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会计信息是对一个单位部门的尤其是经营单位的重要判断及评估,是单位部门赖以存在的基础,会计核算信息产生不实现象直接影响到单位发展创新,本文从该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会计核算信息泡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分析
各单位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作用,它渗透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并且从不同侧面反映着经营情况,是衡量经营成果的依据,是进行会计分析的基础。这就需要会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其中真实是最基本的前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会计核算信息存在泡沫现象,影响了对事物全面的判断及评估。
一、核算信息泡沫的表现
所谓核算准确的失真信息,就是从核算到信息的形成,再到信息的提供的各个环节都是准确无误的,但是由于人为因素使信息和实际存在偏差,造成信息失真,这是造成核算信息泡沫的主要原因,下面可以从资产类信息、负债类信息和损益类信息分别加以说明。
(一)资产类核算信息失真。贷款是目前金融领域的最大资产,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有以下情况发生,季度末或年末,为了完成收贷任务或压缩不良贷款指标,对实际不能收回的贷款,采取银行系统常用的“借新还旧”作法。这一操作使贷款结构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结果是形成的数字符合了要求,既完成了任务,又减少了不良贷款。从核算角度看,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差错,还款有凭证,借款有借据,核算准确无误。从贷款角度看,借款手续合理合法。但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彻底改变了贷款的性质,使不正常的贷款变成正常贷款,造成了信息的失真,且给失真信息穿上了“合规合理”的外衣。
(二)负债类核算信息失真。存款是金融系统的主要负债,在存款中有两类,一类是储蓄存款,另一类是单位存款。对于不同金融机构,或不同的金融职工个体,两类存款有着不同的意义。职工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储蓄存款任务,想尽办法,绞尽脑汁把单位的存款变成储蓄。对于时点余额考核力度比较大的金融机构,以及实行“存贷比例”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当存款任务完不成或存贷比例超标时,便会采用人们熟知的“一天存入法”,也称为“一夜存款现象”,即通过做工作,月末的下午把钱存入,第二天上午支取,这样月末的存款数就增大,存贷比例也可以降低,同时也符合核算要求,没有弄虚作假,但实际上是人为所致,本来应属于流通中的货币,却变成了存款,纯是一种数字游戏,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的失真。
(三)损益类核算信息失真。利润是经营成果的最终反映,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关心最多,存在人为因素影响最大。如独立核算或非独立核算但有利益指标要求的金融机构,在年终决算前进行测算时发现可能会出现亏损,为了不出现这种局面,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利息收入,于是便有了“放贷收息”的作法,即对没有资金实力偿还利息的企业,对其发放贷款用来归还利息。这一操作的结果是解决了金融机构自身的亏损之苦,但同时也给自身的经营埋下了祸根,没有亏损的背后隐藏下了一颗随时随地都可能爆炸的“炸弹”,实际是用信贷资金弥补了亏损,结果形成失真的信息。
二、核算信息泡沫的成因
(一)核算信息泡沫的主观原因本质上是由于单位内部利益的驱动而导致的,具体表现为:
1、下达不符合实际的考核指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工作力度,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在年初都要下达考核指标。如存款增加指标,不良贷款降低指标,盈利或减亏指标,对完成指标的给予奖励,完不成指标的同职工利益挂钩,减少职工的所得。考核指标是预测和期望的结合物,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各地区各单位的实际预测不准或期望过高的情况,造成所下达的指标不符合实际,具体执行单位由于受客观经济条件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既使是用上全身的解数也完不成任务,职工为了使自身的利益不受影响,便采用了弄作假违规核算等办法。
2、储蓄存款任务不得与职工利益挂钩,这一政策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一些金融机构仍然下达与职工利益挂钩的储蓄存款任务。
3、目前的用人机制给会计人员抵制违规操作、严格执行制度设置了障碍。聘任制的实施,使会计人员对领导者几乎是惟命是从,在听从指挥和执行制度出现矛盾的时候,结果往往是以违背制度为代价来听从指挥,不仅如此,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讨领导喜欢,还在违规操作方面出主意想办法,成了造假的军事与参谋,使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成为纸上谈兵。
4、会计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这是形成无人为因素失真信息的主要原因。
三、核算信息泡沫的对策
核算信息泡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是严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项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采用合理对策、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
1、不断强化银行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建立独立的内部稽审体系,对银行的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选拔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事业心强的干部从事会计工作,重视银行会计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经济金融知识、业务能力和会计专业技能,而且要特别重视会计人员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金融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在主观上应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改变下达不切合实际指标的作法和指标考核办法。改变下达不切合实际指标并不是不要指标管理,不再下达考核指标,而是要面对实际,使指标做到科学合理,既能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又能通过努力予以完成,不要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的指标。同时改革指标考核办法,彻底改变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发工资的作法,针对金融工作的特殊性,改为保工资,超额完成任务奖励的办法,堵塞“为保工资不顾一切”之路。
(二)努力营造重视会计工作的外部环境
1、加强外部审计。目前各单位内部都有很多檢查制度,如:总会计制度,总稽核制度,有的还专门设置了稽核或审计部门,但是自己检查自己在一些方面很难奏效,因为这些搞检查的人员,也在本单位领导的指挥之下。所以要加强外部审计制度,如上级对下级的审查,再如2000年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真实性的检查都属外部检查。同时检查要有力度,要抽调素质高,懂业务的人员,检查前应制定科学严密的检查方案,检查时要仔细认真,不要应付了事,走过场,查和不查一个样,引不起被查单位的重视,起不到发现、处理问题的作用。
2、严格制度设计与治理核算信息泡沫结合起来。
加强制度建设,从领导层的主观意识上杜绝会计核算造假的动机,使会计工作真实的反映本部门的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有关法规制度,才能够正本清源,彻底解决会计工作失真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核算信息泡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分析
各单位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作用,它渗透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并且从不同侧面反映着经营情况,是衡量经营成果的依据,是进行会计分析的基础。这就需要会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其中真实是最基本的前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会计核算信息存在泡沫现象,影响了对事物全面的判断及评估。
一、核算信息泡沫的表现
所谓核算准确的失真信息,就是从核算到信息的形成,再到信息的提供的各个环节都是准确无误的,但是由于人为因素使信息和实际存在偏差,造成信息失真,这是造成核算信息泡沫的主要原因,下面可以从资产类信息、负债类信息和损益类信息分别加以说明。
(一)资产类核算信息失真。贷款是目前金融领域的最大资产,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有以下情况发生,季度末或年末,为了完成收贷任务或压缩不良贷款指标,对实际不能收回的贷款,采取银行系统常用的“借新还旧”作法。这一操作使贷款结构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结果是形成的数字符合了要求,既完成了任务,又减少了不良贷款。从核算角度看,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差错,还款有凭证,借款有借据,核算准确无误。从贷款角度看,借款手续合理合法。但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彻底改变了贷款的性质,使不正常的贷款变成正常贷款,造成了信息的失真,且给失真信息穿上了“合规合理”的外衣。
(二)负债类核算信息失真。存款是金融系统的主要负债,在存款中有两类,一类是储蓄存款,另一类是单位存款。对于不同金融机构,或不同的金融职工个体,两类存款有着不同的意义。职工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储蓄存款任务,想尽办法,绞尽脑汁把单位的存款变成储蓄。对于时点余额考核力度比较大的金融机构,以及实行“存贷比例”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当存款任务完不成或存贷比例超标时,便会采用人们熟知的“一天存入法”,也称为“一夜存款现象”,即通过做工作,月末的下午把钱存入,第二天上午支取,这样月末的存款数就增大,存贷比例也可以降低,同时也符合核算要求,没有弄虚作假,但实际上是人为所致,本来应属于流通中的货币,却变成了存款,纯是一种数字游戏,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的失真。
(三)损益类核算信息失真。利润是经营成果的最终反映,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关心最多,存在人为因素影响最大。如独立核算或非独立核算但有利益指标要求的金融机构,在年终决算前进行测算时发现可能会出现亏损,为了不出现这种局面,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利息收入,于是便有了“放贷收息”的作法,即对没有资金实力偿还利息的企业,对其发放贷款用来归还利息。这一操作的结果是解决了金融机构自身的亏损之苦,但同时也给自身的经营埋下了祸根,没有亏损的背后隐藏下了一颗随时随地都可能爆炸的“炸弹”,实际是用信贷资金弥补了亏损,结果形成失真的信息。
二、核算信息泡沫的成因
(一)核算信息泡沫的主观原因本质上是由于单位内部利益的驱动而导致的,具体表现为:
1、下达不符合实际的考核指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工作力度,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在年初都要下达考核指标。如存款增加指标,不良贷款降低指标,盈利或减亏指标,对完成指标的给予奖励,完不成指标的同职工利益挂钩,减少职工的所得。考核指标是预测和期望的结合物,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各地区各单位的实际预测不准或期望过高的情况,造成所下达的指标不符合实际,具体执行单位由于受客观经济条件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既使是用上全身的解数也完不成任务,职工为了使自身的利益不受影响,便采用了弄作假违规核算等办法。
2、储蓄存款任务不得与职工利益挂钩,这一政策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一些金融机构仍然下达与职工利益挂钩的储蓄存款任务。
3、目前的用人机制给会计人员抵制违规操作、严格执行制度设置了障碍。聘任制的实施,使会计人员对领导者几乎是惟命是从,在听从指挥和执行制度出现矛盾的时候,结果往往是以违背制度为代价来听从指挥,不仅如此,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讨领导喜欢,还在违规操作方面出主意想办法,成了造假的军事与参谋,使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成为纸上谈兵。
4、会计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这是形成无人为因素失真信息的主要原因。
三、核算信息泡沫的对策
核算信息泡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危害是严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项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采用合理对策、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
1、不断强化银行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建立独立的内部稽审体系,对银行的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选拔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事业心强的干部从事会计工作,重视银行会计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经济金融知识、业务能力和会计专业技能,而且要特别重视会计人员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金融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在主观上应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改变下达不切合实际指标的作法和指标考核办法。改变下达不切合实际指标并不是不要指标管理,不再下达考核指标,而是要面对实际,使指标做到科学合理,既能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又能通过努力予以完成,不要搞假大空的形式主义的指标。同时改革指标考核办法,彻底改变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发工资的作法,针对金融工作的特殊性,改为保工资,超额完成任务奖励的办法,堵塞“为保工资不顾一切”之路。
(二)努力营造重视会计工作的外部环境
1、加强外部审计。目前各单位内部都有很多檢查制度,如:总会计制度,总稽核制度,有的还专门设置了稽核或审计部门,但是自己检查自己在一些方面很难奏效,因为这些搞检查的人员,也在本单位领导的指挥之下。所以要加强外部审计制度,如上级对下级的审查,再如2000年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真实性的检查都属外部检查。同时检查要有力度,要抽调素质高,懂业务的人员,检查前应制定科学严密的检查方案,检查时要仔细认真,不要应付了事,走过场,查和不查一个样,引不起被查单位的重视,起不到发现、处理问题的作用。
2、严格制度设计与治理核算信息泡沫结合起来。
加强制度建设,从领导层的主观意识上杜绝会计核算造假的动机,使会计工作真实的反映本部门的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有关法规制度,才能够正本清源,彻底解决会计工作失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