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很多人都在追一部清宫剧《如懿传》,其中有一集,新年伊始,皇帝携皇后和众嫔妃到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时,太后身后出现了一幅特别醒目的画,就是这幅《瑞鹤图》。
它的作者宋徽宗赵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的皇帝之一了。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的那天,在都城汴京的宣德门上空,飞来了一群仙鹤,它们鸣叫飞翔,盘旋在宫殿的上空。这一景象引来了皇城的宫人和行路的百姓,大家十分诧异,纷纷抬头仰望,天空中的群鹤久久盘旋,最后缓缓地向西北方飞去了。
当时,宋徽宗也看到了这壮观景象,兴奋不已,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是国运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兆头。于是回到宫中将这一幕难得一见的精彩景象,画成了这幅《瑞鹤图》。这幅画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最近正在展出,那湛蓝色的天空,白羽的仙鹤在年代久远的宋绢上仍焕发出闪烁的光彩。
宋徽宗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特别的皇帝之一了,他在政治上实在没有天赋,缺乏治国安邦的才能,又信用奸臣,到最后被金兵俘虏,病死他乡。后人给这位失败的君王起了个绰号叫“昏德公”。宋徽宗虽治国无方但他的艺术天赋非比寻常,艺术的才华最终让他千古留名。
在历代帝王中,能诗善画的也不少,但有如此高的才情与天分的,宋徽宗真是绝无仅有的一位了。他诗文俱佳,自认为超过了南唐后主李煜。他通晓音律,也弹得一手好琴。
上图:宋徽宗的书法——瘦金体。
我个人觉得此图最精彩的要数画面气氛的营造。一般花鸟画多表现的是以小见大的一花一鸟一世界。而《瑞鹤图》的格局突破了花鸟画的局限,有了山水画的气场和境界。仙鹤在空中的回翔充满了自由气象,而宫殿建筑的严整又显现出庙堂的富贵,两者彼此呼应。
在宋徽宗的众多花鸟作品中,《瑞鹤图》的意义不是他的其他作品可以比拟的,它不只是线条工细、赋色明丽、构图完美的艺术精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视为宋徽宗人生的一个梦境。这一梦境虽源于生活的一幕场景,但在宋徽宗的笔下:画面中的仙鹤、祥云、宫殿等细节,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艺术的浪漫让宋徽宗久久不能醒来,或者说是不愿意醒来。当然现实中帝王的富贵、奢靡的生活,永远不会像《瑞鹤图》中的祥瑞气象那样永恒存在,直到千秋万代。
下图:赵佶作品《芙蓉锦鸡》。
宋徽宗赵佶在位26年,在其当政的第12个年头,天降祥瑞的奇幻景色让他画出了《瑞鹤图》,那年他30岁,他的帝国已走完了一半的旅程,但他始终活在艺术的梦想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作为天子的徽宗皇帝,一心追求美的极致与自由,这种追求应该是艺术家的任性,但身在帝王之家的赵佶迷恋于此不能自拔,以致时时忘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天上的自由与人间的华贵,对应了艺术家的浪漫与帝王的现实。这正暗喻了宋徽宗自己无法辨别的双重身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但事实上理想的角色和现实身份经常矛盾,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我们这样的寻常百姓,都必须遵守现实的理性和规范。也许是因为现实的过于无情,作为自然人,情感总要寻求平衡与慰藉,于是理想诞生了。自由与美好的理想时时慰藉现实中日益受损的心灵和肉体,它不仅能化解烦恼、焦虑,更能引领我们超越现实。
一位政治家或一位艺术家如果足以优秀和伟大,他们是不可能没有理想的。
这位入错行的皇帝在真实的世界中时而任性时而纠结,但他以这幅美丽的《瑞鹤图》化解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找到了永恒的慰藉。
它的作者宋徽宗赵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的皇帝之一了。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的那天,在都城汴京的宣德门上空,飞来了一群仙鹤,它们鸣叫飞翔,盘旋在宫殿的上空。这一景象引来了皇城的宫人和行路的百姓,大家十分诧异,纷纷抬头仰望,天空中的群鹤久久盘旋,最后缓缓地向西北方飞去了。
当时,宋徽宗也看到了这壮观景象,兴奋不已,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是国运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兆头。于是回到宫中将这一幕难得一见的精彩景象,画成了这幅《瑞鹤图》。这幅画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最近正在展出,那湛蓝色的天空,白羽的仙鹤在年代久远的宋绢上仍焕发出闪烁的光彩。
奇才宋徽宗
宋徽宗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特别的皇帝之一了,他在政治上实在没有天赋,缺乏治国安邦的才能,又信用奸臣,到最后被金兵俘虏,病死他乡。后人给这位失败的君王起了个绰号叫“昏德公”。宋徽宗虽治国无方但他的艺术天赋非比寻常,艺术的才华最终让他千古留名。
在历代帝王中,能诗善画的也不少,但有如此高的才情与天分的,宋徽宗真是绝无仅有的一位了。他诗文俱佳,自认为超过了南唐后主李煜。他通晓音律,也弹得一手好琴。

我个人觉得此图最精彩的要数画面气氛的营造。一般花鸟画多表现的是以小见大的一花一鸟一世界。而《瑞鹤图》的格局突破了花鸟画的局限,有了山水画的气场和境界。仙鹤在空中的回翔充满了自由气象,而宫殿建筑的严整又显现出庙堂的富贵,两者彼此呼应。
现实与理想
在宋徽宗的众多花鸟作品中,《瑞鹤图》的意义不是他的其他作品可以比拟的,它不只是线条工细、赋色明丽、构图完美的艺术精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视为宋徽宗人生的一个梦境。这一梦境虽源于生活的一幕场景,但在宋徽宗的笔下:画面中的仙鹤、祥云、宫殿等细节,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艺术的浪漫让宋徽宗久久不能醒来,或者说是不愿意醒来。当然现实中帝王的富贵、奢靡的生活,永远不会像《瑞鹤图》中的祥瑞气象那样永恒存在,直到千秋万代。

宋徽宗赵佶在位26年,在其当政的第12个年头,天降祥瑞的奇幻景色让他画出了《瑞鹤图》,那年他30岁,他的帝国已走完了一半的旅程,但他始终活在艺术的梦想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作为天子的徽宗皇帝,一心追求美的极致与自由,这种追求应该是艺术家的任性,但身在帝王之家的赵佶迷恋于此不能自拔,以致时时忘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天上的自由与人间的华贵,对应了艺术家的浪漫与帝王的现实。这正暗喻了宋徽宗自己无法辨别的双重身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但事实上理想的角色和现实身份经常矛盾,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我们这样的寻常百姓,都必须遵守现实的理性和规范。也许是因为现实的过于无情,作为自然人,情感总要寻求平衡与慰藉,于是理想诞生了。自由与美好的理想时时慰藉现实中日益受损的心灵和肉体,它不仅能化解烦恼、焦虑,更能引领我们超越现实。
一位政治家或一位艺术家如果足以优秀和伟大,他们是不可能没有理想的。
这位入错行的皇帝在真实的世界中时而任性时而纠结,但他以这幅美丽的《瑞鹤图》化解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找到了永恒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