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则案例:
教学《寒号鸟》一课,学完了深秋、初冬时喜鹊和寒号鸟的表现,在读到严冬这一部分时,文中有一句“可怜的寒号鸟却在半夜里冻死了”。我提出:“寒号鸟可怜吗?”许多同学纷纷发表意见:
生:寒号鸟是可怜的,在冷得像冰窖一样的岩缝里活活冻死了。
生: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哆罗罗,哆罗罗打哆嗦,发出最后的哀号,多么可怜呀!
……
正在其他同学不约而同点头赞许的时候,有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寒号鸟一点也不可怜,不值得大家同情。谁叫它不听别人的劝告,只顾享受,不肯劳动,这就是自作自受。”
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声音,也是一个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声音,我顺势一引:“是啊,寒号鸟的遭遇是自己懒惰造成的,用不着可怜。课文中用词不当,你敢于挑战教材,很好!”
对这一案例,周一贯老师这样评说:
真是“课文中用词不当”吗?显然不是,课本中说“可怜的寒号鸟”并没有错。“可怜”既有“值得怜悯”的意思,也可以有鄙视的意思,如瞧不起某些人,就称之为“可怜虫”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所以当学生表示确实“可怜” (怜悯之心)时,教师要引导大家去细读课文,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是谁造成的”,不要因简单的同情而模糊了事理。当学生表示不值得“可怜”,则要说明“可怜”的另一种意义……
寒号鸟的遭遇是它自己懒惰造成的,那个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学生和他的老师认为用不着可怜、不值得同情。周一贯老师也认同师生俩的这一观点,将寒号鸟称之为可怜虫。读了上述文字,我不由地想起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校园枪击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32个年轻的生命,顷刻间伤在韩裔学生赵承熙的枪口下。一时间,美利坚举国同悲,下半旗志哀,布什总统发表谈话,并和夫人到校参加追悼会。人们所意想不到的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的各种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竖起的悼念碑石是33块,还有蜡烛和鲜花……其中之一都是为那个理该千刀万剐、罪该万死的赵承熙所设——人们也将凶手赵承熙列为悼念对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和几乎所有美国人对这个沾满了三十二颗英灵鲜血而自杀身亡的赵承熙及其家人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和同情。他们认为,在赵承熙不能融入美国社会而心情抑郁、出现心理问题时,周围的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社区是有责任的。今天,当我为这些文字在网上查找,阅读这方面资料时,还被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在美国,这样的宽容和同情,并非一时的冲动,类似的事件有史可查。1991年11月1日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射杀同学、教授等6人,副校长安·柯莱瑞是死者之一。安·柯莱瑞出生在中国上海,在爱荷华大学是一个很有声望的教授。事件发生后,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们在给卢刚家人的信中说:“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个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安·柯莱瑞的家人展示了他们宽广的胸怀,给予了凶手卢刚及其家人最大的宽容和同情。
而在我国,却不曾听说有宽容、同情马加爵的声音,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将赵承熙列为悼念对象之时,马加爵的骨灰还安放在殡仪馆里,无人领取。整整三年过去了,连家人、生身父母都不曾、不愿……
我们现在面对的寒号鸟,它并没有伤害别人,只是自己贪玩,懒惰,才落得冻死崖缝的悲惨结局,我们怎么就不给予一丁点儿同情?不仅不给同情,还要鄙视它,诅咒它。为什么要这样爱憎分明,这样残忍呢?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学生本来是善良的。在那则案例中,许多同学纷纷举手发表可怜寒号鸟,同情寒号鸟的意见,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点头赞许。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声音就那么一个。这声音确实有些另类,真正的另类!
几年前,我校一位老师教学《寒号鸟》,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本希望学生们感悟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懒惰,冻死崖缝;勤劳,温暖地过冬。可是,善良的小学生深深感受到的是寒号鸟的可怜,对寒号鸟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这位老师也是不愿呵护善良的童心,按这样的情感基调,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寒号鸟改掉懒惰的坏习气,和我们一起做个勤劳的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是极为“理性”地来对待:懒惰,冻死崖缝,活该;勤劳,温暖过冬,崇高而伟大,我们要做像喜鹊一样勤劳的人。
善良的童心就在这样的教育中慢慢地被泯灭了。
按周一贯老师的指点,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可怜”一词,并没有“鄙视”的意思,也就是说,“可怜”一词单独使用时,是没有“鄙视”这一意思的,只是与“虫”字组合成新词“可怜虫”后,才有“鄙视”的意思。因此,我以为,周一贯老师否定“怜悯”说主张“鄙视”说的前提已经有问题了。
《寒号鸟》不曾入选人教版新教材,对这一文本的研究我们可以放轻些,但对这一教育现象的讨论理当深入,因为社会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和谐共处,人本化、人性化、人情化,需要我们全心呵护善良的童心。
小学语文课堂,应成为善良童心的呵护者。
教学《寒号鸟》一课,学完了深秋、初冬时喜鹊和寒号鸟的表现,在读到严冬这一部分时,文中有一句“可怜的寒号鸟却在半夜里冻死了”。我提出:“寒号鸟可怜吗?”许多同学纷纷发表意见:
生:寒号鸟是可怜的,在冷得像冰窖一样的岩缝里活活冻死了。
生: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哆罗罗,哆罗罗打哆嗦,发出最后的哀号,多么可怜呀!
……
正在其他同学不约而同点头赞许的时候,有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寒号鸟一点也不可怜,不值得大家同情。谁叫它不听别人的劝告,只顾享受,不肯劳动,这就是自作自受。”
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声音,也是一个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声音,我顺势一引:“是啊,寒号鸟的遭遇是自己懒惰造成的,用不着可怜。课文中用词不当,你敢于挑战教材,很好!”
对这一案例,周一贯老师这样评说:
真是“课文中用词不当”吗?显然不是,课本中说“可怜的寒号鸟”并没有错。“可怜”既有“值得怜悯”的意思,也可以有鄙视的意思,如瞧不起某些人,就称之为“可怜虫”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所以当学生表示确实“可怜” (怜悯之心)时,教师要引导大家去细读课文,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是谁造成的”,不要因简单的同情而模糊了事理。当学生表示不值得“可怜”,则要说明“可怜”的另一种意义……
寒号鸟的遭遇是它自己懒惰造成的,那个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学生和他的老师认为用不着可怜、不值得同情。周一贯老师也认同师生俩的这一观点,将寒号鸟称之为可怜虫。读了上述文字,我不由地想起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校园枪击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32个年轻的生命,顷刻间伤在韩裔学生赵承熙的枪口下。一时间,美利坚举国同悲,下半旗志哀,布什总统发表谈话,并和夫人到校参加追悼会。人们所意想不到的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的各种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竖起的悼念碑石是33块,还有蜡烛和鲜花……其中之一都是为那个理该千刀万剐、罪该万死的赵承熙所设——人们也将凶手赵承熙列为悼念对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和几乎所有美国人对这个沾满了三十二颗英灵鲜血而自杀身亡的赵承熙及其家人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和同情。他们认为,在赵承熙不能融入美国社会而心情抑郁、出现心理问题时,周围的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社区是有责任的。今天,当我为这些文字在网上查找,阅读这方面资料时,还被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在美国,这样的宽容和同情,并非一时的冲动,类似的事件有史可查。1991年11月1日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射杀同学、教授等6人,副校长安·柯莱瑞是死者之一。安·柯莱瑞出生在中国上海,在爱荷华大学是一个很有声望的教授。事件发生后,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们在给卢刚家人的信中说:“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个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安·柯莱瑞的家人展示了他们宽广的胸怀,给予了凶手卢刚及其家人最大的宽容和同情。
而在我国,却不曾听说有宽容、同情马加爵的声音,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师生将赵承熙列为悼念对象之时,马加爵的骨灰还安放在殡仪馆里,无人领取。整整三年过去了,连家人、生身父母都不曾、不愿……
我们现在面对的寒号鸟,它并没有伤害别人,只是自己贪玩,懒惰,才落得冻死崖缝的悲惨结局,我们怎么就不给予一丁点儿同情?不仅不给同情,还要鄙视它,诅咒它。为什么要这样爱憎分明,这样残忍呢?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学生本来是善良的。在那则案例中,许多同学纷纷举手发表可怜寒号鸟,同情寒号鸟的意见,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点头赞许。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声音就那么一个。这声音确实有些另类,真正的另类!
几年前,我校一位老师教学《寒号鸟》,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本希望学生们感悟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懒惰,冻死崖缝;勤劳,温暖地过冬。可是,善良的小学生深深感受到的是寒号鸟的可怜,对寒号鸟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这位老师也是不愿呵护善良的童心,按这样的情感基调,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寒号鸟改掉懒惰的坏习气,和我们一起做个勤劳的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是极为“理性”地来对待:懒惰,冻死崖缝,活该;勤劳,温暖过冬,崇高而伟大,我们要做像喜鹊一样勤劳的人。
善良的童心就在这样的教育中慢慢地被泯灭了。
按周一贯老师的指点,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可怜”一词,并没有“鄙视”的意思,也就是说,“可怜”一词单独使用时,是没有“鄙视”这一意思的,只是与“虫”字组合成新词“可怜虫”后,才有“鄙视”的意思。因此,我以为,周一贯老师否定“怜悯”说主张“鄙视”说的前提已经有问题了。
《寒号鸟》不曾入选人教版新教材,对这一文本的研究我们可以放轻些,但对这一教育现象的讨论理当深入,因为社会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和谐共处,人本化、人性化、人情化,需要我们全心呵护善良的童心。
小学语文课堂,应成为善良童心的呵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