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带来了新的理念,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课堂效率得以提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教学中的“教”存在的问题,谈一谈解决的策略。
问题一:过于追求形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英语教师正在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追求着高质量的英语教学。现在的英语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课堂,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多了;教学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讲练,而是具有交际任务的、丰富多样的活动。但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出现了问题,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新课标强调了活动、参与、合作、评价等,在理解和行动上有些教师存在偏差、失误,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课改前,满堂灌,一言堂,方式单一;而现在,有的老师一节课中形式很多,充斥了各种“听、说、读、写、唱、玩、游、画”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多达十余种形式的活动,因受时间的限制,每个活动都只能草草了事,不能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思考,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参与活动,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做忠实的听众与观众。比如:唱歌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如果唱歌只是为了唱歌,只为了有唱这个环节,而不考虑与所学知识有无关系,这样的歌唱其实就属于无目的。这样的课表面看很热闹,形式很多,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但热闹过后,我们要问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这节课、这个活动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每一个老师能够有清晰的答案。不少的老师以为有活动、活动多就是好的,却没有真正理解各种活动的意义,换句话说,对活动设计的目标并没有理解到位。
解决策略:对于活动的设计,我们采用“活而有序,活而有效”的策略。活动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个体到整体,层层递进。各个活动的安排要有层次和梯度,满足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需要。活动实施时目的明确、指向(指令)清晰、任务适度。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而是活动目标的达成才是重要的。每个活动应有明确的主题,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以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相结合,同时使每个活动在目标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活动。
问题二:创设情景成华丽包装
现在的英语课都有情境教学,很多教师都会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英语学习活动,而且效果也不错,但也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文化背景,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看到一些无效的、虚假的或是尴尬的情境,主要反映在提出问题及创设情境上。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每天认识的学生,还总问:What’s your name?而情境假设,则是指为了教学的需要,不考虑可行性和真实性而制造的假情境。记得听过这么一节课,老师为了教会学生“yummy”这个词,在课堂上带了很多种口味的食品让学生品尝,老师要求学生无论尝到什么味道,都要说一声“yummy”。这样表面看有教学的情境,但是显得虚假,不符合实际。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教学手段与开展活动,创设有意义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自主建构,发展语言技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英语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分析教材、学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而不是给英语教学套一个无实际意义、虚假的情境教学的华丽包装。
解决策略:关于情境创设,我们应把握四个特性。一是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是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只有在合情合理的情境中才有语言交流的土壤,才有语言实践的意义。三是情境创设的整体性,不能为了学习一个单词、一个句型而创设与其他单词和句型毫无联系的一个情境。四是情境创设的易操作性,一节课只有40分钟,情境要简单易行,尤其是要善于利用生活中、教室中可以利用的情境,这样能起到更好交际的作用,既省时,又省力。
问题三:合作学习流于表面
课堂上教师常常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小组活动是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从表面上看,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相当活跃,但实际情况呢?小组合作分工不清晰、任务不明确,有些学生在滥竽充数,混在组里,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合作任务,投机取巧,用中文进行讨论交流,选成绩好的同学代替全组给出答案。合作学习变成了少数学生在参与、多数学生在旁观的局面。这样的合作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有组织、有效率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赶时下流行的教学形式去选择合作学习,不能只重视合作形式而应抓住合作内容、方式与途径。
解决策略:一是选择好内容,突出合作的意义。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突出合作的意义,尤其是要选择适合合作的话题与任务开展活动,要避免一些个体能完成、属于自主活动,或是没有合作的必要的内容放在合作学习里,要真正选择那些需要学生间合作的内容,好的合作内容才能发挥出合作的作用和价值,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二是科学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以及组内成员的差异互补,编排包含A、B、C、D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组。同时要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倾听、会分享的良好习惯。为了解决问题,要求每个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每个成员都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要意识到需要同伴之间的共同合作,相互之间要鼓励、帮助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三是教师积极引导,适时介入。合作学习并不全部是学生的事情,还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在适当的时机、教师要适当地介入。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使组内学生密切合作,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同时又要使小组之间保持一定的竞争态势。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也能及时地予以帮助,使合作学习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四:多媒体过度使用
现在一些学校,教师对于多媒体的应用积极性很高,大家几乎整天都忙于找课件、忙于做课件、忙于播放课件。上课时,教师总是站在电脑旁,学生死盯着屏幕,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也没有了。电脑课件攻占了整个课堂,成为主体,老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的奴隶,被牵着鼻子走。新课改之后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电灌”。不少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不论什么课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多媒体,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会上课了。多媒体的声音代替了老师的话语,图像的显示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口头交流也减少了。本来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的英语课堂活跃的气氛消失了,英语课几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学生变成了观众,而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有积极的一面,但以为多媒体能替代一切、课件做得好就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解决对策:一是做好媒体的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情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利用多媒体,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语言习得、语言交际服务。三是注意多媒体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媒体的运用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需用时进行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做到宁缺勿滥,不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去完成低效的任务。
问题五:评价滥用表扬
英语课常出现这样的评价:只要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教师都会说:“Good! /Very good! /Great! /Wonderful! /Good job!”之类赞扬性的语言,有时抽查提问的速度比较快,甚至连学生的回答都还不是很完全,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评价:Good! 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与奖励;甚至片面地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所以,一堂课下来好多学生都有小红花,有的甚至有很多小红花。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表扬和奖励也应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太多的奖励和评价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一步思考。适当的表扬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表扬、滥用赏识评价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出现一旦受到批评就不适应的情况,从而造成学生对自我认识、评价的迷失。
解决对策:一是要准确适度。小学英语课程担负着对学生英语启蒙教育的任务,虽然涉及的英语知识不深,但也需要严谨准确。因此,对于学生知识上的评价,教师必须严肃认真,恰如其分,把握分寸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二是要实事求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首先要体现激励性,但并不表示教师一味地给学生以表扬,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指点,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判断,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三是要因人而异。英语课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对于成绩优秀、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评价要让他们发挥优势向着更高更深地目标迈进;对于程度低一点、慢一点的学生,教师也要以赏识的态度进行评价,通过及时、肯定的评价促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新课改确实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尝试新的方式,但是如果一切教学行为的变革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就需要我们做出深刻反思,进而找到更多、更有效的对策,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吴沛玲.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刘吉林,王坦.走进新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
[3]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纪红艳.基于学生视角的有效课堂语言评价策略的建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六联小学)
问题一:过于追求形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英语教师正在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追求着高质量的英语教学。现在的英语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课堂,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多了;教学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讲练,而是具有交际任务的、丰富多样的活动。但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出现了问题,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新课标强调了活动、参与、合作、评价等,在理解和行动上有些教师存在偏差、失误,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课改前,满堂灌,一言堂,方式单一;而现在,有的老师一节课中形式很多,充斥了各种“听、说、读、写、唱、玩、游、画”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多达十余种形式的活动,因受时间的限制,每个活动都只能草草了事,不能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思考,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参与活动,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做忠实的听众与观众。比如:唱歌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如果唱歌只是为了唱歌,只为了有唱这个环节,而不考虑与所学知识有无关系,这样的歌唱其实就属于无目的。这样的课表面看很热闹,形式很多,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但热闹过后,我们要问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这节课、这个活动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每一个老师能够有清晰的答案。不少的老师以为有活动、活动多就是好的,却没有真正理解各种活动的意义,换句话说,对活动设计的目标并没有理解到位。
解决策略:对于活动的设计,我们采用“活而有序,活而有效”的策略。活动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个体到整体,层层递进。各个活动的安排要有层次和梯度,满足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需要。活动实施时目的明确、指向(指令)清晰、任务适度。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而是活动目标的达成才是重要的。每个活动应有明确的主题,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以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相结合,同时使每个活动在目标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活动。
问题二:创设情景成华丽包装
现在的英语课都有情境教学,很多教师都会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英语学习活动,而且效果也不错,但也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文化背景,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看到一些无效的、虚假的或是尴尬的情境,主要反映在提出问题及创设情境上。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每天认识的学生,还总问:What’s your name?而情境假设,则是指为了教学的需要,不考虑可行性和真实性而制造的假情境。记得听过这么一节课,老师为了教会学生“yummy”这个词,在课堂上带了很多种口味的食品让学生品尝,老师要求学生无论尝到什么味道,都要说一声“yummy”。这样表面看有教学的情境,但是显得虚假,不符合实际。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教学手段与开展活动,创设有意义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自主建构,发展语言技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英语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分析教材、学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而不是给英语教学套一个无实际意义、虚假的情境教学的华丽包装。
解决策略:关于情境创设,我们应把握四个特性。一是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是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只有在合情合理的情境中才有语言交流的土壤,才有语言实践的意义。三是情境创设的整体性,不能为了学习一个单词、一个句型而创设与其他单词和句型毫无联系的一个情境。四是情境创设的易操作性,一节课只有40分钟,情境要简单易行,尤其是要善于利用生活中、教室中可以利用的情境,这样能起到更好交际的作用,既省时,又省力。
问题三:合作学习流于表面
课堂上教师常常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小组活动是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从表面上看,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相当活跃,但实际情况呢?小组合作分工不清晰、任务不明确,有些学生在滥竽充数,混在组里,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合作任务,投机取巧,用中文进行讨论交流,选成绩好的同学代替全组给出答案。合作学习变成了少数学生在参与、多数学生在旁观的局面。这样的合作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有组织、有效率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赶时下流行的教学形式去选择合作学习,不能只重视合作形式而应抓住合作内容、方式与途径。
解决策略:一是选择好内容,突出合作的意义。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突出合作的意义,尤其是要选择适合合作的话题与任务开展活动,要避免一些个体能完成、属于自主活动,或是没有合作的必要的内容放在合作学习里,要真正选择那些需要学生间合作的内容,好的合作内容才能发挥出合作的作用和价值,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二是科学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以及组内成员的差异互补,编排包含A、B、C、D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组。同时要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倾听、会分享的良好习惯。为了解决问题,要求每个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每个成员都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要意识到需要同伴之间的共同合作,相互之间要鼓励、帮助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三是教师积极引导,适时介入。合作学习并不全部是学生的事情,还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在适当的时机、教师要适当地介入。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使组内学生密切合作,保持和谐的同伴关系,同时又要使小组之间保持一定的竞争态势。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也能及时地予以帮助,使合作学习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四:多媒体过度使用
现在一些学校,教师对于多媒体的应用积极性很高,大家几乎整天都忙于找课件、忙于做课件、忙于播放课件。上课时,教师总是站在电脑旁,学生死盯着屏幕,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也没有了。电脑课件攻占了整个课堂,成为主体,老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的奴隶,被牵着鼻子走。新课改之后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电灌”。不少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不论什么课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多媒体,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会上课了。多媒体的声音代替了老师的话语,图像的显示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口头交流也减少了。本来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的英语课堂活跃的气氛消失了,英语课几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学生变成了观众,而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有积极的一面,但以为多媒体能替代一切、课件做得好就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解决对策:一是做好媒体的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情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利用多媒体,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语言习得、语言交际服务。三是注意多媒体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媒体的运用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需用时进行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做到宁缺勿滥,不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去完成低效的任务。
问题五:评价滥用表扬
英语课常出现这样的评价:只要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教师都会说:“Good! /Very good! /Great! /Wonderful! /Good job!”之类赞扬性的语言,有时抽查提问的速度比较快,甚至连学生的回答都还不是很完全,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评价:Good! 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与奖励;甚至片面地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所以,一堂课下来好多学生都有小红花,有的甚至有很多小红花。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表扬和奖励也应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太多的奖励和评价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一步思考。适当的表扬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表扬、滥用赏识评价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出现一旦受到批评就不适应的情况,从而造成学生对自我认识、评价的迷失。
解决对策:一是要准确适度。小学英语课程担负着对学生英语启蒙教育的任务,虽然涉及的英语知识不深,但也需要严谨准确。因此,对于学生知识上的评价,教师必须严肃认真,恰如其分,把握分寸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二是要实事求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首先要体现激励性,但并不表示教师一味地给学生以表扬,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指点,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判断,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三是要因人而异。英语课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对于成绩优秀、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评价要让他们发挥优势向着更高更深地目标迈进;对于程度低一点、慢一点的学生,教师也要以赏识的态度进行评价,通过及时、肯定的评价促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新课改确实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尝试新的方式,但是如果一切教学行为的变革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就需要我们做出深刻反思,进而找到更多、更有效的对策,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吴沛玲.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刘吉林,王坦.走进新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
[3]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4]纪红艳.基于学生视角的有效课堂语言评价策略的建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六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