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1986年史蒂夫·乔布斯正式收购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并命名为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算起,皮克斯已经进入全盛时期。针对这家置身于被经济学家称为高风险中的高风险行业——动画电影行业的企业,文章从企业精神、高管团队、科技与创意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外在环境这四个方面对皮克斯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剖析其成功立身之道,为我国文创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创新;动画;科技;企业管理
一、皮克斯的辉煌
电影行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一直被产业学者称为高风险行业,而动画电影因其特殊的制作周期、成本及运作方式,成为电影行业中风险最大的一个类型。这个领域最成功的企业当属迪斯尼。然而,即便是迪斯尼,其创作的动画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两个方面也往往是大起大落。从1995年首次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动画长篇作品《玩具总动员》至今,皮克斯已推出共20部长篇作品,全球平均票房约6.6亿美元,总票房超过130亿美元,所有作品都进入了“全球最卖座100大动画片”,15部进入“全球最卖座50大动画片”;口碑方面,全部作品IMDb评分平均约7.7,其中一半以上超过8分,烂番茄新鲜度平均达88%,有14部在90%以上,取得了动画领域罕见的成功。
二、皮克斯的曲折成长
皮克斯的前身是卢卡斯电影公司的计算机部门,由皮克斯创始人之一、研究计算机制图技术出身的艾德·卡特莫尔于1979年筹建。1986年,被苹果公司逼走的史蒂夫·乔布斯,看中了这支由“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世界一流的创造人才”[1]组成的团队,以1000万美元从卢卡斯手中收购了该部门。
(一)艰难求生的首个10年
皮克斯成立后的首个10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异常艰难。当时的皮克斯同时在进行着硬件、软件、动画短片和商业广告等不同业务,然而这些业务都无法带来足够且稳定的收入。事实上,皮克斯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些损失全部由史蒂夫·乔布斯一个人承担。从1986年到1991年之间,史蒂夫·乔布斯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上投入了大约5500万美元。史蒂夫当初收购皮克斯本来是非常看重它的硬件能力,然而从1991年硬件部门关闭后,皮克斯越来越变成一个用电脑图像讲故事的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完全未知,这种既看不见底也看不见未来的投资让史蒂夫倍感吃力。
动画制作当时是皮克斯的副业,但一直是艾德、约翰等几个核心创始人的真正梦想,也因此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得风生水起。1986年,皮克斯的首部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此后,皮克斯又推出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短片。1988年出品的《锡铁小兵》更赢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2]。
动画短片的成功让皮克斯动画制作能力越来越为人关注,但皮克斯仍没有找到支持其前行的商业模式。1991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与迪士尼动畫工作室签署了一份共同制作三部电影的合作协议。迪士尼负责投资和影片发行,皮克斯负责影片制作。史蒂夫认为,这次合作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约翰和艾德开始全力推进动画电影的制作,史蒂夫自己将精力放在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上。
1995年可以说是皮克斯最关键的转折点。史蒂夫在这一年全力推进公司的上市进程。战略方面,将动画制作作为核心业务的航向逐渐清晰起来,业务开始逐渐与团队真正的梦想相契合。1995年11月22日,皮克斯首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上映,获得了惊人成功,票房成为年度冠军。一周后,纳斯达克股市开盘,皮克斯股票正式公开发售,股票以22美元投放到市场,首个交易日收盘价39美元,这让皮克斯的市值达到了15亿美元[3],苦苦付出了多年的史蒂夫一举成为亿万富翁。
(二)一帆风顺的第二个10年
此后10年,皮克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果然不负众望,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让人赞叹的动画电影作品,公司市值也从15亿美元一路升至30亿美元,最高时几乎达到60亿美元[4]。1997年,苹果公司收购了史蒂夫的NeXT电脑公司,7月,史蒂夫重返苹果,此后开始将重心放在苹果公司。2006年1月24日,迪士尼宣布以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
(三)大展身手的第三个10年
在华特·迪士尼离世后,迪士尼引曾经以为傲的创新精神逐渐消失,内部管理变得愈发僵化、陈腐,有热情和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被严厉压制,迪士尼的作品开始走下坡路。于2005年底上任的新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尔,在皮克斯身上发现了那个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消失已久的东西,他希望借助皮克斯让迪士尼重现活力。收购后,他任命艾德为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主席,任命约翰同时担任两家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并兼任迪士尼主题乐园的首席创意顾问。鲍勃的期望没有落空,在皮克斯的帮助下,迪士尼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重新夺回了动画片行业的统治地位。当然,皮克斯也从此找到了一片适合自己发展的沃土。
三、皮克斯模式分析
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皮克斯最初10年的成长道路异常艰险,甚至时刻处于破产边缘;之后的20年,皮克斯渐入佳境,内蕴已久的潜力全面爆发,不仅铸就了自己的辉煌,也帮助迪士尼重新焕发了活力。为窥究其成功的内外动因,可以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比做一个人,从它的内心(企业精神)、头脑(高管团队)、肢体(创新模式)到外界环境四个方面,由内而外寻找其成长中的关键要素。
(一)皮克斯的内心——企业精神
皮克斯的内心仿佛住着一个纯真执着、充满好奇的孩子,永远相信梦想的力量,勇于冒险。观众们总能从皮克斯的电影中感受到这些。这样的特质源于皮克斯的两位灵魂人物:艾德·卡特莫尔和约翰·拉塞特。
艾德从小喜欢绘画和科学,大学时虽然选择了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对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计算机制图痴迷不已,并一路成长为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约翰从小热爱动画,脑子里永远充满各种奇思幻想,立志长大要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工作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毕业后凭借出色才华成功进入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艾德和约翰两人都以华特·迪士尼为偶像,为华特“勇于开拓创新、永远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热情”的精神所深深吸引,这种精神让迪士尼开启了一个时代,也传承到了他们俩人身上。 此外,艾德、约翰和史蒂夫这三个对皮克斯影响最大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对品质的坚持毫不妥协。这一特质无论是在成功时还是失败时,他们都没有丝毫动摇。约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质量是最好的商业计划。”[5]后来回归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也是凭借对品质近乎偏执的坚持成功拯救了苹果。
文化创意企业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各种介质传递着某种精神的、文化的感染力。无论是内在的企业发展动力,还是外在的作品、产品或服务,都必然受到企业内在“精神”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经历高速发展,但有多少企业能永远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热情呢,又有多少企业在面对工期、成本的压力时仍能保持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呢?而这恰恰是创新精神与用户价值的根本和精髓所在。试想如果企业内在自私、虚伪、冷漠、唯利是图,或消极、短视、狭隘、愤世嫉俗,又如何能够激发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创新力,如何能够期望在外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欢迎呢?
(二)皮克斯的大脑——高管团队
皮克斯拥有让所有文化创意企业都羡慕的大脑——杰出的高层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由两对相互支撑、高度互补的核心组合构成——艾德与约翰、史蒂夫与劳伦斯。就像人类的左右脑,右脑的艾德与约翰负责感性的动画创作,左脑的史蒂夫与劳伦斯负责理性的商业规划。最能展现这个大脑独一无二特质的时期是1995年到1997年,这是皮克斯最关键的转折期。这两个神奇组合的卓越表现最终让皮克斯一举摆脱困境,开启了之后连续20年的辉煌。
(三)充满生机的肢体——创新模式
在优秀的中枢系统的领导下,皮克斯形成了能够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第一,在皮克斯,与创作相关的一切权利均交给创作团队自己而不是公司高管,包括作品最终的审核权。这一条明显违背了很多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中的观点,也与绝大部分文创企业的实际操作不符。任何创新都意味着风险,降低风险的合理方式就是加强监督和管理。但是皮克斯确实这么做了,甚至是在公司上市之后。
当然,皮克斯自有一套规避风险的方法。约翰管理创意团队时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流程。这个流程的关键支柱之一就是人们对彼此的工作敢于直言批评,并且人们也愿意放下自负去倾听这些批评。在这样的流程中,大多数问题在过程中即得到解决,风险自然而然降低,而团队的气氛也变得更加開放和积极,同时避免了创作到最后才发现重大问题造成的损失。
第二,皮克斯始终坚持“艺术是一项集体活动”的理念,这成为了皮克斯打造合作型工作和学习方式的核心精髓。皮克斯大学(Pixar University)的校徽上刻着这样一句话——“Alienus Non Diutius”,意思是“不再孤单”。皮克斯鼓励员工将自己的想法和尚处在制作阶段的作品拿出来共享,鼓励他们学着接受他人的反馈信息,不要怕别人批评。皮克斯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冒险并不危险”的基调,艾德说:“公司中的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在皮克斯永远没有坏点子,无论这个点子有没有被用到电影里。”[6]
第三,皮克斯高度重视选择和培养人才。在人才的选择上,皮克斯看重与自己不同的人才,也敢于雇佣比自己聪明的人。艾德曾有过亲身体会:“最开始的时候,我在雇佣那些比我要聪明的人的时候,心里也会有一些惴惴不安……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跨过心里的这道坎,就只能原地踏步,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异军突起,就必须找那些在这个领域最才华横溢的人。”[7]
为了培训新员工和现有员工,艾德亲自在公司内部组建皮克斯大学,提供了110门包罗万象的课程,从即兴艺术到以色列“近身格斗”防卫术应有尽有。皮克斯鼓励每位员工每周都要尽量抽出4个小时接受教育。这种培训使得皮克斯的创新深度和才华能够不断进化并持续下去。
第四,皮克斯非常罕见地具备一般文化娱乐公司所不具备的独特创新基因:将娱乐创意与科技创新完美融合。这也是源于艾徳和约翰这两个核心人物。艾德·卡特莫尔从研究计算机科学起家,在几十年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最终成为计算机图形领域的泰斗。他的显赫声名吸引了更多计算机制图领域的顶尖精英投奔到皮克斯旗下。这群人开创并引领了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进行叙事的全新时代。约翰·拉塞特虽然是动画艺术家,但从一开始就对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充满兴趣,并看到了这一技术巨大的潜力。在两个人的带领下,皮克斯将来自于硅谷的冒险精神和科技创新文化,与好莱坞的娱乐创意能力结合得天衣无缝。对此,约翰曾这样描述:“科技激发艺术灵感,而艺术挑战科技理念。”[8]
反观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国家一直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但绝大部分企业仍是只能偏重其一,几乎没有哪家能够做到两者真正融合。根源可能就在于企业创始人自身背景较为单一,且没有足够坦诚开放的包容力、相互尊重的信任力和心怀梦想的冒险精神。
(四)外部环境与资本支撑
任何企业的成长都需要有良好的土壤(环境)和养分(资本)。虽然艾德的计算机制图梦超前了20年,但他幸运地碰到了乔治·卢卡斯和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投资人,特别是后者。前者让艾德的梦想得以开花,后者让它真正结出了累累硕果。持续近10年、高达5500万美元的不断投入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皮克斯几次危机的成功化解得益于在美国消失已久但在硅谷重新燃起的创新与冒险精神,以及美国融资环境的相对成熟。相比而言,中国的文创企业融资难众所周知。股票市场门槛极高,不仅有明确的资产要求,而且主板要求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即使是创业板也要求连续两年盈利。对以无形资产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一方面资产评估难,对文化娱乐企业来说最大的资产首先是人才(皮克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团队),其次是专利、版权、技术等,这些目前都没有一个合适的评估体系;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往往周期长,数额大,短期内很难实现可观的盈利(皮克斯初期创作一部电影至少需要一百多人花费四年时间)。客观来说,皮克斯如果不是成功实现公开募股,将很难获得充足的养料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结语
在大胆梦想、勇于冒险、执着完美品质的精神引领下,在杰出高效、互补默契的大脑指挥下,在美国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的土壤中,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以完美糅合了好莱坞娱乐创意和硅谷科技创新的肢体,在全球动画娱乐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激动人心的非凡之作。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对世界抱有孩子般的好奇,源于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尽其所能、精益求精。这样的精神让皮克斯始终散发着令人目炫神迷的光芒,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这种光芒深深吸引了史蒂夫·乔布斯)。而这种内在力量正是值得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文创企业悉心学习的。一个人的寿命再长不过百年时间,而一个文化创意企业却可以经百年而历久弥新,就像已近百岁的迪士尼,如今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活力。皮克斯的精神传承自迪士尼,又反哺迪士尼使它再现辉煌。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给更多国内的文化企业带去启发,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真正迸发出动人心魄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7][8]派克.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幕后创作解析[M].Coral Yee,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52,19,147.
[2][3][4]利维.孵化皮克斯:从艺术乌托邦到创意帝国的非凡之旅[M].李文远,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40,164,225.
[5][6]卡波达戈利,杰克逊.皮克斯:关于童心、勇气、创意和传奇[M].靳婷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44,69-70.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高级人才专门研修班
关键词:文化创意;创新;动画;科技;企业管理
一、皮克斯的辉煌
电影行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一直被产业学者称为高风险行业,而动画电影因其特殊的制作周期、成本及运作方式,成为电影行业中风险最大的一个类型。这个领域最成功的企业当属迪斯尼。然而,即便是迪斯尼,其创作的动画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两个方面也往往是大起大落。从1995年首次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动画长篇作品《玩具总动员》至今,皮克斯已推出共20部长篇作品,全球平均票房约6.6亿美元,总票房超过130亿美元,所有作品都进入了“全球最卖座100大动画片”,15部进入“全球最卖座50大动画片”;口碑方面,全部作品IMDb评分平均约7.7,其中一半以上超过8分,烂番茄新鲜度平均达88%,有14部在90%以上,取得了动画领域罕见的成功。
二、皮克斯的曲折成长
皮克斯的前身是卢卡斯电影公司的计算机部门,由皮克斯创始人之一、研究计算机制图技术出身的艾德·卡特莫尔于1979年筹建。1986年,被苹果公司逼走的史蒂夫·乔布斯,看中了这支由“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世界一流的创造人才”[1]组成的团队,以1000万美元从卢卡斯手中收购了该部门。
(一)艰难求生的首个10年
皮克斯成立后的首个10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异常艰难。当时的皮克斯同时在进行着硬件、软件、动画短片和商业广告等不同业务,然而这些业务都无法带来足够且稳定的收入。事实上,皮克斯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些损失全部由史蒂夫·乔布斯一个人承担。从1986年到1991年之间,史蒂夫·乔布斯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上投入了大约5500万美元。史蒂夫当初收购皮克斯本来是非常看重它的硬件能力,然而从1991年硬件部门关闭后,皮克斯越来越变成一个用电脑图像讲故事的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完全未知,这种既看不见底也看不见未来的投资让史蒂夫倍感吃力。
动画制作当时是皮克斯的副业,但一直是艾德、约翰等几个核心创始人的真正梦想,也因此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得风生水起。1986年,皮克斯的首部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此后,皮克斯又推出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短片。1988年出品的《锡铁小兵》更赢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2]。
动画短片的成功让皮克斯动画制作能力越来越为人关注,但皮克斯仍没有找到支持其前行的商业模式。1991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与迪士尼动畫工作室签署了一份共同制作三部电影的合作协议。迪士尼负责投资和影片发行,皮克斯负责影片制作。史蒂夫认为,这次合作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约翰和艾德开始全力推进动画电影的制作,史蒂夫自己将精力放在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上。
1995年可以说是皮克斯最关键的转折点。史蒂夫在这一年全力推进公司的上市进程。战略方面,将动画制作作为核心业务的航向逐渐清晰起来,业务开始逐渐与团队真正的梦想相契合。1995年11月22日,皮克斯首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上映,获得了惊人成功,票房成为年度冠军。一周后,纳斯达克股市开盘,皮克斯股票正式公开发售,股票以22美元投放到市场,首个交易日收盘价39美元,这让皮克斯的市值达到了15亿美元[3],苦苦付出了多年的史蒂夫一举成为亿万富翁。
(二)一帆风顺的第二个10年
此后10年,皮克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果然不负众望,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让人赞叹的动画电影作品,公司市值也从15亿美元一路升至30亿美元,最高时几乎达到60亿美元[4]。1997年,苹果公司收购了史蒂夫的NeXT电脑公司,7月,史蒂夫重返苹果,此后开始将重心放在苹果公司。2006年1月24日,迪士尼宣布以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
(三)大展身手的第三个10年
在华特·迪士尼离世后,迪士尼引曾经以为傲的创新精神逐渐消失,内部管理变得愈发僵化、陈腐,有热情和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被严厉压制,迪士尼的作品开始走下坡路。于2005年底上任的新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尔,在皮克斯身上发现了那个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消失已久的东西,他希望借助皮克斯让迪士尼重现活力。收购后,他任命艾德为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主席,任命约翰同时担任两家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并兼任迪士尼主题乐园的首席创意顾问。鲍勃的期望没有落空,在皮克斯的帮助下,迪士尼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重新夺回了动画片行业的统治地位。当然,皮克斯也从此找到了一片适合自己发展的沃土。
三、皮克斯模式分析
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皮克斯最初10年的成长道路异常艰险,甚至时刻处于破产边缘;之后的20年,皮克斯渐入佳境,内蕴已久的潜力全面爆发,不仅铸就了自己的辉煌,也帮助迪士尼重新焕发了活力。为窥究其成功的内外动因,可以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比做一个人,从它的内心(企业精神)、头脑(高管团队)、肢体(创新模式)到外界环境四个方面,由内而外寻找其成长中的关键要素。
(一)皮克斯的内心——企业精神
皮克斯的内心仿佛住着一个纯真执着、充满好奇的孩子,永远相信梦想的力量,勇于冒险。观众们总能从皮克斯的电影中感受到这些。这样的特质源于皮克斯的两位灵魂人物:艾德·卡特莫尔和约翰·拉塞特。
艾德从小喜欢绘画和科学,大学时虽然选择了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对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计算机制图痴迷不已,并一路成长为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约翰从小热爱动画,脑子里永远充满各种奇思幻想,立志长大要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工作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毕业后凭借出色才华成功进入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艾德和约翰两人都以华特·迪士尼为偶像,为华特“勇于开拓创新、永远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热情”的精神所深深吸引,这种精神让迪士尼开启了一个时代,也传承到了他们俩人身上。 此外,艾德、约翰和史蒂夫这三个对皮克斯影响最大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对品质的坚持毫不妥协。这一特质无论是在成功时还是失败时,他们都没有丝毫动摇。约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质量是最好的商业计划。”[5]后来回归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也是凭借对品质近乎偏执的坚持成功拯救了苹果。
文化创意企业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各种介质传递着某种精神的、文化的感染力。无论是内在的企业发展动力,还是外在的作品、产品或服务,都必然受到企业内在“精神”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经历高速发展,但有多少企业能永远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热情呢,又有多少企业在面对工期、成本的压力时仍能保持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呢?而这恰恰是创新精神与用户价值的根本和精髓所在。试想如果企业内在自私、虚伪、冷漠、唯利是图,或消极、短视、狭隘、愤世嫉俗,又如何能够激发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创新力,如何能够期望在外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欢迎呢?
(二)皮克斯的大脑——高管团队
皮克斯拥有让所有文化创意企业都羡慕的大脑——杰出的高层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由两对相互支撑、高度互补的核心组合构成——艾德与约翰、史蒂夫与劳伦斯。就像人类的左右脑,右脑的艾德与约翰负责感性的动画创作,左脑的史蒂夫与劳伦斯负责理性的商业规划。最能展现这个大脑独一无二特质的时期是1995年到1997年,这是皮克斯最关键的转折期。这两个神奇组合的卓越表现最终让皮克斯一举摆脱困境,开启了之后连续20年的辉煌。
(三)充满生机的肢体——创新模式
在优秀的中枢系统的领导下,皮克斯形成了能够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第一,在皮克斯,与创作相关的一切权利均交给创作团队自己而不是公司高管,包括作品最终的审核权。这一条明显违背了很多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中的观点,也与绝大部分文创企业的实际操作不符。任何创新都意味着风险,降低风险的合理方式就是加强监督和管理。但是皮克斯确实这么做了,甚至是在公司上市之后。
当然,皮克斯自有一套规避风险的方法。约翰管理创意团队时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流程。这个流程的关键支柱之一就是人们对彼此的工作敢于直言批评,并且人们也愿意放下自负去倾听这些批评。在这样的流程中,大多数问题在过程中即得到解决,风险自然而然降低,而团队的气氛也变得更加開放和积极,同时避免了创作到最后才发现重大问题造成的损失。
第二,皮克斯始终坚持“艺术是一项集体活动”的理念,这成为了皮克斯打造合作型工作和学习方式的核心精髓。皮克斯大学(Pixar University)的校徽上刻着这样一句话——“Alienus Non Diutius”,意思是“不再孤单”。皮克斯鼓励员工将自己的想法和尚处在制作阶段的作品拿出来共享,鼓励他们学着接受他人的反馈信息,不要怕别人批评。皮克斯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冒险并不危险”的基调,艾德说:“公司中的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在皮克斯永远没有坏点子,无论这个点子有没有被用到电影里。”[6]
第三,皮克斯高度重视选择和培养人才。在人才的选择上,皮克斯看重与自己不同的人才,也敢于雇佣比自己聪明的人。艾德曾有过亲身体会:“最开始的时候,我在雇佣那些比我要聪明的人的时候,心里也会有一些惴惴不安……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跨过心里的这道坎,就只能原地踏步,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异军突起,就必须找那些在这个领域最才华横溢的人。”[7]
为了培训新员工和现有员工,艾德亲自在公司内部组建皮克斯大学,提供了110门包罗万象的课程,从即兴艺术到以色列“近身格斗”防卫术应有尽有。皮克斯鼓励每位员工每周都要尽量抽出4个小时接受教育。这种培训使得皮克斯的创新深度和才华能够不断进化并持续下去。
第四,皮克斯非常罕见地具备一般文化娱乐公司所不具备的独特创新基因:将娱乐创意与科技创新完美融合。这也是源于艾徳和约翰这两个核心人物。艾德·卡特莫尔从研究计算机科学起家,在几十年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最终成为计算机图形领域的泰斗。他的显赫声名吸引了更多计算机制图领域的顶尖精英投奔到皮克斯旗下。这群人开创并引领了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进行叙事的全新时代。约翰·拉塞特虽然是动画艺术家,但从一开始就对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充满兴趣,并看到了这一技术巨大的潜力。在两个人的带领下,皮克斯将来自于硅谷的冒险精神和科技创新文化,与好莱坞的娱乐创意能力结合得天衣无缝。对此,约翰曾这样描述:“科技激发艺术灵感,而艺术挑战科技理念。”[8]
反观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国家一直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但绝大部分企业仍是只能偏重其一,几乎没有哪家能够做到两者真正融合。根源可能就在于企业创始人自身背景较为单一,且没有足够坦诚开放的包容力、相互尊重的信任力和心怀梦想的冒险精神。
(四)外部环境与资本支撑
任何企业的成长都需要有良好的土壤(环境)和养分(资本)。虽然艾德的计算机制图梦超前了20年,但他幸运地碰到了乔治·卢卡斯和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投资人,特别是后者。前者让艾德的梦想得以开花,后者让它真正结出了累累硕果。持续近10年、高达5500万美元的不断投入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皮克斯几次危机的成功化解得益于在美国消失已久但在硅谷重新燃起的创新与冒险精神,以及美国融资环境的相对成熟。相比而言,中国的文创企业融资难众所周知。股票市场门槛极高,不仅有明确的资产要求,而且主板要求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即使是创业板也要求连续两年盈利。对以无形资产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一方面资产评估难,对文化娱乐企业来说最大的资产首先是人才(皮克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团队),其次是专利、版权、技术等,这些目前都没有一个合适的评估体系;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往往周期长,数额大,短期内很难实现可观的盈利(皮克斯初期创作一部电影至少需要一百多人花费四年时间)。客观来说,皮克斯如果不是成功实现公开募股,将很难获得充足的养料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结语
在大胆梦想、勇于冒险、执着完美品质的精神引领下,在杰出高效、互补默契的大脑指挥下,在美国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的土壤中,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以完美糅合了好莱坞娱乐创意和硅谷科技创新的肢体,在全球动画娱乐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激动人心的非凡之作。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对世界抱有孩子般的好奇,源于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尽其所能、精益求精。这样的精神让皮克斯始终散发着令人目炫神迷的光芒,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这种光芒深深吸引了史蒂夫·乔布斯)。而这种内在力量正是值得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文创企业悉心学习的。一个人的寿命再长不过百年时间,而一个文化创意企业却可以经百年而历久弥新,就像已近百岁的迪士尼,如今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活力。皮克斯的精神传承自迪士尼,又反哺迪士尼使它再现辉煌。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给更多国内的文化企业带去启发,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真正迸发出动人心魄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7][8]派克.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幕后创作解析[M].Coral Yee,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52,19,147.
[2][3][4]利维.孵化皮克斯:从艺术乌托邦到创意帝国的非凡之旅[M].李文远,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40,164,225.
[5][6]卡波达戈利,杰克逊.皮克斯:关于童心、勇气、创意和传奇[M].靳婷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44,69-70.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高级人才专门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