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简称职技高师)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而教育技术学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因此,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兼顾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教育技术本科生“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培养模式
为职业教育培养既有教师素质又有工程师素质的复合性“双师型”人才是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因此,该类院校教育技术学的主要任务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人才的定位
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主要培养在职业教育及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软件开发的“双师”素质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传播学、设计艺术学、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注重数字多媒体技术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核心能力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学校或企事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远程教育实施、企业培训、数字化教育软件开发等职业岗位。
发挥职技高师办学特色,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双师型”教育技术应用人才。职技高师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从事教育资源和过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双师型人才介于技术型和工程型之间,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即可以在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骨干作用,又可以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育技术应用人才既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中的“双师型”教师又可以成为社会信息管理机构和企业中具备教师资格的高级信息技术人员。
拓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学生的就业取向提升职业胜任能力。按照职业教育信息化任务的要求,职技高师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至少包含着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进一步接受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或技术研究型人才。师范性、学术性和技术性相统一是“双师型”人才的标志。师范性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本教学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设计、实施和改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学术性要求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技术性要求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程序、规则,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生产实践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横—纵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横—纵交叉”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素质培养的横向和培养过程的纵向结合过程中将人才培养分为三种职业方向。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总和,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提出了这一培养模式。
人才素质形成的横向维度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掌握方面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程;技能训练方面包括四年全学程不间断的专业实践技能、教师技能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包括“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创业与就业指导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教师技能)竞赛活动等。三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职业能力的主线。
人才素质培养过程的纵向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2+1+1”的人才培养过程。1~4学期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5~6学期完成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7~8学期完成职业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以及毕业设计活动。
三、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
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属于评价考核范围,其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双师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通过学院教育技术专业技能项目测试,设置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双师”技能测试项目,其中专业技能测试项目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平面创意设计、网络基本操作技术、摄影技术、平面动画设计、摄像与编辑技术、数字教育软件开发技术;教师技能测试项目包括教师授课技能和粉笔字。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结合学生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教师技能)竞赛活动进行,既活跃了专业文化氛围又促进了学生专业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瑞.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9,(5):39.
[2]郑忠梅,韦海梅,曹贤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7-88.
[3]张靖方,孙大春.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21-22.
关键词: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培养模式
为职业教育培养既有教师素质又有工程师素质的复合性“双师型”人才是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因此,该类院校教育技术学的主要任务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人才的定位
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主要培养在职业教育及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软件开发的“双师”素质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传播学、设计艺术学、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注重数字多媒体技术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核心能力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学校或企事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远程教育实施、企业培训、数字化教育软件开发等职业岗位。
发挥职技高师办学特色,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双师型”教育技术应用人才。职技高师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从事教育资源和过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双师型人才介于技术型和工程型之间,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即可以在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骨干作用,又可以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育技术应用人才既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中的“双师型”教师又可以成为社会信息管理机构和企业中具备教师资格的高级信息技术人员。
拓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学生的就业取向提升职业胜任能力。按照职业教育信息化任务的要求,职技高师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至少包含着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进一步接受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或技术研究型人才。师范性、学术性和技术性相统一是“双师型”人才的标志。师范性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本教学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设计、实施和改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学术性要求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技术性要求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程序、规则,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生产实践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横—纵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横—纵交叉”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素质培养的横向和培养过程的纵向结合过程中将人才培养分为三种职业方向。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总和,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提出了这一培养模式。
人才素质形成的横向维度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掌握方面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程;技能训练方面包括四年全学程不间断的专业实践技能、教师技能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包括“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创业与就业指导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教师技能)竞赛活动等。三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职业能力的主线。
人才素质培养过程的纵向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2+1+1”的人才培养过程。1~4学期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5~6学期完成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7~8学期完成职业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以及毕业设计活动。
三、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
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属于评价考核范围,其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双师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通过学院教育技术专业技能项目测试,设置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双师”技能测试项目,其中专业技能测试项目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平面创意设计、网络基本操作技术、摄影技术、平面动画设计、摄像与编辑技术、数字教育软件开发技术;教师技能测试项目包括教师授课技能和粉笔字。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结合学生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教师技能)竞赛活动进行,既活跃了专业文化氛围又促进了学生专业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瑞.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9,(5):39.
[2]郑忠梅,韦海梅,曹贤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7-88.
[3]张靖方,孙大春.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