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之完善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误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择业心理误区的存在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求职的成功率,更會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终会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择业心理误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观念对子女择业观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的完善,需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8-02
  
  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高职教育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增幅达4.3倍。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等因素影响下,面临就业的高职学生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然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教育,改善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帮助学生完善择业心理、树立正确择业观方面开展了许多具体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化、早开展;邀请企业人士与学生多接触,传播企业文化;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模拟招聘会等。通过这些努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有所改善,但不可否认,依然存在以下误区。
  消极型:一味等待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系统设置了职业规划教育课,告诉学生“早规划、早成才”的道理,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于职业规划依旧很茫然,认为就业和择业在入校时就考虑未免过早了些,应该是到三年级才思考的问题。于是很多学生对“找工作”的关注都放在了临近毕业之时。等到招聘会一个接一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准备不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走的是校企合作之路,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了很好的协作关系,每年都会陆续走进学校,举行校园专场招聘会。毕业前夕,一个学生一天赶几场招聘会是常有的事。因此,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被动就业,一味地等待学校推荐,等待企业上门招聘,尤其是用人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更是从不担心自己的饭碗问题,认为学校和教师总会给自己推荐工作。也有不少学生有家族企业或比较好的家庭背景,认为自己的父母总会为自己找门路,不用担心“毕业=失业”的问题,等拿到毕业证书后自然会有工作。
  理想型:脱离现实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势依然认识不清,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择业时,他们会将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的首选,小型的民营企业进不了他们的视野,认为在小公司里不会有前途。他们过于追求安逸、稳定的工作环境,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害怕从事脏、累、工资低的一线工作,认为坐办公室当“白领”、拿高工资才算是体面的工作。在与用人单位进行接触时,他们首先关心公司是否提供住宿、工资待遇如何、福利是否丰厚等,很少在意公司文化是否适合自己、公司是否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公司是否对实习生或应届生有相应的培训计划等。更有甚者,会因为乙公司开出的工资比甲公司高出50元或100元,就立即选择放弃适合自己发展的甲公司,改投乙公司的怀抱。
  功利型:急功尽利 高职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拥有理想和抱负,决心在走向社会后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一部分学习成绩出色、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对企业人际交往环境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自己到哪里都应该是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一旦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没有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和肯定,或者没有得到自己心仪的岗位,只是从事简单繁复的一线工作,抑或对工资的增长速度不满意,就会耐不住寂寞,很快萌生“跳槽”的想法。“为官,思一步登天;经商,想一夜暴富”的功利心态浓重,妨碍了自己的发展,最终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份起步难但有前途的工作。
  盲目型:随遇而安 有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乏自我认识,不清楚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也从不进行市场调查,不清楚用人单位的要求。他们认为找工作就是投份简历,等待面试,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再等待面试结果。如果失败了,就从头再来。这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时候把待遇放在择业的首位,有时候又比较看重企业规模,有时候又在意行业是否有前途,有时候又关注应聘岗位是否与专业对口,但从不考虑岗位是否与自己的竞争能力、专业特长相吻合。即使找到工作了,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如果觉得合适,就继续工作,如果感觉不合适,就另谋出路。
  学生择业心理误区的成因分析
  当今大学生择业观误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哪种因素起决定作用。对于择业心理误区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转型因素、高校就业指导因素、用人单位用人标准因素及大学生个体因素。
  家庭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父母的价值观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子女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子女的择业方向。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古往今来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高职院校学生有很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启蒙教育由自己的父母完成,从小就受到父母“靠读书翻身”思想的熏陶,再加之生活条件艰苦,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定要走出农村,一定要努力读书,一定要找份好工作”这样朴素而又强烈的想法,并为之不懈奋斗。这些学生的父母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他们眼中,能否考上大学、能否在大城市立足、能否赚大钱是衡量子女成才与否的标准。父母将改变自己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在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发展,能够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不难理解,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会比较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和就业环境,如尽量在大中型城市发展,工资收入一定要比较可观,最好能考上公务员或者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等。甚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以父母的意愿为重,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认为什么专业有前途,就会给子女选择什么专业。有很多学生被问起为什么选择某个专业时,他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我也不知道这个专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是爸妈说这个专业好,我就填了这个。”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出生于城市富裕家庭,父母有高收入的工作及较高的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学生从来不用为温饱而担忧,能够在父母身边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养活自己就足够了,对于个人发展、价值实现等不会考虑太多。
  当然,其他四个方面的因素也同样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观。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就业指导内容单一,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实际情况脱节;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实习生或应届毕业生的系统培训,个别还存在不兑现合同承诺的情况,导致人才流失;学生本身缺乏主动意识,对自己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对就业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择业观。
其他文献
电源的增值服务是一个值得生产厂商关注的领域。增值服务除了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润外,还可以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改善产品的性能、总结出产品改进信息、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
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5321"运作模式是一种以"三个层面"的组织机构为基本框架,以"五个结点"的系、校、企合作办公室为联络纽带,以"两个主体"的育人
在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确估计其剩余容量,对充放电控制器采取下一步的动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针对光伏发电系统中蓄电池充放电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了传统荷电状态SO
在空调或其它制冷系统管路中某些零件的两端(或一端)需要进行缩口加工时,采用参数法的数控旋压工艺取代传统的旋压工艺,并由"单刀滚压"向"多刀滚压"加工的改变,达到适应性强、加工
结合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控制过程,介绍了一类基于主动偏移技术的反孤岛检测方法原理和实现过程,并结合IEEE Std.2000—929标准中的技术规范对仿真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并比较了
随着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监控工程的不断建设,因忽视安全所带来的隐患也逐渐暴露,并可能导致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数据部分主要采用48V直流
2012年1月9日下午,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会议召开。《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草案)》透露,河南将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股职业教育,探索
多年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外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这一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