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nie_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和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产生“创新感悟”,取得“创新收获”?下面,我就日常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谈谈管窥之见。
  
   一、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善于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脚本”,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还蕴育着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如在《公用设施的自述》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路灯、电话亭、车站牌、邮筒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共同学习公用设施的用途以及应该如何爱护它们。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且给人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二、巧妙设问,激发创新欲望。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心灵美最可贵》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心灵美?”有的说:“为什么说心灵美是最可贵的?”也有的问:“谁心灵美?”……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讨论求新,开发创新思维
  
   提倡标新立异,促进创新思维。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什么是勇敢的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黄强的行为是否属于勇敢”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勇敢,他跳山羊跳过去了,有的说不是,上树掏鸟窝。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行为呢?”接着,围绕“勇敢”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自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体验,深化创新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心中有阳光》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别送给每组一件礼物:一张白纸、一块石头、一片落叶、一个空可乐瓶。然后问:“如果用这些普普通通的物品代表每个组的同学,你们能说说自己有多少用处吗?”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折一折,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用处,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创新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工厂附近的空气污染程度,到工业区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及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而且培养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架桥铺路。
   《课程标准》还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的确,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产生的行为冲动,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一块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片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作者单位:洋县南街小学 陕西】
其他文献
“情境作文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为核心,通过表演设置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实物创设情境、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境,具体感受生活美、藝术美、人情美,进而带着高涨的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进行作文。  一、表演设置情境  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在理解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学生扮演角色,孩子们的情绪异常高,对话有声有色,表演非常成
当前,"幸福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讨论的热点话题,这也标志着教育开始真正关注人内心世界和人类终极价值。实施幸福教育,构建幸福校园,提高师生幸福指数,应该成为校长的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充满渴求知识的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探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真谛,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自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新)总目标第九条中明确指出:“……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正如字面上那么简简单单吗?不是的。“倾听”的意思是细心听取,就是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仔细听明白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及时作出反应。作为语文教学,甚至其他课程的教学,都应该循序渐进地成为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舞台,让学生成为会倾听的孩子。 
科学教学逐步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我自己的体会,谈谈科学课堂。  一、兴趣是动力——“我喜欢,所以我去做!”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些互动:如集中话题是为了吸引学生
一、引言本研究尝试用个体箱庭和团体箱庭两种方式对正常幼儿中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幼儿进干预,研究不同箱庭干预方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寻找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
“叮铃铃……”踏着上课铃声,我拿着水彩笔和素描纸走进了教室,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咦?难道不上英语课,改上美术课了?”当然不是,这是一堂英语课,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3A的Unit11 A boy and a girl Part A。这部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完整语篇,相对前面所学的语言小“碎片”,不但情境更完整,涉及的语言点也更多,让这节课无论是在容量上还是在难度上,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舍清溪之幽,取江海之博;舍方寸之惑,取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取天地之志”。在新课程理念下展开的科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让孩子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学设计的一取一舍。作为科学教师在科学探究中更应把舵好取舍尺度,艺术化地处理,才能让孩子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一、取见好就收,舍打破沙锅问到底  如阮老师上的一堂《月相变化》。在课的导入部分,阮老师轻松地语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培养小学生开口“说”的能力已成为英语学习初始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呢?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