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孔子做老师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le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心中,孔子和他的《论语》素来都是高不可及的,我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它。大三那年,系里有位女教授开课解读《论语》,深奥的中国古典文学,在一位近不惑之年的女教授讲来,竟是那么精彩,那么激情昂扬。第一次,我对这个以前从未触及的领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那年,于丹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解读《论语》,我开始觉得我们应该以一种“敬”而不“畏”的感情读《论语》,正如于丹老师所说的“《论语》是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人师的我没有“治天下”的野心,我只想着如何能给予我的学生多一点,再多一点。因而,当我再次翻开《论语》时,并没有觉得只是为自己增添了些讲道的内容,反而痛切地发觉,单纯的说教是多么的乏力,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为师者,不能“巧言令色”,言行不一,心口不一,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必须要“先行其言后从之”。即先做后说,这样才具有榜样的力量。
  我常常在想,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呢?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讲礼貌,尊敬师长。对于这一点,绝大部分学生是做得很好的。每天清晨我们总是伴着学生亲切有礼的“老师好”步入校门。走廊上、校园里,学生每每遇到老师也总会停下脚步毕恭毕敬问声“老师好”。但是这些问候听得多了,我们的心却麻木了,已经没有了第一次听到学生问候“老师好”时的心潮澎湃。我们回报给学生的往往只是轻轻点头,甚至是匆忙而去。假如此时我们能和蔼地对学生说一句“同学,你好”,孩子们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也许可以省去很多费时的说教吧?教育学生不应仅仅只是局限在课堂上,它应当扩展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以教师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如春风雨露般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也是教师的感情特点吗?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育人”,“教书”也是教师职责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要把书教“好”,教“活”,教师自身学习也尤为重要。
  说到教师自身的学习,我不禁想起在教授《〈论语〉十则》一课时,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则,我告诉学生,这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坦白说,讲到这里,我在讲台上不禁有些脸红。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教育热土上蓬勃发展。在这轰轰烈烈的环境里,面对洪水猛兽般汹涌而来的新技术,我不禁产生了“不安全”感。曾经,我们想方设法杜绝学生接触网络;如今,我们却要将网络用于课堂教学。曾经,我享受闻着墨香与学生徜徉书海,各抒己见;如今,我却要制作微课程,隔着屏幕对学生侃侃而谈。我的抵触情绪使我一时间拒绝学习新技术。那一个又一个下午,对着电脑看学习视频,上网查阅资料,练习软件操作……当我艰涩地做出了第一个微课程,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我真切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课堂变革,也深刻意识到,只有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因为不管你接不接受,教学改革还是以自身独特方式、不可挡之势嵌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接招,就会被“OUT”。
  或许,“翻转”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它首先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颠覆。“微课程”绝不是单纯的媒体手段,它的意义在于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接受它们,学习它们,运用它们,是对教师已有教学观念、知识储备的极大挑战,当我们能自由驾驭它们时,也许就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境界:没有课堂,没有教师,有的是兴趣盎然、解决问题、富有挑战、自由宽松。
  孔子,作为教育先贤,他有太多太多话语值得我们体悟反思。《论语》,作为承载孔子教育大智慧之作,更值得我们捧读品味,从中获得一份宁静,一番顿悟,一次成长。 本期封面是马振声所绘宋苏轼《临江仙》词意图。
其他文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目前中学教学已经把阅读摆到极重要的地位,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师评估机制使得教师头上有了升学率压力。教師在这种“压力”束缚下,竟以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地抓课堂、抓分数为“明智之举”,其表现常常是测试替代赏析和领悟,课堂则被废置一旁;教师的“讲”替代学生的阅读,结论替代过程,甚至经典的课文被切割成凌乱的碎块,教师没有时间去关注和辅导学生的阅读。这样就出现了一种现象:阅读教学的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当我踏出师范大学的大门,走上讲台,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非常激动,因为在所有作家中,我最崇拜的就是鲁迅。这篇文章无论在写作手法、语言运用,还是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挖掘。但当我看了教案,我傻眼了,只有两个课时的时间来讲这篇文章,所以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草草地开始,匆匆地结束,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而我讲得异常痛苦。  去年,我去文澜中学听课,听的恰好
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特点及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变化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性研究,从而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人文因素的重要性,通过文本阅读真正提炼出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体验人文情感,唤醒人文意识,凸显人文精神  情感体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努力创设阅读情境,
[摘 要:本文主要对社交媒体圈群的新闻传播特征及其利用进行阐述,分析新闻传播的扩散性、关系性、相似性等特征与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希望对新闻传播生态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交媒体圈群;新闻传播;利用]  自媒体时代下的圈群文化突出,其中社交媒体的圈群传播有其独特的优势,网络圈群在新闻传播方面存在扩散性、关系性、相似性等特征,我们要善加利用,趋利避害。  一、社交媒体圈群新闻传播的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品质,探究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有利于找到职业学校发展的新道路,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考虑到现在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结合我校与联想集团合作的相关形式及政策,从知识结构、招生标准、合作形式、教师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究计算机与数码维修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从而为其他学校的“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
观察时间:2020年10月-12月  观察地点:中三班  观察对象:美工区的幼儿  观察目的:主题背景下美工区材料如何支持中班幼儿艺术表现  观察背景:  《纲要》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其中有规定: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下,以小组为单位,在特定的任务目标下开展合作、互助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教学对策,本文以教学实践实验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影响因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成为当前主流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应运而生,并成为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法。初中物理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物理实验则是对理论知识最好的验证,两者相辅相成。物理实验是一种实践探究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测量电压实验为例,对自主探究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学生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学好单词。,只要在掌握单词的情况下,才能学好语法。但是,由于教师在单词教学中经验不足,因此,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总结前人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英语单词教学实践,分析了单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英语单词教学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以推动英语单词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摘 要:在中职院校各学科中,语文是最基础、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提高思政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能够有效融合的原因,对中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展开了探讨,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最大限度地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中最主要的学科,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载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