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状态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一种对教育者的导向产生阻力的一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所展示的逆反心理是具有复杂性的。这里笔者就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些表现、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一些看法。
逆反心理表现的复杂性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的广泛性决定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多样性,因此决定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在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是有差别的,有的只是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或是教育方法不认同;而有的则是上升到了缺乏信任,对教育者或者社会现象的不满;有的甚至演化为厌恶,对立的情绪;更有甚者,对教育工作者公开对抗、报复。学生们产生这种逆反心理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同的,有的只是对教育者疏远,对一些社会现象表现得很冷漠;而有的对教育者所传播的知识不满,甚至对教育者或某些现象进行讥讽谩骂;严重的通过对抗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憎恶。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由学生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普遍比较优裕,富有朝气、幻想。中学生们营养普遍比较好、发育比较早,另外比较任性、冲动。这些都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迅速膨胀,而中学生的年纪还不能一一鉴别,难免会受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青少年们思想简单、片面,不成熟。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带有主观随意性,不够全面,比较肤浅,所以容易激动,很多事情的看待上容易情绪化,很难客观。中学生的观点还尚未稳定,容易受到周围不良因素的诱惑,所以尤其应该重视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教育者方面引起的 教育者的导向不正确的现象存在,有的教师个性极端,教学上我行我素,这种言论对于正处于心智不太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以成绩为导向,完全不顾学生的情绪,甚至进入了机械化的教育,这些都是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有的教育者教育情感不正常,语言重复啰嗦。有的教师就像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机器,缺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不关心、不爱护、不理解,甚至不尊重,做事简单粗暴;更有甚者,自己跟别人吵架,或者其他的一些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这些行为都十分让学生反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要有合适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教育者方法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中学生很容易感情用事,笔者身边有很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情况,对一个教师是否喜爱,会影响到他这科的学习效果;有的学生本来对这一学科不感兴趣,只是因为一个教师而改变了。所以,教师得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为人师表,形象也很重要,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教师得体的穿着,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感,都是影响学生的因素。
由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引起的 现在的孩子普遍受到家长的溺爱,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很重要的原因。有些家长对孩子娇惯,不允许教师对学生严格管教;有些家长很没耐心,教育孩子简单粗暴,由于中学生本身就课业繁多,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如果父母还像教育小孩子一样去束缚,只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而这时候的孩子好奇心最强,很容易被一些有负面影响的信息所吸引,加上社会上风气普遍开放,难免让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克服逆反心理的对策
那么,应该怎么样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逆反心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呢?笔者总结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教育者应从“理、情、行、巧、恒”五个方面努力。
教育者只有以理服人,学生才能心悦诚服。教育者应该把握内容的正确性,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者要投入情感,增加教育情感的亲和性,尽量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尊重。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另外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持之以恒,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因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灵活多变、不稳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才能知道如何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在发现学生有错误思想萌芽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知识能力的提高,由于我国教育的现状,好多地方还难以彻底摆脱把成绩作为教育的导向的状况,但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因果关系,应该更加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提高,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去客观公正的评价事物,有效抵制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
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政治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与策略对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蒙古族学校)
逆反心理表现的复杂性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的广泛性决定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多样性,因此决定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在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是有差别的,有的只是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或是教育方法不认同;而有的则是上升到了缺乏信任,对教育者或者社会现象的不满;有的甚至演化为厌恶,对立的情绪;更有甚者,对教育工作者公开对抗、报复。学生们产生这种逆反心理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同的,有的只是对教育者疏远,对一些社会现象表现得很冷漠;而有的对教育者所传播的知识不满,甚至对教育者或某些现象进行讥讽谩骂;严重的通过对抗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憎恶。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由学生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普遍比较优裕,富有朝气、幻想。中学生们营养普遍比较好、发育比较早,另外比较任性、冲动。这些都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迅速膨胀,而中学生的年纪还不能一一鉴别,难免会受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青少年们思想简单、片面,不成熟。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带有主观随意性,不够全面,比较肤浅,所以容易激动,很多事情的看待上容易情绪化,很难客观。中学生的观点还尚未稳定,容易受到周围不良因素的诱惑,所以尤其应该重视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教育者方面引起的 教育者的导向不正确的现象存在,有的教师个性极端,教学上我行我素,这种言论对于正处于心智不太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以成绩为导向,完全不顾学生的情绪,甚至进入了机械化的教育,这些都是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有的教育者教育情感不正常,语言重复啰嗦。有的教师就像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机器,缺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不关心、不爱护、不理解,甚至不尊重,做事简单粗暴;更有甚者,自己跟别人吵架,或者其他的一些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这些行为都十分让学生反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要有合适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教育者方法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中学生很容易感情用事,笔者身边有很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情况,对一个教师是否喜爱,会影响到他这科的学习效果;有的学生本来对这一学科不感兴趣,只是因为一个教师而改变了。所以,教师得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为人师表,形象也很重要,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教师得体的穿着,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感,都是影响学生的因素。
由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引起的 现在的孩子普遍受到家长的溺爱,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很重要的原因。有些家长对孩子娇惯,不允许教师对学生严格管教;有些家长很没耐心,教育孩子简单粗暴,由于中学生本身就课业繁多,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如果父母还像教育小孩子一样去束缚,只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学生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而这时候的孩子好奇心最强,很容易被一些有负面影响的信息所吸引,加上社会上风气普遍开放,难免让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克服逆反心理的对策
那么,应该怎么样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逆反心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呢?笔者总结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教育者应从“理、情、行、巧、恒”五个方面努力。
教育者只有以理服人,学生才能心悦诚服。教育者应该把握内容的正确性,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者要投入情感,增加教育情感的亲和性,尽量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尊重。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另外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持之以恒,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因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灵活多变、不稳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才能知道如何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在发现学生有错误思想萌芽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知识能力的提高,由于我国教育的现状,好多地方还难以彻底摆脱把成绩作为教育的导向的状况,但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因果关系,应该更加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提高,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去客观公正的评价事物,有效抵制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
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政治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与策略对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蒙古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