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强夯法在深圳某电动汽车充电站试点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处理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dynamic compaction in shenzhe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pilot project of the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Founda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 TM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强夯法即动力固结法,指利用起吊设备,反复将夯锤提高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依靠强大的夯击能和冲击波作用,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夯实地基土,提高软弱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方法;其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具有造价低、施工时间短等优点,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 工程概况
位于龙岗区的某电动汽车充电站试点工程,是深圳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工程包含一幢综合楼及充电区域。综合楼为二层悬挑大雨篷的钢结构建筑。
三、 工程地质条件
该工程场地原始地貌为低洼沼泽及冲沟地带,后经人工填土填高整平。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岩溶堆积层、下伏基岩为石炭系石灰岩。场地内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
素填土①:褐黄、灰等杂色,主要成分为碎石夹粘性土,碎石块径约2-5cm,最大约10cm,粘性土含量约20%,未经处理,松散-稍密状态。层厚5.90~6.60m。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 =80 kPa 。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粉质粘土②:灰黄色,不均匀含有少量粉细砂,软塑~可塑状态。层厚1.90~5.80m,层顶埋深5.90~6.60m,层顶标高46.51~47.7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5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20 kPa 。
粉砂③:灰、灰白色,含约8%粘性土,不均匀夹少量细砂,饱和,松散状态。层厚0.80~1.70m,层顶埋深7.80~12.40m,层顶标高40.71~45.8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次,击数7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5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40 kPa 。
3、第四系上更新统坡冲洪积层(Q3al+pl)
有机质粉质粘土④:灰、灰白色,不均匀含少量炭化木,夹少量中细砂,软塑状态。层厚5.00~8.90m,层顶埋深8.60~14.10m,层顶标高39.01~45.0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4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5~12击,平均8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10 kPa 。
中砂⑤:浅黄、褐黄色,不均匀含少量细砂,饱和,稍密状态。层厚1.70m,层顶埋深17.50m,层顶标高36.1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4次,击数11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8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200kPa 。
含碎石粉质粘土⑥:褐黄、灰黄色,不均匀含15%~20%碎石,块径约2~4cm,呈棱角~次棱角状,可塑状态。层厚4.40~8.40m,层顶埋深19.10~19.20m,层顶标高34.01~34.4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3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11~13击,平均12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210 kPa 。
4、第四系岩溶堆积层(Q)
含角砾粉质粘土⑦:灰黄、褐黄色,含约20%~25%碎石,块径约2~4cm,呈棱角状,可塑状态。层厚2.30~5.70m,层顶埋深23.50~27.60m,层顶标高26.06~29.61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2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3~14击,平均7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80 kPa 。
5、石炭系石灰岩(C)
微风化石灰岩⑧( ):灰白色,大理岩化现象明显,岩石矿物新鲜、坚硬,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裂面铁染呈紫红色,顶部岩土接触面具岩溶现象,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少量块状,合金难以钻进,需金刚石钻进。层厚3.50m,层顶埋深25.80~33.30m,层顶标高20.37~27.31m。承载力特征值fak =4000kPa 。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土类型软弱~中软土,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内粉砂③有轻微可液化势。场地地下水位标高51.31~51.37m。
四、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综合楼为二层悬挑大雨篷的钢结构建筑,上部荷载较小,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基础采用天然浅基础即可;但由于本工程的充电设施对场地变形要求较高,故需对整个场地进行地基处理。
本工程素填土层①较厚,为5.90~6.60m。在堆填时没经过处理,堆填时间短,呈松散~稍密状态,且均质性差,未经处理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其它各岩土层埋藏较深,不具备作为拟建建筑物天然浅基础持力层的条件。因此需对在人工填土层进行地基处理,经检测合格后,才可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本工程场地范围内无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周边除约100m处一加油站外无其它建(构)筑物,在采取挖隔振沟等防振措施后可以采用动力加固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1、换土垫层法:是将基础下一定深度内的软弱土层挖去,回填强度较高的砂、碎石或灰土等,并夯至密实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或不良地层的处理。
本工程整个场地如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则挖填土方量大,施工时间长,工程造价较高。
2、高压喷射注浆法:是以高压喷射流直接冲击破坏土体,浆液与土以半置换或全置换凝固为固结体的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粘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及碎石土等地基的处理,当土层中含有较多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用机质时,效果较差。
本工程中,因素填土①含有较多大粒径碎石,如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地基处理,不仅施工时间较长,工程造价较高,而且效果较差。
3、强夯法:是利用起吊设备,反复将夯锤提高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使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较大,可满足强度及变形要求;相对而言,其土方量小,施工时间较短,工程造价较低。
鉴于本工程工期紧,本着经济合理、节约时间的原则,本工程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
本工程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参数:
(1) 处理范围为扩出围墙基礎外1.0m,处理厚度为基础下为4m。
(2) 强夯锤质量15t,锤底面积2.5m2,落距13m,单击夯击能为2000kN m。
(3) 夯击点位置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介于夯锤直径的2.0~3.0倍之间,为5~6m;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最后一遍为满夯,即锤印彼此搭接以加固前几遍夯点间粘松的表土层。
五、 施工工艺
一) 施工步骤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起夯面;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记录夯击次数。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二)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对含水量较高的地基,保证有足够的遍间歇时间,待基土中孔隙水压力充分消散后再满夯,或采取强夯置换施工工艺,可先在场地上铺设一层厚约0.5m的砂石垫层后再满夯;
2、满夯前有可能下雨时,采取覆盖防水措施,以防推入夯坑内的虚土大量吸水,增加地基土的含水量。如果情况允许,可在下雨之前对夯坑内的虚土夯1~2击;
3、满夯后场地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4、当局部出现“橡皮土”时将其挖除,换填砂石填料补夯;当“橡皮土”较薄且面积较大时,可用推土机的松土器将地表层翻松、晾晒后补夯。
三) 施工现场问题及处理
施工时遇到场地西北角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的情况,处理措施为: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铺填一定厚度的碎石材料,采用强夯置换。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经检测,均满足设计要求。
六、 结论
综上所述,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特点及工期、进度、费用等方面的要求,综合分析,选择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2] DL/T5024-2005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作者简介
韩晓晶(1970-)、女、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设计院、广东、深圳、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处理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dynamic compaction in shenzhe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pilot project of the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Founda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 TM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强夯法即动力固结法,指利用起吊设备,反复将夯锤提高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依靠强大的夯击能和冲击波作用,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夯实地基土,提高软弱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方法;其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具有造价低、施工时间短等优点,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 工程概况
位于龙岗区的某电动汽车充电站试点工程,是深圳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工程包含一幢综合楼及充电区域。综合楼为二层悬挑大雨篷的钢结构建筑。
三、 工程地质条件
该工程场地原始地貌为低洼沼泽及冲沟地带,后经人工填土填高整平。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岩溶堆积层、下伏基岩为石炭系石灰岩。场地内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
素填土①:褐黄、灰等杂色,主要成分为碎石夹粘性土,碎石块径约2-5cm,最大约10cm,粘性土含量约20%,未经处理,松散-稍密状态。层厚5.90~6.60m。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 =80 kPa 。
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粉质粘土②:灰黄色,不均匀含有少量粉细砂,软塑~可塑状态。层厚1.90~5.80m,层顶埋深5.90~6.60m,层顶标高46.51~47.7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5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20 kPa 。
粉砂③:灰、灰白色,含约8%粘性土,不均匀夹少量细砂,饱和,松散状态。层厚0.80~1.70m,层顶埋深7.80~12.40m,层顶标高40.71~45.8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次,击数7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5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40 kPa 。
3、第四系上更新统坡冲洪积层(Q3al+pl)
有机质粉质粘土④:灰、灰白色,不均匀含少量炭化木,夹少量中细砂,软塑状态。层厚5.00~8.90m,层顶埋深8.60~14.10m,层顶标高39.01~45.0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4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5~12击,平均8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10 kPa 。
中砂⑤:浅黄、褐黄色,不均匀含少量细砂,饱和,稍密状态。层厚1.70m,层顶埋深17.50m,层顶标高36.1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4次,击数11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8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200kPa 。
含碎石粉质粘土⑥:褐黄、灰黄色,不均匀含15%~20%碎石,块径约2~4cm,呈棱角~次棱角状,可塑状态。层厚4.40~8.40m,层顶埋深19.10~19.20m,层顶标高34.01~34.47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3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11~13击,平均12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210 kPa 。
4、第四系岩溶堆积层(Q)
含角砾粉质粘土⑦:灰黄、褐黄色,含约20%~25%碎石,块径约2~4cm,呈棱角状,可塑状态。层厚2.30~5.70m,层顶埋深23.50~27.60m,层顶标高26.06~29.61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2次,经杆长修正后击数3~14击,平均7击。承载力特征值fak =180 kPa 。
5、石炭系石灰岩(C)
微风化石灰岩⑧( ):灰白色,大理岩化现象明显,岩石矿物新鲜、坚硬,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裂面铁染呈紫红色,顶部岩土接触面具岩溶现象,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少量块状,合金难以钻进,需金刚石钻进。层厚3.50m,层顶埋深25.80~33.30m,层顶标高20.37~27.31m。承载力特征值fak =4000kPa 。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土类型软弱~中软土,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内粉砂③有轻微可液化势。场地地下水位标高51.31~51.37m。
四、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综合楼为二层悬挑大雨篷的钢结构建筑,上部荷载较小,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基础采用天然浅基础即可;但由于本工程的充电设施对场地变形要求较高,故需对整个场地进行地基处理。
本工程素填土层①较厚,为5.90~6.60m。在堆填时没经过处理,堆填时间短,呈松散~稍密状态,且均质性差,未经处理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其它各岩土层埋藏较深,不具备作为拟建建筑物天然浅基础持力层的条件。因此需对在人工填土层进行地基处理,经检测合格后,才可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本工程场地范围内无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周边除约100m处一加油站外无其它建(构)筑物,在采取挖隔振沟等防振措施后可以采用动力加固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1、换土垫层法:是将基础下一定深度内的软弱土层挖去,回填强度较高的砂、碎石或灰土等,并夯至密实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或不良地层的处理。
本工程整个场地如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则挖填土方量大,施工时间长,工程造价较高。
2、高压喷射注浆法:是以高压喷射流直接冲击破坏土体,浆液与土以半置换或全置换凝固为固结体的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粘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及碎石土等地基的处理,当土层中含有较多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用机质时,效果较差。
本工程中,因素填土①含有较多大粒径碎石,如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地基处理,不仅施工时间较长,工程造价较高,而且效果较差。
3、强夯法:是利用起吊设备,反复将夯锤提高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使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较大,可满足强度及变形要求;相对而言,其土方量小,施工时间较短,工程造价较低。
鉴于本工程工期紧,本着经济合理、节约时间的原则,本工程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
本工程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参数:
(1) 处理范围为扩出围墙基礎外1.0m,处理厚度为基础下为4m。
(2) 强夯锤质量15t,锤底面积2.5m2,落距13m,单击夯击能为2000kN m。
(3) 夯击点位置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介于夯锤直径的2.0~3.0倍之间,为5~6m;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最后一遍为满夯,即锤印彼此搭接以加固前几遍夯点间粘松的表土层。
五、 施工工艺
一) 施工步骤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起夯面;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记录夯击次数。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二)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对含水量较高的地基,保证有足够的遍间歇时间,待基土中孔隙水压力充分消散后再满夯,或采取强夯置换施工工艺,可先在场地上铺设一层厚约0.5m的砂石垫层后再满夯;
2、满夯前有可能下雨时,采取覆盖防水措施,以防推入夯坑内的虚土大量吸水,增加地基土的含水量。如果情况允许,可在下雨之前对夯坑内的虚土夯1~2击;
3、满夯后场地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4、当局部出现“橡皮土”时将其挖除,换填砂石填料补夯;当“橡皮土”较薄且面积较大时,可用推土机的松土器将地表层翻松、晾晒后补夯。
三) 施工现场问题及处理
施工时遇到场地西北角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的情况,处理措施为: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铺填一定厚度的碎石材料,采用强夯置换。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经检测,均满足设计要求。
六、 结论
综上所述,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特点及工期、进度、费用等方面的要求,综合分析,选择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2] DL/T5024-2005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作者简介
韩晓晶(1970-)、女、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设计院、广东、深圳、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