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血钠紊乱与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61例脑出血患者按血钠水平分为高钠血症组、低钠血症组和正常血钠组,观察血钠水平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GCS 3~8分65例,发生高钠血症12例,发生率为185%,死亡9例;发生低钠血症16例,发生率为246%,死亡6例;GCS 9~15分96例,发生高钠血症3例,发生率为31%,死亡1例;发生低钠血症10例,发生率为104%,死亡2例。脑出血并高钠血症1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667%;低钠血症26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308%;正常血钠120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133%。结论:重症脑出血患者易发生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高。
关键词 脑出血 高钠血症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25
水、电解质紊乱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脑出血的病情轻重及预后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161例脑出血患者的血钠变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脑出血患者161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排除外伤性脑出血,发病3天内入院。男94例,女67例,年龄5121±1132岁。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者93例,糖尿病病史者21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包含丘脑)112例,脑叶19例,脑干、小脑等部位出血30例。出血量16~110ml,平均411ml。入院当天进行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计分。
方法: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3天、1周内3次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机抽取静脉血,用自动分析仪检测电解质,对检测结果异常者动态复查。血钠135~145mmol/L为正常,共120例,平均血钠浓度为1385±64mmol/L;血钠>145mmol/L为高钠血症,共15例,平均血钠浓度为1543±56mmol/L;血钠<135mmol/L为低钠血症,共26例,平均血清钠浓度为1243±71mmol/L。
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多个样本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α<005,组间资料两两比较,检验水平α<00125。
结 果
脑出血患者GCS 3~8分65例,发生高钠血症12例,发生率为185%,死亡9例;发生低钠血症16例,发生率为246%,死亡6例;GCS 9~15分96例,发生高钠血症3例,发生率为31%,死亡1例;发生低钠血症10例,发生率为104%,死亡2例。脑出血并高钠血症1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667%;低钠血症26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308%;正常血钠120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133%。脑出血患者血钠水平与病情轻重及预后均差异有显著性,高钠血症与正常血钠比较,在病情轻重及预后方面均差异有显著性,低钠血症与正常血钠组比较,在病情轻重方面亦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2。
讨 论
本研究观察显示,发现重症脑出血患者易发生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更高。脑出血易发生严重的血钠紊乱,其原因主要与抗利尿激素(ADH)等分泌异常有关。重症脑出血时由于出血量大或脑水肿严重,中线结构受压或偏移,引起下丘脑1受累,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对渗透压变化不敏感,引起ADH分泌异常。当ADH分泌减少时,血钠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脱水,引发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嗜睡、昏迷、谵妄等使原有病情加重,体温中枢神经细胞脱水,出现脱水热。加之脑出血昏迷患者渴感无法表达,高钠状态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加重高钠血症,一旦发生并有进行性增高趋势,临床虽然可通过鼻饲蒸馏水等方法纠正,但纠正困难,死亡率高。当ADH分泌增高时,导致水储留、尿排钠增多,出现低钠血症。其他导致血钠紊乱的原因有不适当的补液、禁食,脱水剂的应用,不能及时动态的复查电解质。
因此一旦发现血钠异常,即给予动态监测,对低钠血症患者根据可能机制及时给予限水或补钠治疗;对于高钠血症患者及时给予补充水分或低渗液。治疗后血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者,预后较好,而血钠异常进行性加重者预后极差。血钠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病情及预后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德志,王忠诚,张玉琪,等.下丘脑损伤与血钠紊乱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6):479—482.
摘 要 目的:探讨血钠紊乱与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61例脑出血患者按血钠水平分为高钠血症组、低钠血症组和正常血钠组,观察血钠水平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GCS 3~8分65例,发生高钠血症12例,发生率为185%,死亡9例;发生低钠血症16例,发生率为246%,死亡6例;GCS 9~15分96例,发生高钠血症3例,发生率为31%,死亡1例;发生低钠血症10例,发生率为104%,死亡2例。脑出血并高钠血症1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667%;低钠血症26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308%;正常血钠120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133%。结论:重症脑出血患者易发生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高。
关键词 脑出血 高钠血症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25
水、电解质紊乱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脑出血的病情轻重及预后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161例脑出血患者的血钠变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脑出血患者161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排除外伤性脑出血,发病3天内入院。男94例,女67例,年龄5121±1132岁。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者93例,糖尿病病史者21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包含丘脑)112例,脑叶19例,脑干、小脑等部位出血30例。出血量16~110ml,平均411ml。入院当天进行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计分。
方法: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3天、1周内3次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机抽取静脉血,用自动分析仪检测电解质,对检测结果异常者动态复查。血钠135~145mmol/L为正常,共120例,平均血钠浓度为1385±64mmol/L;血钠>145mmol/L为高钠血症,共15例,平均血钠浓度为1543±56mmol/L;血钠<135mmol/L为低钠血症,共26例,平均血清钠浓度为1243±71mmol/L。
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多个样本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α<005,组间资料两两比较,检验水平α<00125。
结 果
脑出血患者GCS 3~8分65例,发生高钠血症12例,发生率为185%,死亡9例;发生低钠血症16例,发生率为246%,死亡6例;GCS 9~15分96例,发生高钠血症3例,发生率为31%,死亡1例;发生低钠血症10例,发生率为104%,死亡2例。脑出血并高钠血症1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667%;低钠血症26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308%;正常血钠120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133%。脑出血患者血钠水平与病情轻重及预后均差异有显著性,高钠血症与正常血钠比较,在病情轻重及预后方面均差异有显著性,低钠血症与正常血钠组比较,在病情轻重方面亦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2。
讨 论
本研究观察显示,发现重症脑出血患者易发生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更高。脑出血易发生严重的血钠紊乱,其原因主要与抗利尿激素(ADH)等分泌异常有关。重症脑出血时由于出血量大或脑水肿严重,中线结构受压或偏移,引起下丘脑1受累,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对渗透压变化不敏感,引起ADH分泌异常。当ADH分泌减少时,血钠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脱水,引发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嗜睡、昏迷、谵妄等使原有病情加重,体温中枢神经细胞脱水,出现脱水热。加之脑出血昏迷患者渴感无法表达,高钠状态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加重高钠血症,一旦发生并有进行性增高趋势,临床虽然可通过鼻饲蒸馏水等方法纠正,但纠正困难,死亡率高。当ADH分泌增高时,导致水储留、尿排钠增多,出现低钠血症。其他导致血钠紊乱的原因有不适当的补液、禁食,脱水剂的应用,不能及时动态的复查电解质。
因此一旦发现血钠异常,即给予动态监测,对低钠血症患者根据可能机制及时给予限水或补钠治疗;对于高钠血症患者及时给予补充水分或低渗液。治疗后血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者,预后较好,而血钠异常进行性加重者预后极差。血钠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病情及预后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德志,王忠诚,张玉琪,等.下丘脑损伤与血钠紊乱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6):47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