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内涵发展驱动的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坚持“四个定位”的彼此协同,立足于高校优势学科,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增设校本特色课程,删减同质化课程。注重英语学科与该校其他优势学科的融合,课程设置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大实践课程比例,通识知识与岗位能力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学习成果。
  【关键词】新文科;内涵发展;定位;课程设置;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李慧(1977.12-),女, 汉族,陕西汉中人,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与教学。
  【基金项目】1.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和‘双万计划’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内涵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GH19213)。2.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OBE理论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SGH20Y1421)。3.2019年西安外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就业力模型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B18)。4.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出导向的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群‘金课’建设探究”(项目编号:19BZ064)。
  引言
  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
  一、课程体系研究背景与现状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指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体系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活动方式。
  2.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在“全球学术快报CNKI”输入“英语专业课程”,搜索到35篇相关文章,其中8篇探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分别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黄赟琳、陈愉,2005);《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杨贤玉、柯宁立,2011);《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效果研究》(赵秀艳、夏洋等,2014);《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2015);《新课程背景下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课程体系的重构》(黄世香,2016);《全人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蒋洪新、简功友,2017)。4篇关于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柳青军、李娟,2006);《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吴寒,2011)等。其余23篇文章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包括《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CIPP评价模式研究》(彭川、朱文忠,2011);《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张月亭,2018);等。
  二、新文科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内涵发展定位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语言 专业”的英语类人才,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科学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四个定位”协同育人:
  1.以德树人,课程思政。以德树人,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2. 语言技能 素养。培养“多种语言 ”能力,夯实人文素养,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更强调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复语能力的培养;加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能力的培养。
  3.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精湛的“交叉领域 ”专业能力,学生精通某类专业领域的知识,在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等复合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建立跨专业的平台类课程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的机制,发展学生在某类学科上“交叉复合 ”的专业领域能力。
  4.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深度融合。拓展前沿的“语言智能 ”科技能力,需要整合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基于虚拟现实的情境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创新形式,打造线上线下学习互动空间。构建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语言科学的文理交叉,将新文科的内涵理念落实到英语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三、英语类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问题
  1.英语类专业发展现状。英语类专业(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除个别院校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外(如医科类大学英语类专业与医学类相关专业在科研、课程设置方面有交叉,培养以英语为基础,了解中医知识,能够从事中医典籍翻译的英语人才),大部分院校英语类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方向和模式单一,培养机制僵化,实训实习资源匮乏,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普遍比较弱。
  2.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部分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课程结构比例失衡;英语专业知识及专业方向课程单一,缺乏系统性;实训、实践课程脱离实际需求;课程体系架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与学生就业力部分指标相关性不高。现有课程体系中英语技能课程板块比重偏大,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忽视了就业市场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
  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各个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必须进行优化。
  四、 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本文探讨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内涵发展驱动的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就业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依据,在调研三项需求的基礎上设计课程体系,以陕西省高校本科生毕业和学位要求、高校差异发展原则(即不同高校根据本校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定位、学校优势学科发展该校特色鲜明的英语专业)来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构是动态的过程,经过“课程设置—实践—社会检验—课程优化—实践”几个环节。   1. 课程体系构建依据。专业之失——现有课程体系中英语技能课程板块比重偏大;时代之需——新文科建设要求学科融合,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各个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须进行优化。
  对照现行课程体系,增设利于专业内涵发展的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调整部分课程的设置顺序,删减同质化课程。
  2. 课程目标。培养和提高英语类专业毕业生的学习能力(英语类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能力)、情商、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工作变化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基本技能、英语学科知识、行业知识与技能。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市场及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原来以语言为驱动的做法,坚持能力培养驱动原则,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跨学科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重。英语专业课程应包括培养通用就业力的通识课程(增设情商培养类课程)、体现本校办学定位和优势的特色课程、跨学科课程及第二课堂课程,培养英语类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英语技能类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实训、实践课程。
  4. 课程结构。构建平行四边形形态课程体系,由独立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构成,两者并行。理论课程体系呈正“金字塔”形,由通识课程体系、英语技能类课程体系、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呈倒“金字塔”形,每学年均开设独立的、有延续性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学时逐渐递增。实践课程内容围绕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来设定,分别对应英语技能类实践课程群和毕业实习类实践课程群(包括毕业设计类实践课程)。
  5.课程活动方式。践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应用线上 线下对分混合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通用就业力和专业素质。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提升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各项能力。
  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该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依据,培养“一专多能”的英语人才,立足于高校优势学科、办学定位及服务面向,注重英语学科与优势学科相融合,课程设置上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跨学科融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采用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学习成果的产出。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5):23-31.
  [2]蒋洪新,简功友.全人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6):871-879.
  [3]王巍巍,仲伟合.“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J].外语界,2017(3):2-8,15.
  [4]王艳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及要素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157-160.
  [5]薛金祥.生態学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2):163-165.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很多人开始重视英语知识的学习,而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英语教学对人才培养来说是异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对中职英语的教育加以重视,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全新的理念和要求,不断提升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把英语作为学科性的语言加以教授,并且在中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衔接教学中,使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公共英语;教学衔接;参与式教学  【作者简介】杨平(198
【摘要】课外作业属于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巩固与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关键。在小学中年级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多维化的课外作业,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消除对作业的抵触情绪和疲倦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英语;课外作业;学生  【作者简介】沈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学校。  课外作业即为家庭作业,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仅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初步实践,还是评价学习
【摘要】互动教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促使教学效率获得全面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其次分析了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模式的方法,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初中英语;听说教学  【作者简介】魏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浙光中学。  引言  教育
【摘要】本文从传统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运用综合型听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训练;融合  【作者简介】鹿丰芹,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李寨初级中学。  听是语言交际中的一项必备能力,尤其是对于一门语言学科来说,学会如何听更关系到对语言的接收和理解,可以说是对语言的输入。那么正处在英语学习起始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只有有效地掌握以听为主的输入
【摘要】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及素养。因此,本文对高中英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有效的转化途径及方法,旨在取得更为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英语;后进生;转化途径;方法  【作者简介】朱玉萍,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  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及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所以班级中常会存在英
【摘要】要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金课”,就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相融合,让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本文将以兰州城市学院翻译专业本科“初级口译”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考核方案、教学设计等方面着手,探索“金课”理念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课程  【作者简介】李崇华,兰州城市学院国际文化翻译学院。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明確
【摘要】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体系中,会话教学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教师需重视学生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认识到开展会话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在英语课堂中掌握大量的英语知识,同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会话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郑洁,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  在过去,教师教学时过于重视学生拼写能力、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新课标精神,满足语言学科需求,并且能够进一步丰富课堂,实现文化的交流。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可以通过组织趣味的互动融合于词汇学习中,结合课堂创设情境,以及在教材学习中引入传统文化等,以此推进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英语;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禹慧,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紫金城小学。  前言  文化交流是语言的重要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斷推进,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思维导图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充分调动人脑的机能,帮助学生进行记忆、阅读和思维。本文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导图;课堂教学;语篇阅读  【作者简介】徐建华,甘肃省渭源县河口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
【摘要】本文从小学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探究出发,并结合当下以读促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说明。小学英语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以及启蒙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并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探究分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