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决成长的烦恼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链接
  
  我刚进办公室,一个女孩跑来报告:老师,兵兵又到女厕所偷看女孩子了!哎……这个兵兵,又是他!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进女厕所了。
  瞧他,还满不在乎的样子!可他毕竟还是个一年级的小男生,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已。我不禁反思自己先前对他的几次批评教育:为何他不听劝告总是故伎重演?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消除男孩女孩内心神秘的困惑?
  于是,我搜集整理了有关儿童性教育的材料,并把课题定为《男孩和女孩》。
  
  二、教学场量
  
  之一
  我用大屏幕出示了一幅男孩画像和女孩画像,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分别请了几个学生来回答。
  男生1:男孩子头发很短,胳膊很粗,不会穿裙子。
  女生1:女孩都爱扎辫子,爱穿裙子,爱漂亮。
  男生2:男孩子不会哭鼻子的,妈妈告诉我,男儿有泪不轻弹。
  女生2:女孩的声音很甜美,我爸爸就叫我“小百灵”。
  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然后进入了预设的第二环节:大家来画画男孩女孩。
  随后我引导学生阅读我发给他们的材料上的内容:生活中为了区别男人和女人,你发现还有哪些专门的设施?
  学生的眼睛眨呀眨,看得出他们都在动脑筋。
  男生1:有男厕所和女厕所,就是为了方便。
  女生1:我去过浴室,男女是分开的。
  男生2:我妈妈上次生病,我爸爸陪她去妇女(幼)保健院,爸爸说是女人的医院。(他特别强调了“女人”两字)
  女生2:妈妈会生孩子,男人不会生孩子。(她的回答又引起了一阵笑)
  男生3:是爸爸妈妈一起生孩子的……(孩子们的笑声更大了)
  女生2:不是不是,是女人生孩子的,女人才会大肚子的。老师,是不是?
  好奇的他们,烦恼的他们。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最终还是抛给了我。
  “你们很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吗?”
  
  之二
  我拿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一套由日本儿童心理学家山本直英、木原千春撰写,由台湾宏观文化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儿童性教育画册丛书——《画说“性”》(共五册),一起看看他们的反应吧。
  我今天打算给孩子们介绍前两册——《生命是什么》《从小孩到大人》。
  第一册《生命是什么》,主要讲的是人的一生与性的关系。由“诞生、养育、学习、梦想、烦恼、成为女人、成为男人、自立、爱、接触、一起生活、生产、奋斗、离别、迈入老年”十五个词汇贯串起来。以浅白简明、便于朗读的文句,逐一说明了孩子们已经体验以及将来要体验的人生,也就是人生必经之路。
  第二册《从小孩到大人》,主要讲的是人的生殖器官及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分“女孩的变化”、“男孩的变化”两大部分。身体是生活的基础,认识自己的身体对任何孩子而言,都和他的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看到我投影出来的画面,孩子们就大叫起来,随后便安静下来。
  第一幅“诞生”——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成长过程。
  第二幅“养育”——孩子一天天长大的真实再现。
  听着我的讲解,伴着我时而简单的提问,孩子们已经被牢牢吸引住了,他们没有理由大笑了,也不会吵闹了,因为画册里展现的都是孩子们真实的自己以及他们平时不敢仰视的大人们的生活。
  在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教室时,孩子们把我围住了,其中就有兵兵。
  “老师,你说还有三册书,以后还给我们看吗?”
  “老师,你把书放在教室里,中午继续放(孩子们习惯把实物投影称‘放’)给我们看。”
  “老师,你在哪里买的书?”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提问。
  我把兵兵拉到身前,摸着兵兵的头: “兵兵,这下你懂了不少吧?以后可再不能到女厕所去了哦!”他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三、引发的思考
  1 教师:教学即尝试
  课堂上,我努力在教学素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通过联系与自己准备的教学素材有关联的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明白男孩女孩是不同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区别之处。
  专家说,性教育要及早开始,科学的性教育更应该及早开始。这节因一个教育难题而安排的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从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起,不少男女同学就已经开始出现性生理、性心理上的变化,而大多数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对生命的起源产生了好奇。一年级的课堂,并不一定要进行所有性知识的教育,应有所选择,而性别教育是此阶段的重点。孩子们必须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学着去保护自己。我没有循规蹈矩,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敢于尝试,通过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环节的设置让教学内容直通生活,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真实的体验来学习性知识。
  尝试,让学生有收获,也让教师有所得。
  2 学生:适合即最好
  不适合学生的教育,肯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我面对的学生刚进入一年级才几个月,还没有完全摆脱幼儿园生活的影响。所以,教师就应把教学素材变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生活教材。我根据特殊需要设置的涉及性别教育这一课,是人的全程教育中特殊阶段的教育。依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层次地选择教育内容,把浅显易懂的画册,通过投影、讲解,学生马上就进入了性别角色。即使有些一时没有接触过,如第一册中的“奋斗”、 “迈入老年”等几个陌生的词汇,我就让学生联系爸爸妈妈早出晚归的工作,明白这就是为家庭而“奋斗”,经过我的分解,学生欣然接受。
  一切从实际出发。性别教育对低年级孩子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性知识教育不是性别教育的全部,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孩子们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区别,知道男孩、女孩有着自己的小秘密,应该悉心呵护“宝贝”。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确立性别意识,积极思考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本着科学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3 教材:生成与创造
  目前没有现成的性教育教材,但是我们碰到此类教学难题时不能放弃不教或者退避三舍。小学生每个阶段都有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所以其教育任务和内容,也应当是分层次的。孩子处在什么阶段,就完成什么阶段的性教育任务,强调时间的适时、内容的适量,教法的适度。
  教师可以留心搜集有趣和实用的涉及性别教育和性教育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如女孩、男孩怎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配以表现生动、易于理解的漫画插图,就能够解决许多“成长的烦恼”,帮助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
  总之,我们只有突破现有教材,大胆把各种课程资源引入自己的课堂,才能让课堂的天地更广阔,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去体验,才能带领学生站上教师这座“人桥”,去生成更多人生的美丽。
  
  责任编辑 王红曼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十分值得注意的一项.本文论述了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提出想象的假设,充分体现了时代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  随着国际形式的发展,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唱响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旋律.只注重教师教学而忽视
鲁洁教授说:“新教材是你的‘拐杖’,是你进行教学的一个话题,是你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因此,品德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让品德教学成为一池活水。在近年来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