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简要分析了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并基于工程实践,提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管理;控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high building, and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Concrete;Construction;Management;Control
混凝土广泛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建筑结构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
1.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1原材料的质量
建筑工程的原材料选择很重要,要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应当要对建筑的原材料有深入地了解。水泥的强度如何就是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水泥强度的波动影响的。如果水泥强度出现过大的波动,混凝土当中的级配就随之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而另一方面,混凝土的水灰会受到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影响。另外,混凝土集料方面应当要加强对粘土、淤泥这些极细粒材料的配合比。如果不注意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集料表面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包裹层,削弱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很多松散的颗粒,导致混凝土需水量的大增。
1.2施工的工艺水平
在相同的材料之下,如果能够应用较高的施工工艺进行科学配制,那么就能保证混凝土具有较高的质量。首先,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就需要使用科学的配制方法。在试验室和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的一个不一致的情况,那就是在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而实际的过程当中,一旦没有考虑到各级骨料当中是会存在一定的超逊径颗粒,而且水分也常常会不同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重大的失误。在实际施工当中,混凝土的配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还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混凝土的配合比的严格要求是保证工程技术性能和施工工艺的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2.1材料的选用与管理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为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和拌合用水,这些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优劣及其质量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及性能的优劣,对原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在选用材料时,应以其性能价格比为依据(以每m3混凝土的综合材料成本来分析),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每一种单一材料的单价,这样才能选取到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混凝土生产材料。
2.1.1水泥
用强度等级32.5或者42.5以上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先使用散装水泥。(2)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3)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4)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5)先出厂的水泥先用。(6)应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费作好环境保护。
2.1.2集料
(1)细集料:细集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河砂,不宜采用海砂。采用的砂细度模数为2.3~3.0,砂中含泥量≤3.0%,泥块含量≤2.O%,并经试验合格后使用。
(2)粗集料: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的连续级配碎石,其针片状颗粒含量≤15%,含泥量应≤1.0%,泥块含量应≤0.5%,并经试验合格后使用。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3/4、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l/4、对于混凝士实心板,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mm。
2.1.3外加剂
为了减少混凝土开裂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加剂,这是避免裂缝的有效措施。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加剂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2严格施工质量管理
2.2.1配合比
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采用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试验、试配,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坍落度等)的要求,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同时,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混凝土生产时,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可能与配合比设计存在差异,因此在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所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能够满足工程的各项要求后,方能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工作。
2.2.2混凝土的运输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混凝土的总运输量与每日所需的运输量,水平及垂直运输距离,现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以及气候、地形与道路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相应的运输设备,并提前预测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及时安排机修人员作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论何种方法,都应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应保持原有的均匀性,不发生离析现象;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落度应符合浇筑所要求的坍落度值;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不得因运输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务必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尤其是预拌混凝土要根据运距及设计要求采取适当措施调整混凝土的坍落度,使其在到达浇筑地点时的各项工作性能均能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2.2.3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完成的好坏,对于混凝土的密实性与耐久性,结构的整体性以及结构的外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混凝土工程中保证工程质量 的关键性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度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
(2)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负责指挥泵送商品混凝土,不应集中布料,应分散布料,人工均匀摊铺,并配合振捣器及时增补混凝土料。平仓振捣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且要注意“快插慢拔,不漏点”,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以振实部分的边缘,不能过振、欠振、漏振。
(3)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禁止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另外,要合理选择对混凝土二次振捣时间,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
2.3重视后期养护
(1)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早期养护应派专人负责,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能满足混凝土硬化和强度增长的需要使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2)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3.结束语
总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参考文献】
[1]黎文俐.房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0(2).
[2]谢文峰.浅谈混凝土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质量防控[J].中国科技纵横.2010(14).
[3]张毓,邓资明.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及控制方法[J].科技与生活.2010(14).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管理;控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high building, and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Concrete;Construction;Management;Control
混凝土广泛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建筑结构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
1.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1原材料的质量
建筑工程的原材料选择很重要,要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应当要对建筑的原材料有深入地了解。水泥的强度如何就是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水泥强度的波动影响的。如果水泥强度出现过大的波动,混凝土当中的级配就随之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而另一方面,混凝土的水灰会受到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影响。另外,混凝土集料方面应当要加强对粘土、淤泥这些极细粒材料的配合比。如果不注意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集料表面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包裹层,削弱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具体表现为出现了很多松散的颗粒,导致混凝土需水量的大增。
1.2施工的工艺水平
在相同的材料之下,如果能够应用较高的施工工艺进行科学配制,那么就能保证混凝土具有较高的质量。首先,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就需要使用科学的配制方法。在试验室和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的一个不一致的情况,那就是在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而实际的过程当中,一旦没有考虑到各级骨料当中是会存在一定的超逊径颗粒,而且水分也常常会不同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重大的失误。在实际施工当中,混凝土的配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还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混凝土的配合比的严格要求是保证工程技术性能和施工工艺的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2.1材料的选用与管理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为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和拌合用水,这些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优劣及其质量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及性能的优劣,对原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在选用材料时,应以其性能价格比为依据(以每m3混凝土的综合材料成本来分析),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每一种单一材料的单价,这样才能选取到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混凝土生产材料。
2.1.1水泥
用强度等级32.5或者42.5以上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先使用散装水泥。(2)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3)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4)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5)先出厂的水泥先用。(6)应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费作好环境保护。
2.1.2集料
(1)细集料:细集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河砂,不宜采用海砂。采用的砂细度模数为2.3~3.0,砂中含泥量≤3.0%,泥块含量≤2.O%,并经试验合格后使用。
(2)粗集料: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的连续级配碎石,其针片状颗粒含量≤15%,含泥量应≤1.0%,泥块含量应≤0.5%,并经试验合格后使用。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3/4、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l/4、对于混凝士实心板,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mm。
2.1.3外加剂
为了减少混凝土开裂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加剂,这是避免裂缝的有效措施。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加剂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2严格施工质量管理
2.2.1配合比
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采用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试验、试配,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坍落度等)的要求,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同时,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混凝土生产时,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可能与配合比设计存在差异,因此在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所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能够满足工程的各项要求后,方能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浇筑工作。
2.2.2混凝土的运输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混凝土的总运输量与每日所需的运输量,水平及垂直运输距离,现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以及气候、地形与道路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相应的运输设备,并提前预测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及时安排机修人员作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论何种方法,都应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应保持原有的均匀性,不发生离析现象;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落度应符合浇筑所要求的坍落度值;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时运至浇筑地点,不得因运输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务必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尤其是预拌混凝土要根据运距及设计要求采取适当措施调整混凝土的坍落度,使其在到达浇筑地点时的各项工作性能均能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2.2.3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完成的好坏,对于混凝土的密实性与耐久性,结构的整体性以及结构的外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混凝土工程中保证工程质量 的关键性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度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
(2)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负责指挥泵送商品混凝土,不应集中布料,应分散布料,人工均匀摊铺,并配合振捣器及时增补混凝土料。平仓振捣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且要注意“快插慢拔,不漏点”,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以振实部分的边缘,不能过振、欠振、漏振。
(3)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禁止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另外,要合理选择对混凝土二次振捣时间,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
2.3重视后期养护
(1)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早期养护应派专人负责,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能满足混凝土硬化和强度增长的需要使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2)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3.结束语
总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参考文献】
[1]黎文俐.房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0(2).
[2]谢文峰.浅谈混凝土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质量防控[J].中国科技纵横.2010(14).
[3]张毓,邓资明.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及控制方法[J].科技与生活.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