条务本求实的路,勇敢地走下去……早熟,这个让家长、老师都棘手的问题却又层出不穷。我班孩子五年级,正是懵懂的时期,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