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青枯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探究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桉树青枯病发生普遍,为害巨大,防治难度也较大,是桉树种植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想对桉树青枯病进行有效防治,必须明确其流行规律。基于此,从桉树青枯病的病原及为害出发,对桉树青枯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桉树青枯病;流行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58
  桉树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比较常见的用材树种,生长速度快,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经济效益良好,在澳大利亚、巴西及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我国引进桉树超过100年,被广泛应用于民用材林和防护林领域,广东和广西是桉树人工林的主要种植区域,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桉树的种植面积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而在桉树人工林种植中,青枯病比较常见,会严重影响桉树的生产,需要做好有效的防治工作。
  1 桉树青枯病的为害
  桉树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极毛杆菌引发的系统性维管束细菌病害,病原菌体呈短杆状,大小为(1.5~2.3)μm×
  (0.5~0.7)μm,革兰氏染色阴性,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在34~37 ℃,在18 ℃以下生长发育迟缓。在我国,桉树青枯病主要为害地区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1982年发现于广西,桉树青枯病高发树种包括巨桉、尾巨桉、柳桉等,高发期为栽植后的1~2年。桉树青枯病的为害极其巨大,以广西为例,2001年合浦县一年生尾巨桉发病超过100 hm2,死亡率达30%~70%;2003年,钦州市久围镇造林点发生桉树青枯病,为害面积80 hm2,最大感染率达30%;2006年,来宾市高尚林场造林点暴发桉树青枯病,为害面积213.3 hm2,感染率为31%。桉树青枯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桉树的生长,威胁着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失[1]。
  2 桉树青枯病的流行规律
  桉树青枯病病原菌一般寄存于林分土壤或者病株残体中,具有致病率高、为害严重的特点。病原菌能够从土壤侵入到植株根系,然后在维管束组织中持续扩散,直至整株植株枯萎死亡,也可以从病株的根部进入土壤中,侵入周边健康植株,在得不到有效防控的情況下,甚至可能为害整片林分。桉树青枯病病菌可以长期寄存在土壤等媒介中,其生存环境会受到土壤温度、湿度及酸碱度等的影响,在低温环境下虽然不活跃,但是存活时间更长;在微酸、土壤含水率31%~37%的环境中,能够存活约400 d,如果受到干旱和水分的胁迫,病菌存活的时间可能仅为45 d。桉树青枯病的症状有两种,一种是急性型,叶片急速脱水枯萎,但不会脱落,表现出典型的“青枯”症状,枝干上可能出现褐色或者黑褐色的条斑;另一种是慢性型,病株发育不良,下部叶片变成紫红色,然后逐步加深并向上发展,最终干枯脱落,部分枝干与侧枝会出现黑褐色坏死斑。
  对历年来桉树青枯病的暴发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可以明确其流行规律。1)桉树青枯病病菌最初孕育木麻黄青枯病的流行区[2],可能是因为造林地曾经种植过烟草、番茄、花生等作物,残留有感染了青枯病菌的病株,存在较强的致病性。2)桉树人工林的大面积种植,打破了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的规律,过分单一的树种结构使得桉树青枯病的发病率有所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桉树人工林每年的增长量超过60 000 hm2,这也是青枯病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原因。3)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季温度高,降水充沛,很适宜病菌的繁殖,如果遭遇大风乃至台风天气,其对于植株的摧残会促进病菌的感染,引发青枯病的大规模暴发。同时,桉树青枯病在一些新开垦的种植地也易出现大规模暴发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引进了带有病菌的桉树幼苗。
  3 桉树青枯病的防治对策
  3.1 引入优良品种
  在对桉树树种进行引进的过程中,应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引入优良抗病品种[3]。具体来讲,在树种引入环节,一方面,应切实做好苗期病害检测,做好相应的炼苗工作,提升苗木检疫的质量,以避免出现桉树青枯病大范围传播的问题。对于一些在苗圃区已经感染病菌的树苗,必须直接销毁,避免病原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应做好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考虑不同地区桉树品种对于桉树青枯病的抗病性,以广西地区为例,可以选择剥桉、粗皮桉、迈索尔桉,这些品种对于桉树青枯病有着良好的抵抗能力。
  3.2 加强基因改良
  研究表明,柞蚕杀菌肽配合基因工程,能够实现对桉树青枯病的微生物治理,柞蚕杀菌肽D可以包围青枯菌菌体,在细胞膜上形成大量微孔,提升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病原体内部营养成分的流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杀死菌体。基于此,在进行桉树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转基因技术,将柞蚕杀菌肽D的基因导入桉树植株中,培育出新型抗病植株[4]。
  3.3 做好生物防治
  1)可以利用假单胞杆菌实现对于桉树青枯病的有效防治。研究显示,恶臭假单细胞杆菌以及铜绿假单细胞杆菌产生的嗜铁素对于桉树青枯病有着良好的抵抗作用,荧光假单细胞杆菌可以有效抑制青枯病菌的繁殖,在桉树内产生相应的抗生素。通过侵根的方式将其植入桉树植株中,对比传统种植手段,苗木暴发青枯病的概率可以降低30%~45%。2)可以利用菌根对桉树青枯病进行防治。利用外生菌根菌对桉树青枯病实施生物治理,就8种外生菌根菌对青枯病菌的拮抗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这8种外生菌根菌都能很好地抑制桉树青枯病病菌的生长,利用其侵染桉树根系,可以将桉树青枯病发病率降低40%~73%。
  3.4 改进营林措施
  1)应避免使用疫情发生区的枝条作为繁殖材料,确保带病苗木不出苗圃。2)应优选苗圃地,同时做好轮作,在一些低洼苗圃地,应做好开沟排水。3)对苗圃的管理条件进行改善,控制好遮阳棚的温湿度,保证种植密度合理。4)可以借助外生菌根菌、固氮微生物等,在桉树幼苗根系接种,形成共生菌,减少青枯病的发生。5)可以利用人工混合基质来取代天然育苗基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幼苗带菌概率。6)应改善营林措施,在整地时做到深翻曝晒,确保能对病菌进行有效杀灭。可以适当施加有机肥肥和复合肥,提升桉树的抗病能力。在选择苗圃地时,应避开前作种植花生、番茄、辣椒等土地,同时做到合理密植,加强通风。7)造林前需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在病害发生地及周边使用生石灰或者托布津咪唑1 000倍液进行消毒。8)应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营造混交林,改善病害发生环境和生活条件,配合科学的抚育措施,对桉树生存条件进行优化,提升森林系统本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5]。   3.5 重视化学防治
  从目前来看,并没有一种化学药剂可以实现对桉树青枯病的有效防治,部分地区采用茶麸水加波尔多液的方式,在青枯病发病初期有着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仅适用于小面积桉树人工林,若人工林面积较大,则不仅成本较高,也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化学防治需要结合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药物施加方法,如土壤消毒、灌根处理、喷施处理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青枯病菌的繁殖,降低发病率。以灌根处理为例,可以选择的药剂有25%青枯靈可湿性粉剂、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的效果会受到药剂类型、病害程度、土壤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3.6 提升苗木抗性
  借助芳香酸以及水杨酸对桉树青枯病病株进行诱导,配合水杨酸钠诱导剂,可以在桉树苗木的根系引发相应的酸活性变化,提升桉树植株对于青枯病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诱导抗性可以利用外源诱导剂,在植株中催生出相应的抗病物质,以此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经过数年研究,桉树青枯病诱导剂的类型变得越发丰富,用量和使用时间等参数也得到了明确,将其应用到桉树青枯病防治中,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6]。
  4 结语
  近几年,桉树青枯病防治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桉树青枯病病原菌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桉树青枯病的流行规律及侵染途径,并提出了许多具备良好效果的防治措施,为桉树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对于桉树青枯病抗病机制的研究依然不够深入,需要研究人员继续努力,丰富桉树青枯病的防治手段,尽可能降低桉树青枯病的发病率,控制其暴发范围,减轻桉树青枯病对桉树种植产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娄德钊,武华周,卢芙萍,等.海南桑树青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分子鉴定[J].热带作物学报,2021
  (06):1-8.
  [2] 董玮,丁云秀,罗承彬.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茄科作物青枯病防治[J].农家参谋,2021(04):83-84.
  [3] 冯印印,李斌,杨洋,等.烟草青枯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制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1,37(02):331-339.
  [4] 田红雨.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20.
  [5] 黄金星.隆安县桉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0(08):73-75.
  [6] 韦宇桂.简析桉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2):114-115.
  (责任编辑:刘 昀)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各方均在为恢复生态系统作出努力。而修复生态体系和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即是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基于此,针对推进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行探讨,旨在促进该项目的发展,普及林业知识,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 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
摘 要 森林是促进健康生活的最佳地,是我国建设健康环境的核心基础。多年实践表明,发展森林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途径,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林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此,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为例,探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转型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 高峰林场;森林旅游;林业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
摘 要 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实现传统农业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为了顺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以平南石硖龙眼为核心产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进平南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基于此,针对平南县建设平南石硖龙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成效和体会进行探讨。  关键词 平南石硖龙眼;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的发展情况是衡量乡村振兴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发展及农民生活幸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介绍浙江省临安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情况和阶段性成果,分析当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探讨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对策;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B
摘 要 林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缓解生态危机,我国把林业技术推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基于此,阐明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建设中的作用,并针对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 林业;技术推广;生态林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6.2;S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林果业种植中,不仅提高了林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整体经济效益。设施果树栽培技术作为现代化林果业种植中的常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既能够提高果树成活率,缩短果树生长周期,又可以为果树发育提供良好防护条件。基于此,针对设施果树栽培技术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林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 设计对比试验,分析桉树+红椎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生长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探讨混交林经营可行性。对比结果:混交林桉树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单株材积均高于纯林,总蓄积量大于纯林;混交林在0~20 cm土层区域与20~40 cm土层区域中的各项指标均高于纯林。试验表明,混交林桉树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均略优于纯林,体现出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适合人工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桉树;红椎;混交林;可行性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负担,而病虫害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一系列森林资源破坏现象,目前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已迫在眉睫。基于此,针对营林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混交林的科学应用、种苗选取、生态环境优化、人工养护技术、封闭式培育等多方角度策略进行阐述,以便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指导。  关键词 营林技术;森林病虫害;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