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的麻醉探讨与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观察气管插管全凭静脉全麻对声带息肉的麻醉用药、导管的类型及内径、导管置入的深度以及麻醉深度的探讨分析,保证病员手术麻醉中的生命安全。手术特点:麻醉深度要求高、肌肉松弛完全、手术用时通常不超过10分钟,3年来总结106例声带息肉患者的麻醉方法,探讨出一种安全、苏醒平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声带息肉 支撑喉镜 气管插管 静脉全麻
  随着经济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全麻下支撑喉镜行声带息肉摘除,患者可以消除紧张、恐惧、留下不良的心里阴影,患者舒适度好,安全性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
  资料与方法
  收治要求全麻的声带息肉患者106例,年龄22~62岁,平均40+岁,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后入室,均采用咪达唑仑0.05~0.08mg/kg、丙泊酚1~2mg/kg、舒芬太尼0.5μg/kg、维库溴胺0.1~0.12mg/kg诱导麻醉插管,采用加强导管ID 6.0,深度比常规略深1~2cm,并结合听诊双肺呼吸音及气道压力,调试最佳深度后固定,以免支撑喉镜放入后导管滑出声门,继以静脉给地塞米松20mg,减轻声带水肿,又可避免诱导前引起患者瘙痒不适,多见于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历时不超过10分钟,诱导用量的麻醉药99%能满足手术要求,手术时间长的可以静脉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后继续控制呼吸,直到患者完全清醒潮气量、呼吸频率正常,充分吸引、导管气囊放尽气后安全拔除气管导管,常规采用阿托品0.5mg与新斯的明1mg拮抗残余的肌松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5~10分钟后,送出手术室。
  结 果
  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维库溴胺麻醉诱导,选用加强气管导管,导管比常规略深1~2cm、ID比常规小1.0~1.5mm,106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安全、苏醒平稳舒适,无1例出现气管导管脱落、喉痉挛发生。
  讨 论
  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声带息肉摘除,在放置支撑喉镜是刺激很强的操作,往往引起血压急剧上升,采用丙泊酚诱导、舒芬太尼,保持必要的麻醉深度,能减少心血管反射,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且术后苏醒平稳安全。局麻下进行此手术,病员心里产生恐惧,感觉难受,会留下一些心理阴影。值得注意的是,支撑喉镜下的手术,除气道管理外尚有對固定支喉镜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处理,特别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改变更为明显。舒芬太尼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在稳定血压的同时也可减慢麻醉过浅所致的心动过速。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维持麻醉深浅,能保持血液动力学的平稳。另外在诱导过程、支撑喉镜插入时以及术中、术毕退出时,应注意气管导管的滑脱,保持呼吸道通畅。总之,采用气管内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既能保障良好的通气,又便于手术操作,且保证患者生命安全,避免了局麻对患者留下一些心理阴影。以前采用局麻较多,很少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一般选用普通气管导管,ID选择偏大,术中非常担心气管导管受压,导致呼吸道梗阻,不利于手术操作,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风险。有报道认为,如果肌松药采用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胆碱诱导插管,虽然恢复快,易于手术病员的周转,但容易发生喉痉挛而再次施行气管插管,增加麻醉风险及麻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杭燕南.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矿产地储备指数方程构建是为了对储备地的资源收储、动用、轮换等动态变化的有效监控,为指数使用者提供决策的依据。通过对矿产地储备的综合国力、资源秉赋、科技发展水平、
目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脑转移相关高危因素的数学模型,为应用该模型预警肺癌脑转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106例在该
目的:总结3例胃瘫患者的护理。方法:禁食、胃肠减压及温盐水洗胃,促进胃排空,促进胃肠蠕动。结果:2例2周内恢复,1例2个月后治愈。结论: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以及正确的饮食指导是促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二甲基腺苷转移酶1(DIMT1)表达水平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IMT1在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构建稳定
关键词 中药 脑血栓 脑缺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01  脑血栓(CT)又称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管壁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脑局部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病变部位的神经系统症状[1],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尽早及时地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2]。  临床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