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指导青年老师过程中发现的关于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处理教材;课堂有效性;类比;化归;思维容量
笔者有幸在2008年下半学期被金华市教育学院干训处聘为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初中教学》骨干教师实践培训指导教师。在带学员的近二十天时间里,通过对学员的观摩教学,同伴的交流诊断教学,导师的示范教学等形式与学员们共同学习、工作与生活,与学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工作友情。作为指导老师,从他们身上收获很多,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近几年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和培训学习,农村青年教师的素质已今非昔比。他们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的师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控,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熟练应用,先进的班级管理模式,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使我校的全体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
但通过观摩教学,也暴露出农村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能力的不平衡,课堂缺乏即时的应变能力,对教学思想和学法的指导缺乏足够的经验,对部分细节把握和处理不够精准,片面追求大容量等。尤其突出的是对教材的处理欠科学,不够大胆,过于机械,这也似乎成为青年教师的通病。本文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
教材的重点是指那些在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础知识。难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针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指那些用到的基础知识较多、论证方法比较复杂的内容为知识的难点;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实际,指那些较抽象、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为认识上的难点。但青年教师往往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失去对重点突出,对难点突破没有良策。
2. 盲目扩充例题,片面追求大容量
作为教师在备课处理教材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以较小的时间和精力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片面追求大容量,以牺牲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长此以往,不仅事倍功半,还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处理教材过程中,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教学不到位
这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主要的数学思维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观摩、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4. 过于机械,未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
部分学员机械地处理教材,甚至照本宣科,使课堂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活力。所以处理教材时要活化教材,教师必须将静止的,抽象、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把相关的一切可入教的信息资源变成教学资料,使数学教学更有实效。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处理方法
1.可运用类比思想挖掘数学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提出问题,做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探究最普通的方法。
例如,在学生学完线段的长度比较和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和应用后,可让学生自行类比探求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应用,学生自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既巩固了原来的知识,也发现了新知识,更对知识的机构和拓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给实习生上示范课时,我就大胆地按类比的方法处理角的大小比较,受到广泛好评。
可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进行类比或推广,可以由“数”“形”的结构形式的相似进行类比,可以由解决问题的相似进行类比,还可以进行有限到无限的类比,由低维到高维的类比等。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占有较大的比例,如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相似,类比一次函数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类比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等。
2. 挖掘初中数学教材,加强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训练
归纳是对某一事物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主次之间的共性,然后由此猜想这类事物的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
初中有关运算法则的引出几乎全部使用了一般归纳法。如对有理数的加减法等运算法则,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研究、函数图像的性质的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等都可使用归纳法。在《圆》这块内容中,对部分定理的证明使用了完全归纳法。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及知识结构进行总结与归纳。
3. 运用化归转化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化归是指由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的转化。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的教学时,学生一时不适应,感觉难度很大。老师在处理时一律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学生容易掌握,并渐渐对有理数的减法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在解分式方程时转化为整式方程,对几何中出现的复杂图形,尽量引导学生向简单图形、基本图形转化。
如在图1中数三角形的个数,其实就可转化为在线段上数线段的条数,难度就大大降低,其中的规律也较容易体现。
4. 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维,更能促进在今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实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5. 增加学生的思维训练量,摒弃片面追求题量的做法
很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味加大题量,片面追求大容量,以达到高强度训练的目的。殊不知这样的课往往成为教师一言堂,学生机械地附和,达不到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不仅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更没有合作探究的可能,成为填鸭式教学。要想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以增加学生的思维量为根本目的。同时我认为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就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交流、感悟、总结,不断地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思维容量,多给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所学内容。让学生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科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上好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不断进行自我锻炼和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在这方面教师应具有批判性、质疑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具有知识系统、教学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等。教师处理教材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落实,而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从数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所搭建的数学活动平台上展开数学学习。
(兰溪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处理教材;课堂有效性;类比;化归;思维容量
笔者有幸在2008年下半学期被金华市教育学院干训处聘为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初中教学》骨干教师实践培训指导教师。在带学员的近二十天时间里,通过对学员的观摩教学,同伴的交流诊断教学,导师的示范教学等形式与学员们共同学习、工作与生活,与学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工作友情。作为指导老师,从他们身上收获很多,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近几年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和培训学习,农村青年教师的素质已今非昔比。他们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的师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控,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熟练应用,先进的班级管理模式,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使我校的全体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
但通过观摩教学,也暴露出农村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能力的不平衡,课堂缺乏即时的应变能力,对教学思想和学法的指导缺乏足够的经验,对部分细节把握和处理不够精准,片面追求大容量等。尤其突出的是对教材的处理欠科学,不够大胆,过于机械,这也似乎成为青年教师的通病。本文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
教材的重点是指那些在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础知识。难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针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指那些用到的基础知识较多、论证方法比较复杂的内容为知识的难点;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实际,指那些较抽象、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为认识上的难点。但青年教师往往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失去对重点突出,对难点突破没有良策。
2. 盲目扩充例题,片面追求大容量
作为教师在备课处理教材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以较小的时间和精力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片面追求大容量,以牺牲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长此以往,不仅事倍功半,还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处理教材过程中,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教学不到位
这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主要的数学思维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观摩、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4. 过于机械,未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
部分学员机械地处理教材,甚至照本宣科,使课堂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活力。所以处理教材时要活化教材,教师必须将静止的,抽象、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把相关的一切可入教的信息资源变成教学资料,使数学教学更有实效。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处理方法
1.可运用类比思想挖掘数学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提出问题,做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探究最普通的方法。
例如,在学生学完线段的长度比较和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和应用后,可让学生自行类比探求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应用,学生自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既巩固了原来的知识,也发现了新知识,更对知识的机构和拓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给实习生上示范课时,我就大胆地按类比的方法处理角的大小比较,受到广泛好评。
可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进行类比或推广,可以由“数”“形”的结构形式的相似进行类比,可以由解决问题的相似进行类比,还可以进行有限到无限的类比,由低维到高维的类比等。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占有较大的比例,如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相似,类比一次函数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类比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等。
2. 挖掘初中数学教材,加强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训练
归纳是对某一事物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主次之间的共性,然后由此猜想这类事物的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
初中有关运算法则的引出几乎全部使用了一般归纳法。如对有理数的加减法等运算法则,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研究、函数图像的性质的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等都可使用归纳法。在《圆》这块内容中,对部分定理的证明使用了完全归纳法。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及知识结构进行总结与归纳。
3. 运用化归转化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化归是指由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的转化。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的教学时,学生一时不适应,感觉难度很大。老师在处理时一律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学生容易掌握,并渐渐对有理数的减法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在解分式方程时转化为整式方程,对几何中出现的复杂图形,尽量引导学生向简单图形、基本图形转化。
如在图1中数三角形的个数,其实就可转化为在线段上数线段的条数,难度就大大降低,其中的规律也较容易体现。
4. 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维,更能促进在今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实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5. 增加学生的思维训练量,摒弃片面追求题量的做法
很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味加大题量,片面追求大容量,以达到高强度训练的目的。殊不知这样的课往往成为教师一言堂,学生机械地附和,达不到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不仅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更没有合作探究的可能,成为填鸭式教学。要想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以增加学生的思维量为根本目的。同时我认为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就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交流、感悟、总结,不断地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思维容量,多给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所学内容。让学生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科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上好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不断进行自我锻炼和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在这方面教师应具有批判性、质疑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具有知识系统、教学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等。教师处理教材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落实,而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从数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所搭建的数学活动平台上展开数学学习。
(兰溪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