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的性格形成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在早年阶段形成的性格一般难以改变,对其日后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所以,作为心灵工程师的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性格健康教育。
关键词:性格教育;方法;性格构建
一、小学低年级性格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通常年龄在6~10岁,这个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幻想。在三观尚未启蒙的前提下,对未知世界也充满了恐惧与不适应,不明白该如何去适应社会,也不懂得如何去和他人打交道。因此,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首先,性格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性格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的具体方法等都息息相关。试想如果学生性格非常孤僻,那么,即使进行思考后也是不愿意表达的,就无法让老师科学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开朗的性格会促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扎实掌握。第二,积极向上的性格也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如果学生小时候养成不愿表达的习惯,久而久之,性格就会变得愈发孤僻,到后来会愈发不喜欢表达。总体来说,开朗的性格是由学生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所致,而学生的表达习惯则会促进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的性格发展,关键是要多和学生交流,时刻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方法
上文提到了性格教育与性格培养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性格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只是构建学生健康性格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以及如何发现学生性格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完整的性格?第一,帮助学生完成对性格的自我认知。那么如何进行这项工作呢?老师可以借用性格测试的各种量表,比较主流的是MBTI性格测试,也比较准确,尽管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但是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性格确实非常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有所认知之后,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属性格类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性格做出科学的判断。老师还可以请心理咨询师来为学生讲解性格的正确构建,从而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进而逐渐去关注自己的性格。第二,如何构建健康而又完整的性格?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为学生提供完善自我的平台。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就算是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类型,并且也认识到了自己性格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能也不会趋向于主动去完善自我。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发挥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其逐渐剔除性格中所存在的弱点做好铺垫。(2)以身作则,用自己性格中的优势来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作为小学生都非常崇拜的老师,如果老师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学生是一定会有所改变的。老师的性格开朗,一定会使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向上。
三、性格构建的深远意义
“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格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唯物主义哲学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关键部分有时候可以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足够长远,就可以看出个人性格对于其日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其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深深地植入整个公司当中,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愿意探索新事物的性格特点,才造就了整个公司的辉煌。史蒂夫·乔布斯创办的苹果公司也独具他的特点——严谨、追求完美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乔布斯个人性格的影响。所以说,不论是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还是创业,都跟性格密不可分。那么,具体来说,性格构建都有哪些深远的意義?首先,为学生提供认识自己的途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自己的认识还不清楚,也较少地会感到震撼,而性格教育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自己的视角,让学生明白性格并不是色彩单一、固定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探索自我、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自己在性格上的提升、认知上的突进、思想上的升华。第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性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人们还是会将性格分为好坏,可以说,拥有好的性格是可以使学生不断进步的,而且也更加倾向于勇敢面对挫折。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性格构建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地去思考如何不断地改善学生性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最后还要明确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最终达到构建良好性格的目的,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性格教育与素质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社会),2002,31(9):1-3.
[2]张锋,李志萍,王敬胜,等.初中学生性格特质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1995,27(5):51-53.
[3]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性格教育;方法;性格构建
一、小学低年级性格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通常年龄在6~10岁,这个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幻想。在三观尚未启蒙的前提下,对未知世界也充满了恐惧与不适应,不明白该如何去适应社会,也不懂得如何去和他人打交道。因此,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首先,性格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性格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的具体方法等都息息相关。试想如果学生性格非常孤僻,那么,即使进行思考后也是不愿意表达的,就无法让老师科学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开朗的性格会促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扎实掌握。第二,积极向上的性格也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如果学生小时候养成不愿表达的习惯,久而久之,性格就会变得愈发孤僻,到后来会愈发不喜欢表达。总体来说,开朗的性格是由学生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所致,而学生的表达习惯则会促进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的性格发展,关键是要多和学生交流,时刻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方法
上文提到了性格教育与性格培养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性格教育和培养的必要性只是构建学生健康性格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以及如何发现学生性格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完整的性格?第一,帮助学生完成对性格的自我认知。那么如何进行这项工作呢?老师可以借用性格测试的各种量表,比较主流的是MBTI性格测试,也比较准确,尽管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但是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性格确实非常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有所认知之后,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所属性格类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性格做出科学的判断。老师还可以请心理咨询师来为学生讲解性格的正确构建,从而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进而逐渐去关注自己的性格。第二,如何构建健康而又完整的性格?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为学生提供完善自我的平台。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就算是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类型,并且也认识到了自己性格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能也不会趋向于主动去完善自我。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发挥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其逐渐剔除性格中所存在的弱点做好铺垫。(2)以身作则,用自己性格中的优势来影响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作为小学生都非常崇拜的老师,如果老师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学生是一定会有所改变的。老师的性格开朗,一定会使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向上。
三、性格构建的深远意义
“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格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唯物主义哲学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关键部分有时候可以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足够长远,就可以看出个人性格对于其日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其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深深地植入整个公司当中,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愿意探索新事物的性格特点,才造就了整个公司的辉煌。史蒂夫·乔布斯创办的苹果公司也独具他的特点——严谨、追求完美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乔布斯个人性格的影响。所以说,不论是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还是创业,都跟性格密不可分。那么,具体来说,性格构建都有哪些深远的意義?首先,为学生提供认识自己的途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自己的认识还不清楚,也较少地会感到震撼,而性格教育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自己的视角,让学生明白性格并不是色彩单一、固定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探索自我、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自己在性格上的提升、认知上的突进、思想上的升华。第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性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人们还是会将性格分为好坏,可以说,拥有好的性格是可以使学生不断进步的,而且也更加倾向于勇敢面对挫折。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性格构建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地去思考如何不断地改善学生性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最后还要明确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最终达到构建良好性格的目的,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性格教育与素质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社会),2002,31(9):1-3.
[2]张锋,李志萍,王敬胜,等.初中学生性格特质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1995,27(5):51-53.
[3]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