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为适应这一新时代的要求,作为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重任的学校,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文主要围绕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主题,探讨和研究了当代美术类专业教学中容易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若干负面因素,并简要介绍了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尝试。
关键词:创新 旧观念的影响 思维的革新 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所以在美术类专业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和智慧,更需要学
生、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什么是创新,他包含哪些内容
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
首先它是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其次它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最后它是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直到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其实创造的能力本身上就是人重新认识问题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类专业教学的创新,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彻底摈弃旧的、落后的、根深蒂固的固有教学观念,从自身的观念创新做起,进而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更正“教师灌输、学生接收,固定范例、学生模仿”的传统式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美术类专业教学中制约创造能力的主要问题之我见
1. 师生地位的不平等
(1)“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在我国可谓根深蒂固,传统艺术类的教学就更是如此,师生关系犹如父子关系。直到今天我们也经常听到“做教师,就要像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这样的话。“师父”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潜意识中的心理惯性不是朝夕就可以扭转的。
(2)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行政权力一度是社会的主宰,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泛行政化的文化氛围直到今天对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使得很多教师潜意识里将日常教学行政化,这种行政扩权的结果是把教师由服务者变成管理者,本应由学生自主处分的却被教师处分了,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培养独立处事的机会。由于没有或少有这种机会,日积月累,独立意识渐渐泯灭得所剩无几了,教学也就变成学生接受、储存知识的工具化过程,创新又从何谈起呢?
(3)计划经济年代的人不需要个性,更不需要创造精神,只需要政治上的忠诚和行动上的服从。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了为实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的工具。在这种社会本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是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是吸收、储存知识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无须怀疑,也不能怀疑;无须独立与创新,更不允许独立与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下建立的教学体制,虽然已历经改革,但留下的弊端对现在的课堂仍旧有影响。使得美术教育往往在所谓新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新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的表象下不自觉地继续着陈旧的填鸭式教育,只不过是由单纯“口灌”变成了“口灌”加“电灌”而已。
(4)我们应当看到也应该承认,现实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导致教师有可能有意无意间利用了这一优势,忽略学生自我的见解和认识。
教师的人生阅历要比学生深厚,教师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比学生丰富。《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说过:“知识、财富、暴力成三大因素构成权力。”另外,教师获得了学校的委托,对学生有管理、决定补考或重修等职权。显而易见教师在客观上处于优势地位。客观的优势,无异会引起心理上的优势意识。这导致教师在有意无意间利用这一优势,忽视学生的地位,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 普遍运用前苏联式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形式上,西式教育(权且如此称呼)无疑比东方式的传统教育更加具有实用性、客观性、广泛性和可操作性(注意,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西式教育与东方传统教育之间所产生的问题!在上个世纪初、上上个世纪甚至更早,东方陆续产生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虽然各个国家在教育的主导思想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形式上仍旧是西式教育。
中国美术教育先导当属徐悲鸿、吴作人等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所倡导的法国学院派教学体系未能在中国开花结果,而真正影响中国日后学院美术教育走向的是苏联式教学方法(苏派)。
说到苏联式教学方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前苏联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МаксимовК.М.1913—1993)。
建国初期,我国根据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及自身革命斗争经验奉行“一边倒”政策,通过“派出去”(公派留学生)和“请进来”(聘请专家)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开办由前苏联专家主持教学的油画训练班亦由此而生。1955年2月,前苏联指派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马克西莫夫到岗主持教学,同时兼任中央美院顾问。而由马克西莫夫所主持教学的训练班就是中国美术界无人不知的“马训班”,这个训练班直到1957年7月结束。
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概念,这个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使我们透过表面的光影认识对象形的本质和体块之间的联系,这是他对中国美术教育做出的最大的贡献,这些观点和主张也正是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基础。
这个教学体系自中央美院一层层向下传播,在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形成了以契斯恰科夫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独霸中国美术教育30余年,被奉为学院的唯一正宗,以至我们用中国人的观点给其下定义——“苏派”。
应当肯定的是“苏派”对于50年代初那个“土油画时期”(当时,绝大多数美术教育者、工作者的西方美学基础差,教育上更是无从着手,西方美术作品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所以中国美术界对中国油画的评价叫“土油画”)无疑是极具进步性的;而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教学体系、一种观点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一张画布只充斥着一种色彩的时候,她就变成了一个色块,而绝非艺术……”。当长达30年的时间里,无数画布只充斥着一种色彩的时候,那它就是扼杀艺术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凶手。
被肤浅化的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在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界是作为公理一样存在的,没有也决不能有任何其他声音出现。“方法”代替了对客体的研究,使那个时代很多作品在造形上和对客体的认知上有一种共同的“虚浮”之气,以至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在其晚年从事一些抽象与表现性创作时,仍无法摆脱这种“假、大、空”的痕迹。那个时期艺术教育限于传统的和狭隘的认识,伴随的是众人走独木桥的拥挤和不同个性的某种程度的丧失,学校教育的文化价值更难以被认清。
时至今日所谓苏联式的美术教育还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人们还是下意识地把苏派当作艺术入门的基础必修,好像苏派是一切艺术门类的造形基础似的。笔者就亲眼见过很多基础很好、创造力非凡的学生只因其学习的是不同流派而被艺术院校拒之门外的例子。
3. 极端实用主义的尴尬
“实用主义曾被看作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世界观的最典型的理论形态。这是因为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哲学与以追逐私利为目标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关于生活、实践、信念、真理、效果等方面的理论很容易被利用来论证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加上詹姆士等个别实用主义哲学家又常把一些资本主义市场上的行话喻为哲学概念,很容易使人感到实用主义确实带有某些市侩哲学的色彩……”(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在真理问题上,主张“有效用”、“能满足我的需要”就是真理的实用主义受到了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中用实用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事哲学。这里并不是要说实用主义就是不好的、要不得的。毕竟现在过度形而上、过度另类、缺乏效用(效益)性的思考方式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太注重目的性,却“主动”忽略了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道德、伦理、美学等“外在”问题的实用主义弊端却同时显现了出来。这一弊端,对思想并不很成熟的学生影响就更为严重。不少学生将这种弊端当作优点加以经验化,从而理直气壮地发扬光大,形成了权且称为“极端实用主义”的畸形世界观。课堂之外暂且不论,在教学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好走捷径、惰于思考,为创新而创新、为创新而抄袭甚至为抄袭而抄袭,诸如此类,这些只是这种畸形世界观对学生影响的一小部分。教学中如不能找到一种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不是流于表面的)可以对艺术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的方法,那后果将非常严重。
三、美术类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尝试
1. 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
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2. 提出独特的见解并尝试让其他人接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
但是,光做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远远不够的。皮尔士(C. S. Peirce)说过:“……尤其重要的是,个人的经验如果孤立起来,就什么也不是。如果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幻觉,必须考虑的不是‘我的’经验,而是‘我们的’经验。”将自己的见解讲给别人并尝试让他人接受也同样的重要。
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会使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气氛友好的针对于艺术的辩论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及形成完善的个性的发展。
3. 科学的评价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的恶习。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个性特点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抛弃固有成见。千万不要带着主观成见看待学生的艺术作品,这样学生会失去创作中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这里有个例子:沃尔特·迪斯尼上小学时,曾把教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放到现在谁也不会觉得如何。但是在当时(孩子绝不至于用离经叛道来评价)这种故意胡闹使得那位教师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戏弄,而将迪斯尼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早早夭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这种形式的保守成见却随处可见,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教师对于“自我”的突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4. 让作品走出去
美术的教和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实践以及前面所提到的辩论(说服),并不是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的,而应该走到社会中去。这并非是指毕业前例行公事的简单实习,绝大多数学生实习所在的所谓公司、工作室只不过是想象力匮乏、毫无创新的加工作坊。学生在其间学到的只是将艺术创作的主动思维退化为生产加工式的被动和懒惰思维,使得学生对艺术创作彻底失去灵感和信心。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踏上社会不久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迷失了方向,使得很多人最终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是很无奈也很可悲的。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教师所教导的艺术观、世界观?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创造能力产生自信?让一件件饱含学生的努力、张扬着个性、创新的作品产生社会效益和(或)经济效益吧!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激动和鼓舞呢?!而这种效果也是一般墨守成规的实习所远远达不到的。教师们行动起来,让你们的学生真正加入到艺术与实效并存的专业美术队伍中来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
[2]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97重印).
[4]C. S. Peirce. Collected Paper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CP),8 vol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58.
关键词:创新 旧观念的影响 思维的革新 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所以在美术类专业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和智慧,更需要学
生、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什么是创新,他包含哪些内容
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
首先它是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其次它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最后它是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直到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其实创造的能力本身上就是人重新认识问题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类专业教学的创新,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彻底摈弃旧的、落后的、根深蒂固的固有教学观念,从自身的观念创新做起,进而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更正“教师灌输、学生接收,固定范例、学生模仿”的传统式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美术类专业教学中制约创造能力的主要问题之我见
1. 师生地位的不平等
(1)“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在我国可谓根深蒂固,传统艺术类的教学就更是如此,师生关系犹如父子关系。直到今天我们也经常听到“做教师,就要像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这样的话。“师父”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潜意识中的心理惯性不是朝夕就可以扭转的。
(2)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行政权力一度是社会的主宰,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泛行政化的文化氛围直到今天对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使得很多教师潜意识里将日常教学行政化,这种行政扩权的结果是把教师由服务者变成管理者,本应由学生自主处分的却被教师处分了,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培养独立处事的机会。由于没有或少有这种机会,日积月累,独立意识渐渐泯灭得所剩无几了,教学也就变成学生接受、储存知识的工具化过程,创新又从何谈起呢?
(3)计划经济年代的人不需要个性,更不需要创造精神,只需要政治上的忠诚和行动上的服从。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了为实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的工具。在这种社会本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是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是吸收、储存知识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无须怀疑,也不能怀疑;无须独立与创新,更不允许独立与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下建立的教学体制,虽然已历经改革,但留下的弊端对现在的课堂仍旧有影响。使得美术教育往往在所谓新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新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的表象下不自觉地继续着陈旧的填鸭式教育,只不过是由单纯“口灌”变成了“口灌”加“电灌”而已。
(4)我们应当看到也应该承认,现实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导致教师有可能有意无意间利用了这一优势,忽略学生自我的见解和认识。
教师的人生阅历要比学生深厚,教师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比学生丰富。《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说过:“知识、财富、暴力成三大因素构成权力。”另外,教师获得了学校的委托,对学生有管理、决定补考或重修等职权。显而易见教师在客观上处于优势地位。客观的优势,无异会引起心理上的优势意识。这导致教师在有意无意间利用这一优势,忽视学生的地位,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 普遍运用前苏联式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形式上,西式教育(权且如此称呼)无疑比东方式的传统教育更加具有实用性、客观性、广泛性和可操作性(注意,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西式教育与东方传统教育之间所产生的问题!在上个世纪初、上上个世纪甚至更早,东方陆续产生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虽然各个国家在教育的主导思想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形式上仍旧是西式教育。
中国美术教育先导当属徐悲鸿、吴作人等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所倡导的法国学院派教学体系未能在中国开花结果,而真正影响中国日后学院美术教育走向的是苏联式教学方法(苏派)。
说到苏联式教学方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前苏联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МаксимовК.М.1913—1993)。
建国初期,我国根据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及自身革命斗争经验奉行“一边倒”政策,通过“派出去”(公派留学生)和“请进来”(聘请专家)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开办由前苏联专家主持教学的油画训练班亦由此而生。1955年2月,前苏联指派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马克西莫夫到岗主持教学,同时兼任中央美院顾问。而由马克西莫夫所主持教学的训练班就是中国美术界无人不知的“马训班”,这个训练班直到1957年7月结束。
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概念,这个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使我们透过表面的光影认识对象形的本质和体块之间的联系,这是他对中国美术教育做出的最大的贡献,这些观点和主张也正是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基础。
这个教学体系自中央美院一层层向下传播,在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形成了以契斯恰科夫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体系,独霸中国美术教育30余年,被奉为学院的唯一正宗,以至我们用中国人的观点给其下定义——“苏派”。
应当肯定的是“苏派”对于50年代初那个“土油画时期”(当时,绝大多数美术教育者、工作者的西方美学基础差,教育上更是无从着手,西方美术作品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所以中国美术界对中国油画的评价叫“土油画”)无疑是极具进步性的;而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教学体系、一种观点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一张画布只充斥着一种色彩的时候,她就变成了一个色块,而绝非艺术……”。当长达30年的时间里,无数画布只充斥着一种色彩的时候,那它就是扼杀艺术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凶手。
被肤浅化的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在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界是作为公理一样存在的,没有也决不能有任何其他声音出现。“方法”代替了对客体的研究,使那个时代很多作品在造形上和对客体的认知上有一种共同的“虚浮”之气,以至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在其晚年从事一些抽象与表现性创作时,仍无法摆脱这种“假、大、空”的痕迹。那个时期艺术教育限于传统的和狭隘的认识,伴随的是众人走独木桥的拥挤和不同个性的某种程度的丧失,学校教育的文化价值更难以被认清。
时至今日所谓苏联式的美术教育还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人们还是下意识地把苏派当作艺术入门的基础必修,好像苏派是一切艺术门类的造形基础似的。笔者就亲眼见过很多基础很好、创造力非凡的学生只因其学习的是不同流派而被艺术院校拒之门外的例子。
3. 极端实用主义的尴尬
“实用主义曾被看作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世界观的最典型的理论形态。这是因为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哲学与以追逐私利为目标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关于生活、实践、信念、真理、效果等方面的理论很容易被利用来论证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加上詹姆士等个别实用主义哲学家又常把一些资本主义市场上的行话喻为哲学概念,很容易使人感到实用主义确实带有某些市侩哲学的色彩……”(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在真理问题上,主张“有效用”、“能满足我的需要”就是真理的实用主义受到了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中用实用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事哲学。这里并不是要说实用主义就是不好的、要不得的。毕竟现在过度形而上、过度另类、缺乏效用(效益)性的思考方式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太注重目的性,却“主动”忽略了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道德、伦理、美学等“外在”问题的实用主义弊端却同时显现了出来。这一弊端,对思想并不很成熟的学生影响就更为严重。不少学生将这种弊端当作优点加以经验化,从而理直气壮地发扬光大,形成了权且称为“极端实用主义”的畸形世界观。课堂之外暂且不论,在教学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好走捷径、惰于思考,为创新而创新、为创新而抄袭甚至为抄袭而抄袭,诸如此类,这些只是这种畸形世界观对学生影响的一小部分。教学中如不能找到一种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不是流于表面的)可以对艺术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的方法,那后果将非常严重。
三、美术类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尝试
1. 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
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2. 提出独特的见解并尝试让其他人接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
但是,光做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远远不够的。皮尔士(C. S. Peirce)说过:“……尤其重要的是,个人的经验如果孤立起来,就什么也不是。如果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幻觉,必须考虑的不是‘我的’经验,而是‘我们的’经验。”将自己的见解讲给别人并尝试让他人接受也同样的重要。
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会使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气氛友好的针对于艺术的辩论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及形成完善的个性的发展。
3. 科学的评价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的恶习。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个性特点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抛弃固有成见。千万不要带着主观成见看待学生的艺术作品,这样学生会失去创作中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这里有个例子:沃尔特·迪斯尼上小学时,曾把教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放到现在谁也不会觉得如何。但是在当时(孩子绝不至于用离经叛道来评价)这种故意胡闹使得那位教师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戏弄,而将迪斯尼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早早夭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这种形式的保守成见却随处可见,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教师对于“自我”的突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4. 让作品走出去
美术的教和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实践以及前面所提到的辩论(说服),并不是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的,而应该走到社会中去。这并非是指毕业前例行公事的简单实习,绝大多数学生实习所在的所谓公司、工作室只不过是想象力匮乏、毫无创新的加工作坊。学生在其间学到的只是将艺术创作的主动思维退化为生产加工式的被动和懒惰思维,使得学生对艺术创作彻底失去灵感和信心。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踏上社会不久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迷失了方向,使得很多人最终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是很无奈也很可悲的。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教师所教导的艺术观、世界观?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创造能力产生自信?让一件件饱含学生的努力、张扬着个性、创新的作品产生社会效益和(或)经济效益吧!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激动和鼓舞呢?!而这种效果也是一般墨守成规的实习所远远达不到的。教师们行动起来,让你们的学生真正加入到艺术与实效并存的专业美术队伍中来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
[2]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97重印).
[4]C. S. Peirce. Collected Paper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CP),8 vol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