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2年11月9日
学生: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六(3)班全体学生
一、师生谈话,感知课文个性化的语言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
(生齐答:林海。有学生说:老舍写的)
师:在知道要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肯定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这是个良好的习惯。老师很想知道你在预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事?
生:把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来,然后通过查资料进行解决。
师:(面向全班学生)这件事情你们也做了吗?
生:做了。
师:除了这件事以外,你还做了什么?
生:老舍的文章是十分优美的,我还画了很多好词好句。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好的习惯!(面向全体)这样的习惯你们有吗?
生:(齐)有。
师:有没有做第三件事的?
生:我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了解了文章的背景资料,这是1961年老舍去内蒙古考察时写的。
师:既然大家都做了预习,我现在来考查一下,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叫“云横……”
生:云横秦岭。
师:都记得吗?请拿出纸把这个词语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如果哪个字不会写,可以悄悄看一下书。(生书写,师评价部分学生的书写)
师: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云横秦岭”的意思。
生:云雾环绕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
师:课文中有几个词语与“云横秦岭”的意思相近,你记得这些词语吗?
生:孤峰突起。
生:盛气凌人。
师:这两个词语和“云横秦岭”的意境很相似。请写下来,写不出来的可以看一下书。
师:写完的同学继续想,除“盛气凌人、孤峰突起”以外,还想到了哪个词?
生:高不可攀。
师:写下来。还有吗?(生沉默)
师:提醒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还有一个。与刚才写的词语有差不多的意思、差不多的意境。
生:奇峰怪石。
师:也请写下来。从写词语、说词语的情况看,预习效果很好,洪老师先为你们打上60分。还有40分,问一个难一点的问题。我们看天上的云多,层层叠叠,就说……
生:(齐)云海。
师:我们看到广场上人多,摩肩接踵,就说……
生:(齐)人海。
师:那么课题“林海”,用“海”来比作“林”,有什么道理呢?
生:这说明那里的树很多,从高处看下去就像是一片海洋。
师:海浩瀚无边,林博大无垠,这是一个理由。请你把课文浏览一遍,至少再找到三个理由。(生浏览全文。教师巡视、鼓励)
师:如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已经找到至少一个理由,请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生小组交流)
师:通过小组交流,你知道了几个理由?
生:我知道了两个理由。第一,为什么称“林海”,是因为大兴安岭的岭连绵起伏,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第二个理由,我觉得青松带一点白色,像白浪。
师:海浪花飞溅,林白桦闪动。
生:我补充一个理由,我认为大兴安岭中都是宝,而大海中也是物产丰富,所以把林比作海。
师:这样一来,我们有了四个理由。送你们40分,你们的预习成绩是100分。
【评点】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着力点,因而必然要着眼于“先学后导”,而一改过去的“先教后学”。“预习”当然是一种“先学”。本案因为是在外地借班授课,有较充分的“预习”,教师作这样的安排,以回顾、检查预习入手,无疑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方法。如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把预习引进课堂,实现“先学”。预习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但并非是刚性的学习环节。预习是由学生自由进行的,不能成为一种由教师统一布置的“刚性作业”,成为变相的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课前预习的不可控性,决定了它在日常课堂里不能成为教学的起点。
二、理解作者个性化语言中渗透的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到过大兴安岭吗?
生:没有。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感叹:哇……)
师:课文中有好多描写比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更有意境,你们发现了吗?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找相关的描写,师巡视。全班交流)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面向全体同学)你们也找到了吗?大家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洪老师也想读,我们一起读,老师先读,老师一停,你们就接着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生接读)
师:(再次引读)“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生接读)
师:请用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以后的感受。
生: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了大兴安岭那一片连绵起伏的林海,感觉自己身临其境。
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好呀!把掌声送给他,同样也把掌声送给发现这个句子的同学。(生鼓掌)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那种意境,我们照样可以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读出来。请你和大家合作读。
生: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 其余学生接读)
师:多好的小老师呀,我还想请一位来和大家一起合作。 生:(读)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其余学生接读)
师: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到第三处的请举手。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师:我们请女同学来表达一下,男同学尽情地享受。(女生齐读这一句)
师:多美的意境呀,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我们关注一下这个句子前面的内容,在写什么?谁愿意来读?
生:(朗读)大兴安岭的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师:找到这个句子,让我们读出它的意境来。(生齐读)
师:(接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评点】语文课堂一直来存在着高耗低效现象,一个关键性的原因是教师的讲析过度。解读课文往往由教师单边分析给学生听。其实,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应当是解读课文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并相机施以诱导,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案的可圈可点之处便在于教师成功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解读,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平等对话中品赏解读了《林海》中的人、事、物、景,并以此作为引向深度解读的第一阶梯,然后自然地再从“写什么”向第二阶梯“怎样写”拓进。
出示交流平台:
师:看屏幕,我们能进一步做这一步的工作吗?
生:(齐)能。
师:好,开始。(生研读,师巡视)
师:老师提醒一下,我们要去发现老舍在大兴安岭参观访问时的独特感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去找一找课文中的直接告诉。(师板书 :“直接告诉”)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句子它直接告诉我们老舍在那里的独特感受。比如:今天洪老师来给你们上课,你们问老师说,洪老师,今天你给我们上课你高不高兴?我说高兴。
生:直接回答。
师:对,直接回答你们,课文中这样的地方很多,你找到没有?
生:(读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课文中直接告诉我们老舍感到“亲切、舒服”这样的句子有三处,谁找到了另外两处?
生:(读句子)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生:(读句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师:这三处都写到了亲切、舒服,但原因不同,第一处……
生:老舍脚踩在松针上,手摸到了那些古木,觉得大兴安岭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是很亲近人们的。
师:第二处呢?
生:第二处是因为大兴安岭为人们输送了那么多的木材。
师:联想到自己家里的椽柱、家具所用的木材可能来自大兴安岭,所以感到亲切、舒服。第三处呢?
生:第三处是想到人和山亲密地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所以感到亲切、舒服。
师:真好!奖励你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遍。(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合作读出这三处句子的层次。(教师读第一处,男生读第二处,女生读第三处)
师:这样的“直接告诉”课文中还有呀。
生:(读句子)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生:(读句子)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评点】“怎样写”之一是先领悟老舍的感受,从三个“亲切、舒服”使学生发现,所谓“怎样写”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写出来,可谓指向准确,引领到位。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师板书:语气语调)比如:洪老师今天来给你们上课,你们怎么问我?
生:你开不开心?
师:我开心吗?你听出什么味道来了?
生:我觉得老师今天好像很不开心,都疑问我们开不开心了。
师:那这原因在哪里呢?
生:语气语调。
师:是呀!这篇课文中有好多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去关注,有的用上了“!”“?”,有的用了“啊”“呀”“呢”等语气词。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好好研究研究,体会老舍的独特感受。至少找到5处这样的地方。(生找相关句子,师巡视)
师:(提醒)已经找到5处的同学,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进行研究,把“!”“?”“啊”“呀”“呢”等内容拿掉或换掉,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
生: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师:换一种说法。
生:河岸上有许多野花。
师: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它表现了老舍很高兴的心情。
师:你真聪明,这就是研究。其他同学也能这样做吗?
生:我研究的是这一句:“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如果把这一句改成陈述句就体现不出老舍对大兴安岭绿色的喜爱之情。
师:多会研究呀,这样一比较就体会到了老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请你们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在小组内分享一下。(生交流,师巡视)
学生: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六(3)班全体学生
一、师生谈话,感知课文个性化的语言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
(生齐答:林海。有学生说:老舍写的)
师:在知道要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肯定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这是个良好的习惯。老师很想知道你在预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事?
生:把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来,然后通过查资料进行解决。
师:(面向全班学生)这件事情你们也做了吗?
生:做了。
师:除了这件事以外,你还做了什么?
生:老舍的文章是十分优美的,我还画了很多好词好句。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好的习惯!(面向全体)这样的习惯你们有吗?
生:(齐)有。
师:有没有做第三件事的?
生:我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了解了文章的背景资料,这是1961年老舍去内蒙古考察时写的。
师:既然大家都做了预习,我现在来考查一下,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叫“云横……”
生:云横秦岭。
师:都记得吗?请拿出纸把这个词语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如果哪个字不会写,可以悄悄看一下书。(生书写,师评价部分学生的书写)
师: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云横秦岭”的意思。
生:云雾环绕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
师:课文中有几个词语与“云横秦岭”的意思相近,你记得这些词语吗?
生:孤峰突起。
生:盛气凌人。
师:这两个词语和“云横秦岭”的意境很相似。请写下来,写不出来的可以看一下书。
师:写完的同学继续想,除“盛气凌人、孤峰突起”以外,还想到了哪个词?
生:高不可攀。
师:写下来。还有吗?(生沉默)
师:提醒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还有一个。与刚才写的词语有差不多的意思、差不多的意境。
生:奇峰怪石。
师:也请写下来。从写词语、说词语的情况看,预习效果很好,洪老师先为你们打上60分。还有40分,问一个难一点的问题。我们看天上的云多,层层叠叠,就说……
生:(齐)云海。
师:我们看到广场上人多,摩肩接踵,就说……
生:(齐)人海。
师:那么课题“林海”,用“海”来比作“林”,有什么道理呢?
生:这说明那里的树很多,从高处看下去就像是一片海洋。
师:海浩瀚无边,林博大无垠,这是一个理由。请你把课文浏览一遍,至少再找到三个理由。(生浏览全文。教师巡视、鼓励)
师:如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已经找到至少一个理由,请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生小组交流)
师:通过小组交流,你知道了几个理由?
生:我知道了两个理由。第一,为什么称“林海”,是因为大兴安岭的岭连绵起伏,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第二个理由,我觉得青松带一点白色,像白浪。
师:海浪花飞溅,林白桦闪动。
生:我补充一个理由,我认为大兴安岭中都是宝,而大海中也是物产丰富,所以把林比作海。
师:这样一来,我们有了四个理由。送你们40分,你们的预习成绩是100分。
【评点】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着力点,因而必然要着眼于“先学后导”,而一改过去的“先教后学”。“预习”当然是一种“先学”。本案因为是在外地借班授课,有较充分的“预习”,教师作这样的安排,以回顾、检查预习入手,无疑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方法。如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把预习引进课堂,实现“先学”。预习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但并非是刚性的学习环节。预习是由学生自由进行的,不能成为一种由教师统一布置的“刚性作业”,成为变相的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课前预习的不可控性,决定了它在日常课堂里不能成为教学的起点。
二、理解作者个性化语言中渗透的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到过大兴安岭吗?
生:没有。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感叹:哇……)
师:课文中有好多描写比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更有意境,你们发现了吗?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找相关的描写,师巡视。全班交流)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面向全体同学)你们也找到了吗?大家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洪老师也想读,我们一起读,老师先读,老师一停,你们就接着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生接读)
师:(再次引读)“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生接读)
师:请用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以后的感受。
生: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了大兴安岭那一片连绵起伏的林海,感觉自己身临其境。
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好呀!把掌声送给他,同样也把掌声送给发现这个句子的同学。(生鼓掌)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那种意境,我们照样可以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读出来。请你和大家合作读。
生: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 其余学生接读)
师:多好的小老师呀,我还想请一位来和大家一起合作。 生:(读)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其余学生接读)
师: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到第三处的请举手。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师:我们请女同学来表达一下,男同学尽情地享受。(女生齐读这一句)
师:多美的意境呀,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我们关注一下这个句子前面的内容,在写什么?谁愿意来读?
生:(朗读)大兴安岭的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师:找到这个句子,让我们读出它的意境来。(生齐读)
师:(接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评点】语文课堂一直来存在着高耗低效现象,一个关键性的原因是教师的讲析过度。解读课文往往由教师单边分析给学生听。其实,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应当是解读课文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并相机施以诱导,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案的可圈可点之处便在于教师成功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解读,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平等对话中品赏解读了《林海》中的人、事、物、景,并以此作为引向深度解读的第一阶梯,然后自然地再从“写什么”向第二阶梯“怎样写”拓进。
出示交流平台:
师:看屏幕,我们能进一步做这一步的工作吗?
生:(齐)能。
师:好,开始。(生研读,师巡视)
师:老师提醒一下,我们要去发现老舍在大兴安岭参观访问时的独特感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去找一找课文中的直接告诉。(师板书 :“直接告诉”)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句子它直接告诉我们老舍在那里的独特感受。比如:今天洪老师来给你们上课,你们问老师说,洪老师,今天你给我们上课你高不高兴?我说高兴。
生:直接回答。
师:对,直接回答你们,课文中这样的地方很多,你找到没有?
生:(读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课文中直接告诉我们老舍感到“亲切、舒服”这样的句子有三处,谁找到了另外两处?
生:(读句子)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生:(读句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师:这三处都写到了亲切、舒服,但原因不同,第一处……
生:老舍脚踩在松针上,手摸到了那些古木,觉得大兴安岭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是很亲近人们的。
师:第二处呢?
生:第二处是因为大兴安岭为人们输送了那么多的木材。
师:联想到自己家里的椽柱、家具所用的木材可能来自大兴安岭,所以感到亲切、舒服。第三处呢?
生:第三处是想到人和山亲密地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所以感到亲切、舒服。
师:真好!奖励你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遍。(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合作读出这三处句子的层次。(教师读第一处,男生读第二处,女生读第三处)
师:这样的“直接告诉”课文中还有呀。
生:(读句子)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生:(读句子)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评点】“怎样写”之一是先领悟老舍的感受,从三个“亲切、舒服”使学生发现,所谓“怎样写”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写出来,可谓指向准确,引领到位。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师板书:语气语调)比如:洪老师今天来给你们上课,你们怎么问我?
生:你开不开心?
师:我开心吗?你听出什么味道来了?
生:我觉得老师今天好像很不开心,都疑问我们开不开心了。
师:那这原因在哪里呢?
生:语气语调。
师:是呀!这篇课文中有好多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去关注,有的用上了“!”“?”,有的用了“啊”“呀”“呢”等语气词。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好好研究研究,体会老舍的独特感受。至少找到5处这样的地方。(生找相关句子,师巡视)
师:(提醒)已经找到5处的同学,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进行研究,把“!”“?”“啊”“呀”“呢”等内容拿掉或换掉,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
生: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师:换一种说法。
生:河岸上有许多野花。
师: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它表现了老舍很高兴的心情。
师:你真聪明,这就是研究。其他同学也能这样做吗?
生:我研究的是这一句:“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如果把这一句改成陈述句就体现不出老舍对大兴安岭绿色的喜爱之情。
师:多会研究呀,这样一比较就体会到了老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请你们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在小组内分享一下。(生交流,师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