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尽管国家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试图最大限度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校园欺凌现象、安全事故频发,直接危害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人为因素,也有小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总的看来,小学生对生命意识认识浅薄,对生命意识的内容缺乏正确的理解,对生命的真谛无法体会是造成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原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受生命的韵律,理解生命的内涵,体会生命带来的感动和快乐,让学生珍视、热爱、眷恋生命,是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力的举措,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一、在教学中,通过名言警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意识的意义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是个体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是个体获得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由于受到年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制约,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处于懵懂阶段。他们很少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去思考生命的内容,去理解生命的本质,也无法体会生命的内涵。瞬时的“好玩”“冲动”“快感”成为他们高危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名言警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名言警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丰富学生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句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再如“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每一条生命都是神圣而宝贵的,但它却很短暂也很脆弱。在这世界上,每一秒钟都有生命离开这个世界。”这些体现生命珍贵的名言警句,通过教师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改变他们对生命的漠视态度,唤醒他们对生命意识的认识,感受生命的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了解人的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在教学中,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社會生活背景中,不同的个体、人群存在着不同的定义和标准。小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明辨是非能力不高,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产生偏离,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时,应该根据人类发展和现有社会生活的普世价值观为标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意义。例如:在教授《平分生命》时,课文内容表面是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厚的兄妹亲情,讴歌了男孩的无私与伟大。但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男孩对生命有着另一种至高无尚的认识,除了懂得生命的珍贵外,还用最朴素的行动去诠释人生的意义——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尽自已所能,勇敢、义无反顾地为身边有需要的人提供无私的帮助,绽放了灿烂的生命之花。通过对文本这样的解读,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就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既点赞了生命的意义,又弘扬了正能量。
  三、在教学中,拓展文本主旨引领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真、善、美
  生命意识是生命价值与意义追寻的前提,生命中的真、善、美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生命有时候很脆弱,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不堪一击,但只要心中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意识时,生命又如此顽强,就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大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拓展课文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中的真、善、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树立生命意识。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课文主旨是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但通过对主旨的拓展,却恰恰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眷恋,充分体现了生命的“真”。如课文《永生的眼睛》,作者把自己身上对别人有帮助的眼角膜无私地捐献出来;还有我们的邓小平爷爷把自已的眼角膜捐献给爱戴他的中国人民,以此去诠释“生命”的意义,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善”。又如《种瓜得豆》,通过科学技术,用另外一种形式去延续生命,最后开花、结果,这是生命中的“美”。但生命有时候又不是我们能够去主宰的,我们人类的一个“善意”之举,都可能给其他生命带来溃灭性的灾难。如《自然之道》一课,讲述的就是人类的一个“善意”之举,给小海龟带来了溃灭性的灾难,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的行为,同时也告诫我们:对于人与自然,不能凭着人类一厢情愿的想法,刻意去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不然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让我们在树立生命意识的同时,还要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在教学中,通过对课文主旨的深层拓展,无形中让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的本质,加深了对生命意识内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于人来说,生命是最宝贵的,是至高无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去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加强学生生存、安全意识,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一方面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内涵,体会生命的美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减少了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对小学生的个体伤害,给小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其他文献
何谓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外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与开发方向。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自然、和谐、生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的家长从小就逼着孩子“算数写字”,报读各种“特长班”,家长们认为这才是真本领,至于孩子是否会穿衣、做饭、是否敬老、有无礼貌等等都是次要的。这种“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的思想,已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很多家长的头脑中。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如何借助 “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策略研究”,帮助家长了解和掌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时期。但反观我们现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仍然没有彻底地摆脱以正面说教为主的套路,并且更多的时候以思品课为主要途径。虽然部分学校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活动仍然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可以让语文教学承载起以文育德的任务?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选择以文育德的切
近两年在哲学的教学中遇到一个问题:学生感觉哲学学习的难度很大,原理理解很困难,遇到题目不知如何表达,得分也总与期望值有较大距离。然而,这些问题在三四年前却没有这么突出。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教材没有大的改变,学生的感觉却有如此大的变化?哲学真的这么难学吗?  一、“理性精神”培养与哲学教学的关系思考  初步分析学生遇到的哲学学习中的“理解难”“运用难”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今竞争激
素质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以提高素质来育人。当今社会要求教育者培养具有敢于担当、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作风,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科学知识和强健体魄的国民,更重要是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意味着能够坦然地承认并接受现实  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校认真學习、听从教导大胆表现、自尊心极强,老师对这种学生也特别“呵护”。这类学生往往经不起挫折
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它既有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能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探究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观察为前提,探究为核心,以提出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能集图、文、声、像及动画多种信息方式于一体,能多形式、多角度地展现各种信息,使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这将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化学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此的认识和策略。   一
一、化学知识 蕴藏于生活   在分别讲解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后,我与学生共同讨论了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产生的后果。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对营养物质的功能和缺乏可能产生的后果就越来越清楚了,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讨论“补钙、补铁、补锌、补充氨基酸”等问题。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掌握了各种营养
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空白”的艺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语文教学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一、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发学生想象   1. 情节、结构上的“空白”   空白的情节凝聚着作家思想深度,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