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幼儿园班级群就亲子阅读展开的一次讨论,家长们各抒己见,有故事叙述,有经验提取,也有综合性的判断说理。家长们提出的问题在热烈的讨论和分享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最后,老师就亲子阅读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记录。
现在的家长对亲子阅读都很重视。在1年多的亲子阅读话题研讨中,我和家长们讨论了绘本的选择,共同拟定阶段性的阅读书单;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并以“图书漂流”的方式带动了亲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结合具体的绘本在班级群中分享亲子阅读故事,不少家长养成了写亲子阅读日记的习惯……但是,在班级群的持续沟通中,我发现大家对于亲子阅读仍然有许多困惑。于是,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下面是大家的讨论。
困惑1
烁烁妈:有哪些有趣的亲子阅读方式?
我每天都会和孩子一起阅读,但最近发现,亲子阅读对于我来说就像例行公事,枯燥而乏味。想不坚持吧,又怕因为自己的怠惰导致孩子发展落后。大家能不能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亲子阅读方式?
辰妈:我觉得选择生动有趣的阅读内容很重要,孩子和家长都觉得有趣的书,亲子阅读的过程也会变得有趣。
小博妈:我们家的亲子阅读不光是睡前阅读,还会去图书馆阅读,那里的藏书更丰富,给亲子阅读带来更多新鲜感。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书房里各读各的书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和孩子都很享受各自看书的过程。
淘宝爸:阅读时我们会分角色扮演,有时候会共同回顾、讨论故事。有时候淘宝妈还会把孩子的表现、生活中的情境和绘本中的情节、角色结合起来,有爱又有趣!
教师:的确,选择合适的绘本有利于激发亲子阅读的兴趣,阅读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阅读形式,比如,一些稳定的阅读模式在坚持的过程中,渐渐会让孩子形成习惯、产生期待,在日积月累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陪伴方式的亲子阅读能丰富孩子的阅读体验。再比如,有意无意中将亲子阅读的点滴融入生活,那么阅读中孩子的发现、领悟会更加丰富、深刻,阅读就自然浸润到孩子和你的生活中。
困惑2
多多妈:反反复复读一本绘本意味着退步吗?
最近多多反反复复看一本书。我真的不耐烦了,但她坚持,非讲这本书不可。这样下去,阅读水平如何提升呢?这是不是阅读中的阶段性退步?
睿妈:我不认为这是退步,而是这本书真正地吸引了孩子。
念妈:我支持孩子反复看一本书,也尊重孩子的这种重复。我家宝贝重复率最高的一本书是《谁藏起来了》,那时他2周岁左右,每天要我们讲差不多30遍,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小博妈:那是书中收藏了孩子的一份喜爱、不舍和快乐,也可能是他喜欢念这本书时的声音、情景。家长可以顺其自然,或者每次以同一本书开始阅读,再逐渐拓展到其他书就可以啦。
淘宝爸:我认为重复阅读不是退步,我们从中产生很多新的体验与感悟,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
高兴妈:当然不是啦。孩子如果特别爱看同一本书而且要求家长重复讲,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坚持再坚持。我一直坚信,孩子在重复阅读中會有不同的体验——通过反复听,逐步理解更多的细节。反复是有益的。
教师:看来,这个“烦恼”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其实,亲子阅读中的“重复”阅读是孩子渐渐读懂书、爱上书的必经阶段。因为大家的尊重、陪伴、等待,在看似相同的“反复”背后,大家观察和了解到了孩子们各不相同的“反复”缘由。每个家庭分享出来的经验,都与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孩子、一本本主题鲜明的图书、一次次温暖甜蜜的阅读场景紧密相连。
困惑3
熙熙妈妈:iPad阅读很省事,可信吗?
我的做法可能不太好。是这样的——我把绘本扫描在iPad中,孩子想看哪本就看哪本。渐渐地,孩子阅读的时间变长了,也慢慢不需要我陪伴阅读了,当时还窃喜了一番,觉得孩子能自主阅读了。现在,对自己的做法开始怀疑了。
辰妈:我认为孩子通过iPad自主阅读不能替代家长的陪伴式阅读。
高兴妈:这就不能叫亲子阅读了吧。孩子自主阅读是好事,但亲子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远离父母的陪伴。亲子阅读其实是家长的一种陪伴过程,书只是媒介而已。不能把陪孩子阅读当成一种任务,我们要享受借助绘本这个奇妙的平台来度过美妙的亲子时光。多年后,孩子回想起小时候依偎着爸爸妈妈听故事的时刻,多美好!
念妈:将绘本扫描到iPad里读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我们由此缺失了翻阅纸质书的那份乐趣,况且iPad拍不出画家细腻的笔触,对眼睛伤害还很大。对了,孩子还容易养成看书走马观花的习惯。
小博妈:我也曾在iPad中下载相关软件,画面艳丽,声音夸张,孩子的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它,我立刻就卸载了。因为除了担心伤眼睛,我还发现他不再主动问我故事中那些不能理解的情节,将注意力全然集中在指尖滑动的电子屏上。从此以后,家里的iPad基本处于退休状态,小博又开始扎进书房。尽管家长会少些娱乐时间,但能和孩子一起共享这个求知的过程,是个美差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将逐渐学会自主阅读。所以,我很珍惜亲子阅读这个过程。
多多妈:我不太推荐小朋友用类似iPad/kindle之类的电子读物。
教师:我相信,熙熙妈妈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电子书”不能全然依赖,在亲子阅读中能不依赖就不依赖。在小班阶段,我向大家推荐的《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松居直先生理性又温情地叙述了亲子阅读图画书的意义:“图画书的文字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字字饱含艺术家们丰富的情感与理性认识。父母亲用自己的口,将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孩子听,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当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
淘宝爸:我家娃亲子阅读要挑人,非妈妈讲不可,如何破?
刚才陆老师说到“父母亲用自己的口”,我就觉得有点心虚。为什么呢?——我家娃儿只听她妈妈讲故事,这可怎么办? 辰妈:不要固定一个家长陪伴,一个人的风格可能是固定的,家长轮流陪伴阅读会降低“挑人”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多多妈:我们家分工明确——妈妈负责讲故事类和英文类;爸爸负责讲科普类和中文类。
小博妈:给孩子建立规则,他自然会遵守。每个人擅长讲的故事内容是不一样的。我讲的故事基本是国外的绘本;爸爸比较了解中国历史,所以相关的古典名著基本是他负责,他会把整个情节放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拓展,变得很有意思,孩子自然也就喜欢。
熙熙妈:我们家熙熙也有挑人的现象,喜欢我讲故事。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爸爸陪伴过少引起的。在这个问题上,父亲陪伴的专注度和持续性很重要。
教师:孩子的这些“挑剔”行为,很多时候是家长“培养”出来的。我们需要反思,改进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让孩子慢慢爱上和你一起阅读。像小博家的亲子阅读,起先有一定的规则约定、合作分工,渐渐地就习惯成自然,孩子享受到爸爸妈妈陪伴阅读的各种乐趣。熙熙妈说得不错:爸爸们加油!
睿睿妈:如何解决亲子阅读中“讲”与“问”的冲突?
辰妈:我通常是先通读一遍,等孩子有了基本的概念以后再单独引导着细读、加入互动问答。
念妈:第一遍讲的时候不要打断故事的整体性。可以在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我发现,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孩子会自发提问的。
小博妈:我们经常互相提问、互相“嫌弃”,再互相妥协。我们一开始是家长读,孩子看和听。后来在长时间的坚持、陪伴中不断了解彼此,亲子阅读的“讲”和“问”才逐渐协调起来。
淘宝爸:这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问”不需要分大人、孩子。说不定孩子提出问题的角度是大人完全没有想到的,大人的想象空间有时不如孩子开放。
高兴妈:就像成人看完一部电影,你让他写个读后感,这可能是非常让人讨厌的事情。亲子阅读中也一样:老是向孩子提问题,再有阅读兴趣的孩子也该没兴趣了吧。如果孩子没有一起讨论的意思,那家长就安静地读,不需要太多的问题来打断。
教师: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即便孩子依赖家长讲述,看似家长处于主导的地位,但主导中应包含对孩子图书选择、阅读速度、互动反馈等的尊重和理解。“讲”和“問”原本不会有冲突,但是如果我们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标准,等不得二者之间自然遇见和逐渐调和,矛盾就出来了。家长一定要相信儿童、尊重儿童,把自己心中的目的或者说功利放下,慢慢等待,让那颗享受亲子阅读的幸福种子慢慢发芽吧。阅读是超功利的,阅读必定又是有益的。
现在的家长对亲子阅读都很重视。在1年多的亲子阅读话题研讨中,我和家长们讨论了绘本的选择,共同拟定阶段性的阅读书单;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并以“图书漂流”的方式带动了亲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结合具体的绘本在班级群中分享亲子阅读故事,不少家长养成了写亲子阅读日记的习惯……但是,在班级群的持续沟通中,我发现大家对于亲子阅读仍然有许多困惑。于是,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下面是大家的讨论。
困惑1
烁烁妈:有哪些有趣的亲子阅读方式?
我每天都会和孩子一起阅读,但最近发现,亲子阅读对于我来说就像例行公事,枯燥而乏味。想不坚持吧,又怕因为自己的怠惰导致孩子发展落后。大家能不能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亲子阅读方式?
辰妈:我觉得选择生动有趣的阅读内容很重要,孩子和家长都觉得有趣的书,亲子阅读的过程也会变得有趣。
小博妈:我们家的亲子阅读不光是睡前阅读,还会去图书馆阅读,那里的藏书更丰富,给亲子阅读带来更多新鲜感。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书房里各读各的书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和孩子都很享受各自看书的过程。
淘宝爸:阅读时我们会分角色扮演,有时候会共同回顾、讨论故事。有时候淘宝妈还会把孩子的表现、生活中的情境和绘本中的情节、角色结合起来,有爱又有趣!
教师:的确,选择合适的绘本有利于激发亲子阅读的兴趣,阅读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阅读形式,比如,一些稳定的阅读模式在坚持的过程中,渐渐会让孩子形成习惯、产生期待,在日积月累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陪伴方式的亲子阅读能丰富孩子的阅读体验。再比如,有意无意中将亲子阅读的点滴融入生活,那么阅读中孩子的发现、领悟会更加丰富、深刻,阅读就自然浸润到孩子和你的生活中。
困惑2
多多妈:反反复复读一本绘本意味着退步吗?
最近多多反反复复看一本书。我真的不耐烦了,但她坚持,非讲这本书不可。这样下去,阅读水平如何提升呢?这是不是阅读中的阶段性退步?
睿妈:我不认为这是退步,而是这本书真正地吸引了孩子。
念妈:我支持孩子反复看一本书,也尊重孩子的这种重复。我家宝贝重复率最高的一本书是《谁藏起来了》,那时他2周岁左右,每天要我们讲差不多30遍,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小博妈:那是书中收藏了孩子的一份喜爱、不舍和快乐,也可能是他喜欢念这本书时的声音、情景。家长可以顺其自然,或者每次以同一本书开始阅读,再逐渐拓展到其他书就可以啦。
淘宝爸:我认为重复阅读不是退步,我们从中产生很多新的体验与感悟,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
高兴妈:当然不是啦。孩子如果特别爱看同一本书而且要求家长重复讲,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坚持再坚持。我一直坚信,孩子在重复阅读中會有不同的体验——通过反复听,逐步理解更多的细节。反复是有益的。
教师:看来,这个“烦恼”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其实,亲子阅读中的“重复”阅读是孩子渐渐读懂书、爱上书的必经阶段。因为大家的尊重、陪伴、等待,在看似相同的“反复”背后,大家观察和了解到了孩子们各不相同的“反复”缘由。每个家庭分享出来的经验,都与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孩子、一本本主题鲜明的图书、一次次温暖甜蜜的阅读场景紧密相连。
困惑3
熙熙妈妈:iPad阅读很省事,可信吗?
我的做法可能不太好。是这样的——我把绘本扫描在iPad中,孩子想看哪本就看哪本。渐渐地,孩子阅读的时间变长了,也慢慢不需要我陪伴阅读了,当时还窃喜了一番,觉得孩子能自主阅读了。现在,对自己的做法开始怀疑了。
辰妈:我认为孩子通过iPad自主阅读不能替代家长的陪伴式阅读。
高兴妈:这就不能叫亲子阅读了吧。孩子自主阅读是好事,但亲子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远离父母的陪伴。亲子阅读其实是家长的一种陪伴过程,书只是媒介而已。不能把陪孩子阅读当成一种任务,我们要享受借助绘本这个奇妙的平台来度过美妙的亲子时光。多年后,孩子回想起小时候依偎着爸爸妈妈听故事的时刻,多美好!
念妈:将绘本扫描到iPad里读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我们由此缺失了翻阅纸质书的那份乐趣,况且iPad拍不出画家细腻的笔触,对眼睛伤害还很大。对了,孩子还容易养成看书走马观花的习惯。
小博妈:我也曾在iPad中下载相关软件,画面艳丽,声音夸张,孩子的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它,我立刻就卸载了。因为除了担心伤眼睛,我还发现他不再主动问我故事中那些不能理解的情节,将注意力全然集中在指尖滑动的电子屏上。从此以后,家里的iPad基本处于退休状态,小博又开始扎进书房。尽管家长会少些娱乐时间,但能和孩子一起共享这个求知的过程,是个美差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将逐渐学会自主阅读。所以,我很珍惜亲子阅读这个过程。
多多妈:我不太推荐小朋友用类似iPad/kindle之类的电子读物。
教师:我相信,熙熙妈妈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电子书”不能全然依赖,在亲子阅读中能不依赖就不依赖。在小班阶段,我向大家推荐的《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松居直先生理性又温情地叙述了亲子阅读图画书的意义:“图画书的文字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字字饱含艺术家们丰富的情感与理性认识。父母亲用自己的口,将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孩子听,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当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
淘宝爸:我家娃亲子阅读要挑人,非妈妈讲不可,如何破?
刚才陆老师说到“父母亲用自己的口”,我就觉得有点心虚。为什么呢?——我家娃儿只听她妈妈讲故事,这可怎么办? 辰妈:不要固定一个家长陪伴,一个人的风格可能是固定的,家长轮流陪伴阅读会降低“挑人”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多多妈:我们家分工明确——妈妈负责讲故事类和英文类;爸爸负责讲科普类和中文类。
小博妈:给孩子建立规则,他自然会遵守。每个人擅长讲的故事内容是不一样的。我讲的故事基本是国外的绘本;爸爸比较了解中国历史,所以相关的古典名著基本是他负责,他会把整个情节放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拓展,变得很有意思,孩子自然也就喜欢。
熙熙妈:我们家熙熙也有挑人的现象,喜欢我讲故事。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爸爸陪伴过少引起的。在这个问题上,父亲陪伴的专注度和持续性很重要。
教师:孩子的这些“挑剔”行为,很多时候是家长“培养”出来的。我们需要反思,改进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让孩子慢慢爱上和你一起阅读。像小博家的亲子阅读,起先有一定的规则约定、合作分工,渐渐地就习惯成自然,孩子享受到爸爸妈妈陪伴阅读的各种乐趣。熙熙妈说得不错:爸爸们加油!
睿睿妈:如何解决亲子阅读中“讲”与“问”的冲突?
辰妈:我通常是先通读一遍,等孩子有了基本的概念以后再单独引导着细读、加入互动问答。
念妈:第一遍讲的时候不要打断故事的整体性。可以在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再和孩子一起讨论。我发现,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孩子会自发提问的。
小博妈:我们经常互相提问、互相“嫌弃”,再互相妥协。我们一开始是家长读,孩子看和听。后来在长时间的坚持、陪伴中不断了解彼此,亲子阅读的“讲”和“问”才逐渐协调起来。
淘宝爸:这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问”不需要分大人、孩子。说不定孩子提出问题的角度是大人完全没有想到的,大人的想象空间有时不如孩子开放。
高兴妈:就像成人看完一部电影,你让他写个读后感,这可能是非常让人讨厌的事情。亲子阅读中也一样:老是向孩子提问题,再有阅读兴趣的孩子也该没兴趣了吧。如果孩子没有一起讨论的意思,那家长就安静地读,不需要太多的问题来打断。
教师: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即便孩子依赖家长讲述,看似家长处于主导的地位,但主导中应包含对孩子图书选择、阅读速度、互动反馈等的尊重和理解。“讲”和“問”原本不会有冲突,但是如果我们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标准,等不得二者之间自然遇见和逐渐调和,矛盾就出来了。家长一定要相信儿童、尊重儿童,把自己心中的目的或者说功利放下,慢慢等待,让那颗享受亲子阅读的幸福种子慢慢发芽吧。阅读是超功利的,阅读必定又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