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人只有喜欢读书,他才会去读书。“问渠怎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阅读无疑是这神来之笔,源头的活水。写作离不开素材,而生活就是一本最大的素材书。只有融入生活,笔下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时常拿起笔来,把我们所看、所听、所悟写下来,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提高。这样,在我们的笔下流淌着的不再是支言片语,不再是一些干瘪的文字,而是充满生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关键词:读书 生活 思考
关于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谈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们在惊叹文章美的同时,不由感到自己写的文章用词之干瘪,言语之枯燥。想了很久,才憋出几句话。毫无条理、中心,情感更无从谈起。
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怎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阅读无疑是这神来之笔,源头的活水。阅读虽然不是写作的充要条件,但是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成长。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要想写出好的东西,还需要从最基础的阅读做起。
一、用心读书
一个人只有喜欢读书,他才会去读书。我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名人传记、自然科普、抒情散文、武侠言情等等,我都乐意去读。特别人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管的严,只能偷偷躲在被窝里,在灰暗的小手电下读书。读书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还可以使自己的头脑变得睿智,使自己的心能在浮躁中平静下来。和书中的人物共同感受生活、品味人生是一件开心的事。
现在,我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在自己的枕边总少不了三样东西:书、笔、笔记本。有时工作累了,本想歪倒就睡。但是一看到枕边的书就来了精神,读到精彩处,总会不由自主的划下来,对其中有出入的地方,也少不了圈圈点点,特别是一些启人心智的句子,总要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你可以把这看作普普通通的摘抄,但你决不能简单的看作拾人牙慧,这些句子蕴涵着的是对人生的思考。摘抄就像人脑的“外存贮器”,它使人的记忆能力得以延伸。
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我们不但要知道它们写了什么,而且更应该知道它们中间所蕴涵的深层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好习惯。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经过思考、深沉,才能变成自己的养分。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融入生活
写作离不开素材,而生活就是一本最大的素材书。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作家,有一天上午,他家的女仆去厨房准备午餐,看见一个乞丐在门口徘徊。这个乞丐不时将破毡帽这边拉拉,那边拽拽,似乎想遮住自己的脸。“啊,会不会是窃贼!”女仆十分害怕,正要向门外马路上的人呼救。乞丐突然说话:“别嚷!伊丝唐,是我啊!”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好的诠释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融入生活,笔下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讲述的故事才能感人至深。眼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孩子们过多的时间放在玩网络游戏上,从孩子开始,好像就缺少了点什么……面对美丽的风景,只知道轻轻地按一下快门,但很少细致入微的观察。当然写不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这样的佳句。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引擎、文库、博客等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使这种抄的趋势愈演愈烈。每每写东西的时候,总想着到网上搜一搜,很少自己动脑去思考,时间长了,脑子再转就转不动了。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故事,我们每到一处,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财富。时常拿起笔来,把我们所看、所听、所悟写下来,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同时还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三、积极思考
有人说,经常看电视、电影会使人变傻。因为在这个时候,人脑会停止思考。我是不主张孩子看电视的,但我却总是背着孩子看电影,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每当看过一部影片,我都会用最简炼的话写下它的故事梗概,体会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还把一些细节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有一次,我看《山林喋血》被孩子抓了个现形。孩子缠着让我给讲,我从环境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小狼的依依不舍、田大妥协、害怕……全方位的给孩子讲了一遍。孩子全神贯注的听着,好像被我精彩的表述所吸引,也就没再“追究”我看电影的事。不曾想,我看电影写梗概、抓细节的习惯,无形中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正常的人每天都是在思考中度过的,写作与思考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写作并不是文字的简单的罗列、堆砌。因为我们并没有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所以我们在动笔之前更要积极的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主题?用什么样的顺序来写作?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所有的种种都需要我们动笔之前打好腹稿。在动笔之前我们要养成列提纲的好习惯,把材料以树状图或网状图等形式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只有经过不断地酝酿,不断地思考,我们写的文章才耐人寻味,文章中才会有神来之笔。
我们想写出好的文章,仅凭心有灵犀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然后知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我们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总搬出老祖宗来炫耀自己。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提高,使之发扬光大;我们要不断的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品味人生。这样,在我们的笔下流淌着的不再是支言片语,不再是一些干瘪的文字,而是充满生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关键词:读书 生活 思考
关于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谈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们在惊叹文章美的同时,不由感到自己写的文章用词之干瘪,言语之枯燥。想了很久,才憋出几句话。毫无条理、中心,情感更无从谈起。
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怎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阅读无疑是这神来之笔,源头的活水。阅读虽然不是写作的充要条件,但是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成长。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要想写出好的东西,还需要从最基础的阅读做起。
一、用心读书
一个人只有喜欢读书,他才会去读书。我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名人传记、自然科普、抒情散文、武侠言情等等,我都乐意去读。特别人上高中的时候,老师管的严,只能偷偷躲在被窝里,在灰暗的小手电下读书。读书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还可以使自己的头脑变得睿智,使自己的心能在浮躁中平静下来。和书中的人物共同感受生活、品味人生是一件开心的事。
现在,我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在自己的枕边总少不了三样东西:书、笔、笔记本。有时工作累了,本想歪倒就睡。但是一看到枕边的书就来了精神,读到精彩处,总会不由自主的划下来,对其中有出入的地方,也少不了圈圈点点,特别是一些启人心智的句子,总要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你可以把这看作普普通通的摘抄,但你决不能简单的看作拾人牙慧,这些句子蕴涵着的是对人生的思考。摘抄就像人脑的“外存贮器”,它使人的记忆能力得以延伸。
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我们不但要知道它们写了什么,而且更应该知道它们中间所蕴涵的深层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好习惯。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经过思考、深沉,才能变成自己的养分。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融入生活
写作离不开素材,而生活就是一本最大的素材书。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作家,有一天上午,他家的女仆去厨房准备午餐,看见一个乞丐在门口徘徊。这个乞丐不时将破毡帽这边拉拉,那边拽拽,似乎想遮住自己的脸。“啊,会不会是窃贼!”女仆十分害怕,正要向门外马路上的人呼救。乞丐突然说话:“别嚷!伊丝唐,是我啊!”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好的诠释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融入生活,笔下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讲述的故事才能感人至深。眼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孩子们过多的时间放在玩网络游戏上,从孩子开始,好像就缺少了点什么……面对美丽的风景,只知道轻轻地按一下快门,但很少细致入微的观察。当然写不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这样的佳句。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引擎、文库、博客等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使这种抄的趋势愈演愈烈。每每写东西的时候,总想着到网上搜一搜,很少自己动脑去思考,时间长了,脑子再转就转不动了。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故事,我们每到一处,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财富。时常拿起笔来,把我们所看、所听、所悟写下来,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同时还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三、积极思考
有人说,经常看电视、电影会使人变傻。因为在这个时候,人脑会停止思考。我是不主张孩子看电视的,但我却总是背着孩子看电影,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每当看过一部影片,我都会用最简炼的话写下它的故事梗概,体会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还把一些细节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有一次,我看《山林喋血》被孩子抓了个现形。孩子缠着让我给讲,我从环境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小狼的依依不舍、田大妥协、害怕……全方位的给孩子讲了一遍。孩子全神贯注的听着,好像被我精彩的表述所吸引,也就没再“追究”我看电影的事。不曾想,我看电影写梗概、抓细节的习惯,无形中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正常的人每天都是在思考中度过的,写作与思考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写作并不是文字的简单的罗列、堆砌。因为我们并没有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所以我们在动笔之前更要积极的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主题?用什么样的顺序来写作?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所有的种种都需要我们动笔之前打好腹稿。在动笔之前我们要养成列提纲的好习惯,把材料以树状图或网状图等形式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只有经过不断地酝酿,不断地思考,我们写的文章才耐人寻味,文章中才会有神来之笔。
我们想写出好的文章,仅凭心有灵犀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然后知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我们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总搬出老祖宗来炫耀自己。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提高,使之发扬光大;我们要不断的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品味人生。这样,在我们的笔下流淌着的不再是支言片语,不再是一些干瘪的文字,而是充满生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