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着力打造“行为规范、运行有序、服务优良”的劳动保障市场秩序品牌,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盐城市提出了劳动保障市场的新概念,将职业中介机构、劳务派遣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六大类市场主体整合到劳动保障市场范围内。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民政、物价、地税、工商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整顿规范全市劳动保障市场秩序的意见》,突出对全市劳动保障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工作。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积极履行职能,拓展服务空间,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效能,使各类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运作程序进一步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上下左右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1.整顿、规范活动形式
以往对职业中介机构、劳务派遣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整顿、规范和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条线处室和机构组织实施。劳动保障市场概念提出后,盐城市充分发挥劳动监察的龙头作用,将过去分散的战场集中起来,按照战役的要求进行统一部署。克服过去整治中手段单一、力量分散、监管不力、效果不明显、市场秩序时好时坏,问题反复出现,甚至容易激化矛盾,增添社会不和谐因素等问题,形成整治合力。
2.实施纵横联合策略
扎实有效地推进规范全市劳动保障市场秩序的工作,必须集中力量,统一组织。纵,就是各县(市、区)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成立组织、设立机构,上下联动,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进行常态管理和集中整治行动;横,就是联合公安、民政、物价、地税、工商等职能部门,密切协调,联手行动,形成整顿规范全市劳动保障市场的整体合力。
二、找准市场存在问题,对症下药
要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就必须对这个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使得整顿规范活动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能切实解决问题。经过对劳动保障市场各类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盐城市梳理出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介绍机构
重点整顿未经许可和登记,擅自从事职业介绍活动,或虽经许可和登记,但存在提供虚假用工信息、扣押求职者身份证件、抽逃注册资本等方面的问题。
2.劳务派遣机构
重点检查整顿克扣职工劳动报酬、违规收取费用等方面的问题。
3.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重点检查整顿未经许可或者没有登记,擅自从事培训或虽经许可和登记,但超范围开展培训,向学生和家长提供虚假信息和承诺,超出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乱收费,谎报招生名额领取国家助学金,以不正当手段套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费等方面的问题。
4.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重点检查整顿异地鉴定、超范围鉴定等方面的问题。
5.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
重点检查整顿挂床住院、分解住院、冒名住院和用医保卡购买目录范围以外药品和生活用品等问题。这些排查和梳理使得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活动要解决的问题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措施到位。
三、开展集中整顿行动,刚柔相济
根据人保、公安、民政、物价、地税、工商等六部门联手对六大类市场主体进行整顿规范的要求,2009年盐城市利用半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对全市六大类市场的所有主体进行了全方位的集中整顿规范行动。在集中整顿规范过程中,各职能部门采取刚柔相济手段,过程效果并重。刚柔相济手段,是指既要指导帮助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守法经营,合理规避劳动保障法律风险,减少违法成本,对存在的轻微问题进行柔性调处;又要严格执法,对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刚性查处。全市共检查职业中介机构283家,劳务派遣机构45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7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436家,医保定点药店829家;依法取缔了47家非法职业中介;下发了劳动监察建议书85份,限期改正指令书64份。过程效果并重,即在检查整顿的每一阶段,科学安排时间,优化配置人员并进行培训。事前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确定检查方法和检查的重点内容,事中及时碰头解决问题,事后向各职能部门和分管处室通报检查整顿情况,督促整改并回头看,确保检查整顿规范工作不走过场。
四、制定出台管理制度,完善机制
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活动的实践,不仅使盐城市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而且提高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效力和权威。为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管,着手建立了“三项制度”。
1.建立联系通报制度
各职能部门落实专人负责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通报整顿规范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联手整治。各职能部门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常态管理和跟踪督查情况,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整顿规范工作情况,放大各部门的合力作用。
2.建立动态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的作用,把对劳动保障市场主体的动态监控纳入到“两网化”管理中去。做到市场主体“总量清楚,经营运作情况清楚,各种数据网络运行汇总清楚”。各网格内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对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建立准入退出制度
提练经验,摸索规律,研究进一步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的对策和措施。在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的同时,对职业中介机构建立“放心中介评比”制度,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办学能力和诚信评估”制度,对劳务派遣机构建立“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制度,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建立“星级评比”制度。并将各类机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统一纳入各项评比、评定和评估制度当中,分出好、中、差三个等级,实现分类监管。凡被评为差的,进行重点检查,一个不漏;凡被评出中的,进行随机和不定期抽查;凡被评为好的,下一年度可以免查。
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监管、不断加大对劳动保障市场的监管力度,盐城市劳动保障市场秩序得到了有效控制,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和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维护了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三项制度”,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将过去的分散管理转变为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的整体管理,将过去的劳动保障部门单一执法行为转变为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综合执法行为,将过去的突击整治行动转变为长效管理措施。形成特色,创建品牌,推动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上下左右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1.整顿、规范活动形式
以往对职业中介机构、劳务派遣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整顿、规范和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条线处室和机构组织实施。劳动保障市场概念提出后,盐城市充分发挥劳动监察的龙头作用,将过去分散的战场集中起来,按照战役的要求进行统一部署。克服过去整治中手段单一、力量分散、监管不力、效果不明显、市场秩序时好时坏,问题反复出现,甚至容易激化矛盾,增添社会不和谐因素等问题,形成整治合力。
2.实施纵横联合策略
扎实有效地推进规范全市劳动保障市场秩序的工作,必须集中力量,统一组织。纵,就是各县(市、区)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成立组织、设立机构,上下联动,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进行常态管理和集中整治行动;横,就是联合公安、民政、物价、地税、工商等职能部门,密切协调,联手行动,形成整顿规范全市劳动保障市场的整体合力。
二、找准市场存在问题,对症下药
要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就必须对这个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使得整顿规范活动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能切实解决问题。经过对劳动保障市场各类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盐城市梳理出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介绍机构
重点整顿未经许可和登记,擅自从事职业介绍活动,或虽经许可和登记,但存在提供虚假用工信息、扣押求职者身份证件、抽逃注册资本等方面的问题。
2.劳务派遣机构
重点检查整顿克扣职工劳动报酬、违规收取费用等方面的问题。
3.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重点检查整顿未经许可或者没有登记,擅自从事培训或虽经许可和登记,但超范围开展培训,向学生和家长提供虚假信息和承诺,超出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乱收费,谎报招生名额领取国家助学金,以不正当手段套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费等方面的问题。
4.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重点检查整顿异地鉴定、超范围鉴定等方面的问题。
5.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
重点检查整顿挂床住院、分解住院、冒名住院和用医保卡购买目录范围以外药品和生活用品等问题。这些排查和梳理使得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活动要解决的问题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措施到位。
三、开展集中整顿行动,刚柔相济
根据人保、公安、民政、物价、地税、工商等六部门联手对六大类市场主体进行整顿规范的要求,2009年盐城市利用半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对全市六大类市场的所有主体进行了全方位的集中整顿规范行动。在集中整顿规范过程中,各职能部门采取刚柔相济手段,过程效果并重。刚柔相济手段,是指既要指导帮助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守法经营,合理规避劳动保障法律风险,减少违法成本,对存在的轻微问题进行柔性调处;又要严格执法,对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刚性查处。全市共检查职业中介机构283家,劳务派遣机构45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7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436家,医保定点药店829家;依法取缔了47家非法职业中介;下发了劳动监察建议书85份,限期改正指令书64份。过程效果并重,即在检查整顿的每一阶段,科学安排时间,优化配置人员并进行培训。事前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确定检查方法和检查的重点内容,事中及时碰头解决问题,事后向各职能部门和分管处室通报检查整顿情况,督促整改并回头看,确保检查整顿规范工作不走过场。
四、制定出台管理制度,完善机制
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活动的实践,不仅使盐城市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而且提高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效力和权威。为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管,着手建立了“三项制度”。
1.建立联系通报制度
各职能部门落实专人负责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通报整顿规范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联手整治。各职能部门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常态管理和跟踪督查情况,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整顿规范工作情况,放大各部门的合力作用。
2.建立动态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的作用,把对劳动保障市场主体的动态监控纳入到“两网化”管理中去。做到市场主体“总量清楚,经营运作情况清楚,各种数据网络运行汇总清楚”。各网格内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对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建立准入退出制度
提练经验,摸索规律,研究进一步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的对策和措施。在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的同时,对职业中介机构建立“放心中介评比”制度,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办学能力和诚信评估”制度,对劳务派遣机构建立“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制度,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建立“星级评比”制度。并将各类机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统一纳入各项评比、评定和评估制度当中,分出好、中、差三个等级,实现分类监管。凡被评为差的,进行重点检查,一个不漏;凡被评出中的,进行随机和不定期抽查;凡被评为好的,下一年度可以免查。
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监管、不断加大对劳动保障市场的监管力度,盐城市劳动保障市场秩序得到了有效控制,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和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维护了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三项制度”,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将过去的分散管理转变为整顿规范劳动保障市场秩序的整体管理,将过去的劳动保障部门单一执法行为转变为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综合执法行为,将过去的突击整治行动转变为长效管理措施。形成特色,创建品牌,推动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