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趣”中品赏语言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to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勇燕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围绕“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单元教学目标,聚焦作家的“漫画式表达”,引导学生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感受作家的语言趣味,为单元要素的渐进落实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打开了思路。
  一、引入漫画特点,初识语言风格
  丰子恺先生是散文家、漫画大师。他的散文与漫画风格,神韵极为相似。在《绘画与文学·文学的写生》中,他指出文学者描写自然的时候,因为没有线条和色彩而只有一双锐敏的眼和一只利巧的嘴,故惯于提取自然的特点而扩张之,而描写其大体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描写”,正是漫画式的描写方法。《白鹅》的趣味也在于此,在朴素的接近白描的文字中,作者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使得白鹅的“高傲”跃然纸上,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的”是一个难点。因为阅读经验的限制,他们还不能一下子发现文章语言的秘妙,尤其对名家的表达风格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入对作家的介绍,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在《白鹅》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将作家“漫画家”的身份角色与作品语言风格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
  上课伊始,教师便引导学生回忆古诗《咏鹅》中的“白鹅”给人什么印象,在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引发追问:“为什么丰子恺眼中的白鹅形象(高傲)与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不一样呢?”在学生猜测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补充介绍作家丰子恺也是一位漫画家,他是以漫画家的眼光对白鹅进行观察,并在写作中夸大和突出了一个特点——“高傲”。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对丰子恺既是作家又是漫画家的身份有了了解,因此能初步感受到本文的表达正与漫画的幽默、有趣、夸张一脉相承,处处彰显诙谐有趣,读来意味深长又让人忍俊不禁。这样,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学习便有了依托,再以“默读课文,在感到特别夸张、特别幽默、特别有趣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为学习任务来推动作品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有目标、有抓手了。
  二、巧借漫画意蕴,品赏语言妙趣
  《白鹅》一课中,所配插图正是丰子恺所画的白鹅,一张刻画了白鹅高傲的步态,另一张刻画了白鹅的吃相。形神兼备的漫画对文本进行了形象的诠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读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借助漫画的意蕴,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通过将语言文字与画面进行灵动又自然的转换,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别样的审美意趣。
  1.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教学“鹅的叫声”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等词句,理解鹅的叫声十分威严庄重,像是在大声地、严厉地斥责别人。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叫声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叫声像是生活中谁在厉声呵斥谁的情景呢?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系到自己做错事情时,严厉的家长、生气的老师等人的表现。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给画面配个音:想象一下,白鹅在对生客或路人叫什么?通过想象,一只活脱脱的“看门鹅”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再来朗读相关语段,漫画式语言的魅力就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2.直观比照,联想画面
  文章为了凸显白鹅步态的“傲慢”,与鸭子的步调进行了对比,还与京剧里的“净角”进行了比拟。但学生缺少对“净角”的认知,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更连鸭子都没见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简介了“净角”,并播放了“净角出场”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净角出场”时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十分高傲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观看鸭子走路时“局促不安”的步态,使其充分感受到,鸭子和白鹅两个角色,一个急一个缓,一个局促一个从容,对比鲜明,学生脑海中便自然联想到了一幅“鹅老爷出场”的有趣画面。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夸张、有趣、幽默的画面感读出来,语言的意趣便也自然蕴藏在了其间。
  3.提炼补白,充实画面
  作者在白鹅“吃相”部分的着墨最多,占的篇幅也最长,写得也特别有意思、有画面感。教学时,教师巧妙地将文字转化为三页“连环画”,让学生来为这三幅画取一个名字,事实上也是引导学生来读懂文字,提炼关键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为第一幅取了“一丝不苟图”“三眼一板图”等题目,为第二幅取了“鹅狗争食图”“狗偷鹅食图”“伺机偷饭图”等名字,趣味盎然,文字真正成了画作。而在学习“白鹅吃饭时必有一个人侍候不可”时,教师让学生读读文字,想象在第二幅图上可以添加些什么。学生很快做出反应:“要补充一个人。”教师追问:“这人是站着还是坐着?站着的话又该站在哪里?”学生结合文字说理由:“要站着,因为他是负责替鹅添饭,看管饭罐,不让其他狗、鸡来偷食的。”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给图画取名,这时“堂倌侍鹅图”“反主为仆图”“主仆颠倒图”等名字从学生嘴里脱口而出,一个架子十足的“鹅老爷”形象也从文字中树立了起来。
  聚焦文本语言特点,将文字读成一幅幅漫画,又从形象的画面回到语言的赏读,学生在这样的品读过程中来回漫步,获得了美好的学习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还原画家生活,体悟语言情味
  丰子恺先生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除了“印象的描写”风格,还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深情,需教师引领着学生在语言中揣摩品味,研读细节,甚至回到作家生活,方能体悟。教师在教学时,分了三步走,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
  1.揣度语言,引发思辨
  在讲读“吃相”部分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一想:文中的“我”对白鹅有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是喜爱还是厌恶?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有两种回答,一种是“喜爱”,原因是尽管这白鹅十分高傲,但作者把它侍候得非常周到、細致,还处处为它着想;另一种是“厌恶”,因为“我”不像是鹅的主人,倒像是它的“堂倌”,作者觉得“不胜其烦”,白鹅却“架子十足”。这里的“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跟“鹅老爷”的称呼一样,似乎都含有贬义,感觉作者有些厌恶这只白鹅。那么,作者对白鹅到底是喜欢还是厌恶?学生的思维被搅动,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2.补充原文,溯源情感
  在学生疑惑时,教师适时补充了《白鹅》一文的写作背景。学生从中了解到,1946年夏天,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鸡、养鹅。所以,作者口中的“不胜其烦”“架子十足”貌似带有贬义、嘲讽的意味,实际上是把这份亲昵与喜爱隐藏在了漫画式语言之中,写出了这只鹅虽然高傲,却个性十足,惹人喜爱,寄寓着作者对他们曾经在艰苦环境中能够相依为命的一种感激。
  3.对比阅读,强化感受
  临近课堂结尾,教师布置了拓展阅读作业。拓展阅读给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又能进一步感受白鹅高傲的特点,以及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中包含的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趋于完整。
  本课的教学从作家“漫画家”身份的引入,到作品“漫画式表达”的品读,再到作家“漫画人生”的回溯,教师引领着学生在文本赏读的过程中感受白鹅的形象,学习情感的表达,可以说,充分有效地实践了这一点,也为学生今后阅读名家作品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整体回顾故事内容,梳理并分享爱丽丝在奇境中漫游的历程,发现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  2.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字背后映射的社会现实。聚焦爱丽丝在奇境中的变化,思辨变化中愛丽丝的成长,体会荒诞文学中的智慧。  3.延伸补充,积累阅读同类型文本的方法,激发阅读荒诞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交流奇境中荒诞的人物和情节,链接补充资料,对比感知荒诞文
近日,我在《读者》上看到约翰·鲍威尔(美)的一篇哲理小故事《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篇文章不长,但很值得回味——  有一次,一位睿智的老师给一群热心的年轻学生讲课。  他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然后花时间,认真仔细地研究这朵花。  他说:“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  回到班里,老师向学生们道
教学目标:  1.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编写神奇、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2.把遇到的困境和求生方法写具体,将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注意描绘人物的心情变化。  3.修改自己的习作,使其困境更惊险,求生更神奇,过程更曲折,心情起伏更大。  教学重点:  把遇到的困境、求生方法写具体。  教学准备:  探险计划单;招募探险队员的快闪视频;充满神奇、惊险剧情的探险视频。  教学过程:  板块一:感知“探险”
当下,时常看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测试中获得接近满分的高分,不排除学生个人语文素养比较高,自然而然能取得优异拔尖的成绩。但当较大面积、较频繁的高分出现时,语文教师还是应保持清醒。确实有部分学生的语文真实能力与相关高分并不相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还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目前,在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测试中,尚存在一些“高分泡沫”现象,显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重阅读,轻写作  阅读的重要性无需重申,
一、字义辨析的理性分析  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中谈到:“儿童具有先天性的语音感知和语义分析的功能。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约)6岁,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还无准备,而是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基础。”据调查,学龄前的儿童已经掌握了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只是对与音相对应的字还不能一一辨认而已。  他还这样写道:“阅读过程的心理加工分成文字感知、文字辨析、单词识别、语块生成和语义辨识五个环节。文字感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的谈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宋代朱熹有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一定涌现出不少描写春天的词语,
文本解读  《日月潭》结构清晰、景美情濃,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令人读来心驰神往。教学时宜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可以借助课后问题“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优美词句,运用图像化策略,在朗读中展开想象,领略日月潭的旖旎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完成KW
复习目标:  1.基于学情,根据课前自主阅读练习《七月的天山》得分率统计图表,运用本单元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尝试解读,由此拓展练习《五月的青岛》(老舍),跟进检测复习效率。  2.聚焦“交流平台”中“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学法,在回顾本册写景类文章基础上,联系五年级上册写景类文章,在比较中进一步发现写景类文本独特的写法。  3.结合“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一是通过语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铺”字;运用借助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体会水泥道的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8自然段,读出落叶和水泥道的美及作者愉悦的心情,体会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4.懂得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增强发现美的意识。  教學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