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反腐成闹剧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082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齐王朝的实际创建者高欢是个“反腐激进分子”,战事稍平后便绞尽脑汁地削弱勋贵的权势,找借口将他们降职或调任闲职。他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所以暗中指使东魏御史台弹劾最有权势的勋责元坦、司马子如,将他们同一天关进监狱,吓得司马子如一夜白头。
  其子高澄继承了“高氏反腐传统”,为凸显执法机构的威严,不仅重赏御史中丞崔暹,还恢复了御史中丞“开道赤棒”的特权,甚至自导自演了一出冒犯御史中丞而被痛打的好戏。在高欢、高澄时代,的确有很多贪官污吏在御史台的弹劾下受到惩处,但这股风气没能贯彻北齐始终。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高澄遇刺身亡,即位的高洋仅励精图治了短短几年便开始胡作非为,继他之后的历任北齐皇帝要么短命、要么神经,由高欢父子推行的反腐行动很快淹没于自上而下的乱政。
  北齐的反腐行动为何这般短命?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高欢所采取的“策略性反腐”,即不用蛮力强制性整肃贪腐,而是借力打力,曲折迂回地达到反腐目的。比如他发现姐夫尉景贪赃枉法,就暗中怂恿东魏御史台弹劾,自己再跑到早已形同傀儡的东魏朝廷跪地哭泣,请求宽大处理;再比如惩办司马子如等人时,他让由高澄操纵的御史台摆出“公事公办”的架势,自己则事先给勋贵们“打招呼”,让他们检点言行、不要犯在他这个“不听话的儿子”手中。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他既达到了反腐目的,又不至于让勋贵们痛恨他。
  之所以要搞这么多名堂,是因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险恶。高欢当年因一时疏忽导致亲自扶立的皇帝元修西逃,从此背上“逐君”的恶名,難免被以元魏为正统的人视作“伪政权”。而且,当时南方是梁武帝萧衍在位,很多仍对异族统治耿耿于怀的中原人以萧衍为正统,同样对高氏三心二意。作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氏在鲜卑贵族、汉族世家两边都不讨好,在如此尴尬的境况下,即便是股肱心腹也未必对其完全效忠。如果他不采取相对委婉的反腐手段,一旦操之过急,很有可能众叛亲离。
  在高欢瞻前顾后的暖昧姿态下,那些被他“杀鸡儆猴”的勋贵虽遭受一番处罚,但最终几乎毫无例外地被赦免甚或好言安慰,虎头蛇尾的反腐行动也就不了了之。时间长了,勋贵们逐渐形成“不贪白不贪”的思维定式,即便高欢煞费苦心,反腐成效也只能是暂时且有限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欢父子所信任的反腐机构更多倚重政治斗争和势力平衡,其主要目的并不真是反腐,而是防范鲜卑贵族和汉族世家,可以说他们的反腐行动明显“动机不纯”。
  这种“策略性反腐”,只有在主导者具备足够的政治头脑和手腕时才能起到作用,但在高欢父子之后,北齐皇帝的智商一塌糊涂,“策略反腐”逐渐变成“策略贪腐”,以致民不聊生,被原本比北齐弱小很多的北周连锅端了。
其他文献
沙皇伊凡四世晚年和他的儿子费多尔在位期间,政权一直掌握在外戚大贵族波里斯·戈都诺夫手中。费多尔死后,留里克王朝绝嗣,大贵族会议推选戈都诺夫为沙皇。其他大贵族颇为忌恨,于是放出谣言,说伊凡四世的幼子底米特里未死,在波兰避难,不久就要回国。  1601年,俄罗斯发生大面积饥荒,连续三年颗粒无收,面包的价格涨了百倍。三年里全国饿死数十万人,有些地方甚至发生食人的惨剧,各地盗贼蜂拥而起。民间广泛传言因为戈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为了进入国王的视听,有时候得聞一闻国王的屁股。到了灌肠日,国王路易十四会举行长达数小时的召见活动,四周围满王公大臣,能够进入这样的场合,那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荣誉,也是一次嗅臭的冒险活动。  远在中世纪时,英国小说家乔叟在接近一个城市时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墙角腐败着的人粪所发出的臭气,朝香者只好在进入西班牙桑迪亚哥城之前先行绕道至南边,再去瞻仰时兴的圣詹姆斯圣地。他们头一天晚
农历2018年,很多人离开了我们,师胜杰、单田芳、金庸、李咏等,但还有一个人我们一定要记得。他和中国大部分人都有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伞中国的孩子都是被他拯救的!他就是发明糖丸疫苗的糖丸爷爷顾方舟。  他之所以走上这条路和家庭有莫大关系。  1926年,顾方舟出生在浙江宁波,父亲在海关工作。在工作中,父亲因接触外国船只,被感染了黑热病,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无法治疗的,30多岁就离开人世,留下了年
弘治六年(1493年)春闱,大学士李东阳担任朝廷会试的主考官,好友杨一清对他说:“前年四月,我去陕西提督学校视察,发现有个举子与你是本家,而且你们的名字仅差一字,他叫李梦阳。”李东阳诙谐地说:“我生于太阳东升之时,所以父亲给我取名‘东阳’,而他叫‘梦阳’,出生时肯定没赶上太阳。”杨一清笑他嘴贫,然后叮嘱道:“此人前年在乡试中拔得头筹,是难得之才,这次会试你可要留心擢选。”李东阳漫不经心地说:“我受
整个春秋中期,基本的国际动向是晋楚争霸,其他一堆配角和不配拥有姓名的小国只能擦亮眼睛纷纷站队。然而,有些国家好站队,有些国家因为祖先眼光不长远,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左右摇摆,比如郑国。  公元前597年,为了争夺郑国,晋、楚在两棠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直接对战,又称郧之战。这场极具代表性的战争本是打不起来的,打起来后,又充满了游戏的成分。在后人看起来,它的调性简直是侮辱战争。  事情是这样的,郑国和
阎锡山六岁丧母,他的父亲打算续弦时,对方以“不养前家子”为过门条件,所以阎锡山被送给外祖父抚养。这样的童年经历让他极度渴望母爱,时常幻想母亲的模样,可母亲连一张小小的照片也没留给他。眼看记忆中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模糊,请人为母亲画一幅肖像便成了他的夙愿。  辛亥革命后,阎锡山做了山西都督,利用职务之便请来很多技艺高超的名家为他的母亲画像,但都不理想——毕竟不能照着真人画,又没影像资料做参考,凭空画出一
姜太公坐镇齐国时,封地里有两个名人叫狂裔、华士,他们不愿做朝臣,也不愿结交诸侯,只想過“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不事仕而事力”的生活。  姜子牙听闻他们的才华,很是叹服,就诚挚邀请他们来朝中做官,结果一连邀请了三次都没成功。由此可见,他们不是那种靠故作姿态而引起注目的人,更不会搞姜太公钓鱼那种行为艺术,而是真的自由主义者。但这番倔强却把姜子牙惹怒了——一点事业心都没有,算什么男子汉!于是,他一怒之
元嘉三十年(453年),南朝宋颇有作为的一代英主刘义隆被太子刘劭杀死。  刘劭虽弑父篡位,但还是要装孝子的,因此对外宣称父亲是暴病而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并上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刘劭继位不到两个月,即被三弟刘骏杀掉。刘骏当上皇帝后,重新给刘义隆上谥号“文帝”、庙号“太祖”。  刘义隆是南朝少有的有为之君,武功虽不如其父刘裕,但长于文治,使得南朝政治清明。可以说,他是相当出色的守成之君
隋大业元年(605年),官员敬肃被调任为颍川(今河南许昌)副市长(郡守)。这对于已年届六十的敬肃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颍川地处中原,商业繁荣,是当时隋朝的经济重地,到此地任职,敬肃不用为钱发愁,治理起来应该会比较省事。忧的是,敬肃要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宇文述。  宇文述是开国元勋,战功赫赫,被封为许国公,而他的老家就在颍川。宇文述在颍川一手遮天,干了不少腐败的勾当,颍川地方官畏惧宇文述的权势,
一  1901年,江苏东海县小官朱小坡赴扬州上任,两年后,全家迁到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他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朱自华,取意于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由于朱小坡怀疑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6岁的朱自华被送到私塾读书,在私塾里,他学的是经集古文和诗词歌赋。可以说,幼时的朱自华是在父亲的监督下度过的。每天晚饭后,父亲总要检查朱自华的作业,有时因为不满意,甚至一把火把他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谨的管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