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学思考——试论社会个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超越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唱响的个体人格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古代先民综合认知能力提高的思想结晶。中国古代人格精神以“德性”要求作为主要思想元素,从最初对君王的嘉德要求,逐步走向民间,成为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理性精神。传承这种理性精神,是大国崛起的需要,是新时期调节个性与群性和谐平衡发展的要求。超越这种理性精神,建立理想驱动与利益驱动相辅相成的新时期社会个体人文精神。
其他文献
在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中,县级政权具有基石的作用,而县级政权的正常运转又离不开健全的县级监察制度。通过监察,统治者可以更好地控制县官,并得到民心。宋代统治者对县级政权建立了
传记属于文学,文学的任务是塑造形象,形象塑造需要虚构。美国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传》作为传记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适当采用了虚构的手法。但传记作品的虚构不是任意的
在后殖民理论的语境下,岭南侨乡城市与建筑的近代化历程可以从西方殖民者、本土政府和民间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以侨乡城镇为例,可以看出华侨和侨汇对“骑楼”建设的影响,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