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纪录片《望长安》《大秦岭》等众多表现陕西历史文化题材的作品不仅仅是带我们领略了陕西的风土人情、民风地貌更重要的是为所有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一种伟大的历史精神,一种吸引众多世界的历史气节以及源远流长的令人咀嚼的历史余味。纪录片的发展是时代的潮流,这对陕西纪录片的发展而言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本文分别从三个部分——陕西纪录片的生存环境、陕西纪录片对人文历史的折射之镜、陕西纪录片发展的最佳途径来非别论述多元化格局中的陕西纪录片。
关键词:陕西纪录片;生存之境;生存之镜;生存之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73-03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建立,中国电视纪录片便随之产生,至如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了五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历次发展与变迁,经过电视纪录片创作人的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中国电视纪录片逐渐摆脱了主体意识缺失的形象化政论的桎梏,本体意识逐渐觉醒,在创作手法,观念的表达,与纪录本体的探索,纪录的形式与风格方面都有了一个跨越式的进步。电视纪录片开始挖掘自身的艺术特色、回归本体,以多方位的视角审视民族、审视社会,肩负起纪录片所具有的历史使命,纪录社会的发展变迁,关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人的命运,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记录对象也由纪录边缘中的人群逐渐的回归到对主流社会的现实关注,记录风格也由关注纪录本体的艺术探索,逐渐关注市场化的生存环境,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电视纪录片也不再是一批精英拍给另一批精英观赏的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开始了以平民化的姿态去纪录历史关注社会。当市场化的运作规律介入到纪录片中之后,收视率成为了悬于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头上的一把利剑,上海的《纪录片编辑室》和北京电视台的《百姓家园》的停播或改版让纪录片工作者认识到生存才是第一需要。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市场化语境之中纷纷进行了从题材到创作手法的多方面的探索,其中近年来陕西电视纪录片在荧屏上的热播,为当前的纪录片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某种启示。
一、陕西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之境
在九十年代,上海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和北京电视台的《百姓家园》无疑是全国纪录片创作的典范和纪录片的阵地,一度在全国引起轰动。进入新时期,这些栏目在包装精美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的激烈的竞争的下逐渐的式微。在新形势下,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电视纪录片明显出现了纪录片目前整体投资不足,产量减少,电视纪录片进入了萎缩期。陕西作为西部省份,在人才和资金上与东部相比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新时期内,陕西的电视纪录片却引领了纪录片创作的新风尚,在这两年中,陕西的电视纪录片,就有《望长安》《大秦岭》《唐之韵》《法门寺》《舞动陕西》《荣耀西安》《风情黄河》《大风起兮》《陝西国宝》《新丝绸之路》《俄罗斯的陕西村》《精彩中国陝西篇》《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始皇》等近20多部,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便是《大秦岭》,大秦岭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从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一座山脉。《大秦岭》还第一次在纪录片中用唐诗作为主题歌,参与词曲创作的人数之多、投入拍摄时间之长也都在国内同类题材的拍摄中少见。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说,《大秦岭》会让所有人都明白,对于陕西人和中国人来说,“秦岭是一座生命之山、生态之山,它提供了最好的资源,是秦朝统一的坚固屏障。从养育的角度来说,它提供了粮食、提供了河流;从形而上来说,它提供了儒释道,是生道、融佛、立儒之地。可以说中国人需要什么,它就提供什么……我希望通过《大秦岭》的放映,秦岭能像黄河、长江、长城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作为我国纪录片的兴起的代表作,《话说长江》《望长城》就曾以承载中华民族历史与记忆的物象来表达民族的伤痛与希冀,凭借严谨的布局与独特的声画效果收到了良好的评价。对于一个刚从伤痛中走出来的民族,激发民族的自豪感与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在那个时刻是极其的富有历史意义。进入新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步入繁荣时期,影像文化更大程度上要承载国人的盛世情怀的民族认同,需要从一个既有文化包容度又有着民族象征意义的物象来寄托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包罗万象,五千年的时间跨度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使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独成一体,对于现代人而言,传统的文化不仅显示了其辉煌的智慧结晶,而且凝合了某种温馨的符合人类道德理想的价值心理,在传统的文化不仅包括唐诗宋词和丝绸之路、大唐盛世,更是涵盖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这时候《大秦岭》的问世符合了国人的心理期待。同时《大秦岭》历史和文化的梳理以及精美的画面与文化内涵也让这部片子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陕西纪录片的生存之镜
“对于我这样一个电影工作者来说,纪录片是一个直接的去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机会,它就像我自己做日记一样。只要人的理性精神存在,就必须要有纪录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我们生活中的刀子,它不仅照着我们,还经常刺痛我们。毫无疑问,纪录的本身也有它的力量。”——张元
历史无法重演,历史可以再现。文化寻根的热潮先发于文学创作,成就于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通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就像是一面镜子,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伟大工程和中华民族的象征物上,一面深挖历史附着在这些事物之上的民族文化之根;一面展现历史在现实中得到延伸和变向,历史因此而获得鲜活的生命,文化同时得到具象的表达。得益于此《大明宫》破土而出,终见天日。《大明宫》重拾历史碎片,跳出生硬拼凑的情节以及空洞晦涩的史料记载,还原出一个真正的旷世宫殿,从而展现了这座宫殿背后的历史盛宴,使这部历史大餐不仅有营养,而且色香味俱全。《大明宫》同样保持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优良血统,担当起了历史的跳板,衔接起了整个大唐帝国。除了有史料记载的准确无误的建造时间、建造者、占地面积、具体构造、形式设计等方面的基本信息,还串起与其息息相关的历代皇帝、国运盛衰、国事发展各个方面,慢慢展开了唐代的历史画卷,建立起了表达层与内容层的内在一致与双重写实,使历史上悉数与大明宫有关的事物“活”了起来,为满足当代观众大信息量、多元素、广涉猎的需求打下基础。《大明宫》作为一部独立的纪录片,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一座宫殿,而是关乎整个大唐王朝,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与重塑者。我们欣赏和品评的除了大明宫本身,更丰富的是它背后的大唐文化、大唐精神。《大明宫》归属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一种,从它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气息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在现代化的理念下、在科技化的洪潮中,我们更加注重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要求历史真实重演;我们希望欣赏活的、运动的影像;我们倾向于有故事、有血有肉的纪录片主体;当然,我们也渴望再目睹它当年的风采。或许未来,观众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有更多的期许,它必将解开“历史久远,不复存在,仅有记载”的束缚,融历史于现实,演绎出现代化的、符合观众视听需要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佳作。
三、陕西纪录片的生存之径
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影视艺术形态中,纪录片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它不像新闻是易碎品,是可以传之于后世的。为什么?无非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因为它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具有旁观历史的价值;二是它本身思想性强、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而能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三是它理性、深刻的叙述,可以让广大观众掠去虚浮的、浅薄的、复杂的表象,而直抵事物的本质。这些特点,决定了纪录片比其他影视形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远的影响力。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纪录片也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彷徨,在形式与意义之中纠葛。因此,建构在历史碎片与影像重现之间的陕西纪录片,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惑。如何为它寻求一条从内容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生存方式成为重要的命题。在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这样的西方成熟纪录片栏目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观众的眼球的时候,中国电视纪录片界心情复杂:纪录片对电视媒体的重要性逐渐被国内所认识,这应该是中国纪录片创作者难得的大好机会。实践证实,市场化道路是纪录片栏目唯一的生存之径,也是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走市场道路,就必须要从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对现存的纪录片栏目进行改革。
(一)制作方面的改革发展
1.陕西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的必要性
受众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源泉。受众没有共同的背景,没有一定的组织,但无论哪个媒介离开受众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受众的这些特点要求媒介要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受众是电视纪录片的消费者,因此,分众化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市场化的直接手段。以Discovery探索频道为例,Discovery探索频道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超过1亿4400万个收视户。Discovery提供高品质的非戏剧性节目,内容涵盖了科技、自然、历史、探险和世界文化等领域。由于网罗了顶尖的纪录片制作人,Discovery成为高品质节目的保证。Discovery是私人经营的多元化传媒的公司,它根据市场的需求制作出19档节目来吸引不同需求的观众。《探索频道》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系列化生产的例子。同时系列化生产后要制定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纪录片的特点,结合受众的多样性,进行“1对1”的销售,使电视纪录片更好地走向受众、走向市场。利用分众化,陕西纪录片的价值才得以更好的实现。
2.注重题材的选择
对纪录片来说,题材的选择非常广泛,可谓比比皆是。不过要在繁杂的题材中选准切入点,跳出只关注边缘人的框框,找出能准确反映百姓心声、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人和事,还需创作者格外的用心。选好题材决非简单的命题作文,更重要的则是要本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眼光,带着问题,在观察社会、感悟生活、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使人产生思索和升华。陕西电视纪录片有着得天独厚的题材资源优势和特色魅力,只有建立在独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上,陕西纪录片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
(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改革发展
1.多种销售手段,跨媒体经营
电视纪录片并不是“寂寞”的产业,要讲究营销策略。这方面,国外的电视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在目前中国电视纪录片播出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得有一种新思路。比如,取得企业赞助,做贴片广告。同时,注重纪录片本身的广告宣传,利用纪录片的内容资源,做成相关书籍、VCD、DVD等,多次销售,媒体互动,跨媒体经营。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最近深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就是这么做的。该片在未开拍前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和研讨会,在制作同时又做了大量的宣传,播出时同步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这值得陕西纪录片加以借鉴。
2.集约化生产
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慢工细活的那种“创作”式的纪录片制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规模要求。同时,为节省成本、应付播出,栏目化的纪录片更要探索制作模式、经营模式,这比探讨纪录片的属性、类别等话题更现实。电视纪录片栏目要想实现流水线制作,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性的多快好省的模式。超越(而不是舍弃)以往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小作坊方式,向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模式靠拢,至少是纪录片市场化初期的主要策略。
实践证明,陕西纪录片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和地域特色,纪录片作品也屡屡获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创新,陕西纪录片必将成为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影响力也将惠及每个人。
关键词:陕西纪录片;生存之境;生存之镜;生存之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73-03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建立,中国电视纪录片便随之产生,至如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了五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历次发展与变迁,经过电视纪录片创作人的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中国电视纪录片逐渐摆脱了主体意识缺失的形象化政论的桎梏,本体意识逐渐觉醒,在创作手法,观念的表达,与纪录本体的探索,纪录的形式与风格方面都有了一个跨越式的进步。电视纪录片开始挖掘自身的艺术特色、回归本体,以多方位的视角审视民族、审视社会,肩负起纪录片所具有的历史使命,纪录社会的发展变迁,关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人的命运,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记录对象也由纪录边缘中的人群逐渐的回归到对主流社会的现实关注,记录风格也由关注纪录本体的艺术探索,逐渐关注市场化的生存环境,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电视纪录片也不再是一批精英拍给另一批精英观赏的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开始了以平民化的姿态去纪录历史关注社会。当市场化的运作规律介入到纪录片中之后,收视率成为了悬于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头上的一把利剑,上海的《纪录片编辑室》和北京电视台的《百姓家园》的停播或改版让纪录片工作者认识到生存才是第一需要。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市场化语境之中纷纷进行了从题材到创作手法的多方面的探索,其中近年来陕西电视纪录片在荧屏上的热播,为当前的纪录片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某种启示。
一、陕西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之境
在九十年代,上海台的《纪录片编辑室》和北京电视台的《百姓家园》无疑是全国纪录片创作的典范和纪录片的阵地,一度在全国引起轰动。进入新时期,这些栏目在包装精美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的激烈的竞争的下逐渐的式微。在新形势下,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电视纪录片明显出现了纪录片目前整体投资不足,产量减少,电视纪录片进入了萎缩期。陕西作为西部省份,在人才和资金上与东部相比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新时期内,陕西的电视纪录片却引领了纪录片创作的新风尚,在这两年中,陕西的电视纪录片,就有《望长安》《大秦岭》《唐之韵》《法门寺》《舞动陕西》《荣耀西安》《风情黄河》《大风起兮》《陝西国宝》《新丝绸之路》《俄罗斯的陕西村》《精彩中国陝西篇》《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始皇》等近20多部,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便是《大秦岭》,大秦岭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从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一座山脉。《大秦岭》还第一次在纪录片中用唐诗作为主题歌,参与词曲创作的人数之多、投入拍摄时间之长也都在国内同类题材的拍摄中少见。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说,《大秦岭》会让所有人都明白,对于陕西人和中国人来说,“秦岭是一座生命之山、生态之山,它提供了最好的资源,是秦朝统一的坚固屏障。从养育的角度来说,它提供了粮食、提供了河流;从形而上来说,它提供了儒释道,是生道、融佛、立儒之地。可以说中国人需要什么,它就提供什么……我希望通过《大秦岭》的放映,秦岭能像黄河、长江、长城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作为我国纪录片的兴起的代表作,《话说长江》《望长城》就曾以承载中华民族历史与记忆的物象来表达民族的伤痛与希冀,凭借严谨的布局与独特的声画效果收到了良好的评价。对于一个刚从伤痛中走出来的民族,激发民族的自豪感与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在那个时刻是极其的富有历史意义。进入新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步入繁荣时期,影像文化更大程度上要承载国人的盛世情怀的民族认同,需要从一个既有文化包容度又有着民族象征意义的物象来寄托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包罗万象,五千年的时间跨度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使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独成一体,对于现代人而言,传统的文化不仅显示了其辉煌的智慧结晶,而且凝合了某种温馨的符合人类道德理想的价值心理,在传统的文化不仅包括唐诗宋词和丝绸之路、大唐盛世,更是涵盖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这时候《大秦岭》的问世符合了国人的心理期待。同时《大秦岭》历史和文化的梳理以及精美的画面与文化内涵也让这部片子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陕西纪录片的生存之镜
“对于我这样一个电影工作者来说,纪录片是一个直接的去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机会,它就像我自己做日记一样。只要人的理性精神存在,就必须要有纪录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我们生活中的刀子,它不仅照着我们,还经常刺痛我们。毫无疑问,纪录的本身也有它的力量。”——张元
历史无法重演,历史可以再现。文化寻根的热潮先发于文学创作,成就于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通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就像是一面镜子,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伟大工程和中华民族的象征物上,一面深挖历史附着在这些事物之上的民族文化之根;一面展现历史在现实中得到延伸和变向,历史因此而获得鲜活的生命,文化同时得到具象的表达。得益于此《大明宫》破土而出,终见天日。《大明宫》重拾历史碎片,跳出生硬拼凑的情节以及空洞晦涩的史料记载,还原出一个真正的旷世宫殿,从而展现了这座宫殿背后的历史盛宴,使这部历史大餐不仅有营养,而且色香味俱全。《大明宫》同样保持着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优良血统,担当起了历史的跳板,衔接起了整个大唐帝国。除了有史料记载的准确无误的建造时间、建造者、占地面积、具体构造、形式设计等方面的基本信息,还串起与其息息相关的历代皇帝、国运盛衰、国事发展各个方面,慢慢展开了唐代的历史画卷,建立起了表达层与内容层的内在一致与双重写实,使历史上悉数与大明宫有关的事物“活”了起来,为满足当代观众大信息量、多元素、广涉猎的需求打下基础。《大明宫》作为一部独立的纪录片,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一座宫殿,而是关乎整个大唐王朝,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与重塑者。我们欣赏和品评的除了大明宫本身,更丰富的是它背后的大唐文化、大唐精神。《大明宫》归属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一种,从它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气息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在现代化的理念下、在科技化的洪潮中,我们更加注重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要求历史真实重演;我们希望欣赏活的、运动的影像;我们倾向于有故事、有血有肉的纪录片主体;当然,我们也渴望再目睹它当年的风采。或许未来,观众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有更多的期许,它必将解开“历史久远,不复存在,仅有记载”的束缚,融历史于现实,演绎出现代化的、符合观众视听需要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佳作。
三、陕西纪录片的生存之径
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影视艺术形态中,纪录片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它不像新闻是易碎品,是可以传之于后世的。为什么?无非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因为它真实、客观地记录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具有旁观历史的价值;二是它本身思想性强、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而能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三是它理性、深刻的叙述,可以让广大观众掠去虚浮的、浅薄的、复杂的表象,而直抵事物的本质。这些特点,决定了纪录片比其他影视形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远的影响力。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纪录片也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彷徨,在形式与意义之中纠葛。因此,建构在历史碎片与影像重现之间的陕西纪录片,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惑。如何为它寻求一条从内容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生存方式成为重要的命题。在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这样的西方成熟纪录片栏目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观众的眼球的时候,中国电视纪录片界心情复杂:纪录片对电视媒体的重要性逐渐被国内所认识,这应该是中国纪录片创作者难得的大好机会。实践证实,市场化道路是纪录片栏目唯一的生存之径,也是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走市场道路,就必须要从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对现存的纪录片栏目进行改革。
(一)制作方面的改革发展
1.陕西电视纪录片走向分众化的必要性
受众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源泉。受众没有共同的背景,没有一定的组织,但无论哪个媒介离开受众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受众的这些特点要求媒介要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受众是电视纪录片的消费者,因此,分众化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市场化的直接手段。以Discovery探索频道为例,Discovery探索频道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超过1亿4400万个收视户。Discovery提供高品质的非戏剧性节目,内容涵盖了科技、自然、历史、探险和世界文化等领域。由于网罗了顶尖的纪录片制作人,Discovery成为高品质节目的保证。Discovery是私人经营的多元化传媒的公司,它根据市场的需求制作出19档节目来吸引不同需求的观众。《探索频道》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系列化生产的例子。同时系列化生产后要制定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纪录片的特点,结合受众的多样性,进行“1对1”的销售,使电视纪录片更好地走向受众、走向市场。利用分众化,陕西纪录片的价值才得以更好的实现。
2.注重题材的选择
对纪录片来说,题材的选择非常广泛,可谓比比皆是。不过要在繁杂的题材中选准切入点,跳出只关注边缘人的框框,找出能准确反映百姓心声、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人和事,还需创作者格外的用心。选好题材决非简单的命题作文,更重要的则是要本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眼光,带着问题,在观察社会、感悟生活、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使人产生思索和升华。陕西电视纪录片有着得天独厚的题材资源优势和特色魅力,只有建立在独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上,陕西纪录片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
(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改革发展
1.多种销售手段,跨媒体经营
电视纪录片并不是“寂寞”的产业,要讲究营销策略。这方面,国外的电视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在目前中国电视纪录片播出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得有一种新思路。比如,取得企业赞助,做贴片广告。同时,注重纪录片本身的广告宣传,利用纪录片的内容资源,做成相关书籍、VCD、DVD等,多次销售,媒体互动,跨媒体经营。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最近深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就是这么做的。该片在未开拍前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和研讨会,在制作同时又做了大量的宣传,播出时同步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这值得陕西纪录片加以借鉴。
2.集约化生产
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慢工细活的那种“创作”式的纪录片制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规模要求。同时,为节省成本、应付播出,栏目化的纪录片更要探索制作模式、经营模式,这比探讨纪录片的属性、类别等话题更现实。电视纪录片栏目要想实现流水线制作,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性的多快好省的模式。超越(而不是舍弃)以往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小作坊方式,向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模式靠拢,至少是纪录片市场化初期的主要策略。
实践证明,陕西纪录片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和地域特色,纪录片作品也屡屡获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创新,陕西纪录片必将成为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影响力也将惠及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