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结束了对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这亚欧四国的正式访问。此前,5月26日,中德发表了关于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的联合新闻公报。而在总理首访的前两站——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国和两国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坦桑尼亚、刚果共和国、南非时,中国和三国分别发表了联合公报。
那么,联合公报、联合新闻公报与联合声明,这三者之间有何不同?
联合公报分量最重
一位资深中国外交官介绍,联合公报、联合新闻公报与联合声明三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但按重要程度来排序,是联合公报大于联合声明,而联合声明又大于联合新闻公报。不过近年来,后两者的界限也已有些模糊。
这名外交官说,联合公报是正式文件,用以表明双方或多方对同一问题的共同看法。联合声明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政党在举行会议或会谈后,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表明立场,或说明各方就双边或多边问题所达成的协议以及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而发表的声明。
联合公报中包括双方认可、签署的条文,在概念、定义上都强于联合声明。
相比联合声明,联合公报发表的次数就略少一些,也显得更加正式。
而联合新闻公报,多属国际关系中礼节性友好往来的正式报道,是政党、国家、政府之间就某些重大事项或问题经过会谈、协商取得一致意见或达成谅解后,以新闻的形式联合发表的文件,一般并不需要双方代表签署。
顾名思义,联合新闻公报的写法与新闻的主要文体消息有些类似。开头部分概括叙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如在中德联合新闻公报中,首段就介绍了此行的重要意义,即“这是中国新总理首次出访”。
而学者通常将联合公报分为“一般联合公报”和“条约性公报”两大类。“联合新闻公报”就属于“一般联合公报”。
“条约性公报”则是前述外交官口中作为正式文件的“联合公报”,如建交、复交的联合公报等。因为这种公报里涵盖了谈判各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且经过各自全权代表签署,名字叫公报,实质上就是条约。
例如,著名的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就具有条约性,是中美关系的奠基性文件。
对于条约性的联合公报,如果一方毁约,那么意味着两国关系急转直下。
联合声明总结外交成果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鲁世巍介绍,联合声明的签署往往能显示两国在双边关系或某些领域中达成的共识和意愿,用于指导多领域合作或一些问题的解决,展望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方向。
例如中印联合声明開头写道:“李克强总理与辛格总理举行会谈,并会见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两国领导人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这体现出中印关系不仅具有双边意义,也具有地区和全球意义。中印联合声明还涵盖经贸、科技、人文、区域、防务等各个领域,既有具体目标,也有合作方式,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在鲁世巍看来,“领导人出访并发布联合声明并不少见,其内容主要是对外事活动所取得成果的一个总结”。至于什么时候、发不发表联合声明或联合公报,要看双方意愿。前述资深外交官表示,此次是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所以会发表这样的政治性声明。“当两方你来我往多了之后,就未必每次都会发表了,要看双方共同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公报与联合声明都是行政文件,没有立法机构的参与。近几年,联合公报的签署量下降,大多签署联合声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赵可金认为这也是为了避免挑战立法机构。
此外,在外交中类似的形式还有联合宣言。5月7日,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首次访美,也正值韩美同盟60周年,美韩发表了 《纪念美韩同盟60周年联合宣言》。而此后5月15日越南总理阮晋勇对俄罗斯进行访问,双方发表的则是联合公报。
那么,联合公报、联合新闻公报与联合声明,这三者之间有何不同?
联合公报分量最重
一位资深中国外交官介绍,联合公报、联合新闻公报与联合声明三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但按重要程度来排序,是联合公报大于联合声明,而联合声明又大于联合新闻公报。不过近年来,后两者的界限也已有些模糊。
这名外交官说,联合公报是正式文件,用以表明双方或多方对同一问题的共同看法。联合声明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政党在举行会议或会谈后,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表明立场,或说明各方就双边或多边问题所达成的协议以及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而发表的声明。
联合公报中包括双方认可、签署的条文,在概念、定义上都强于联合声明。
相比联合声明,联合公报发表的次数就略少一些,也显得更加正式。
而联合新闻公报,多属国际关系中礼节性友好往来的正式报道,是政党、国家、政府之间就某些重大事项或问题经过会谈、协商取得一致意见或达成谅解后,以新闻的形式联合发表的文件,一般并不需要双方代表签署。
顾名思义,联合新闻公报的写法与新闻的主要文体消息有些类似。开头部分概括叙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如在中德联合新闻公报中,首段就介绍了此行的重要意义,即“这是中国新总理首次出访”。
而学者通常将联合公报分为“一般联合公报”和“条约性公报”两大类。“联合新闻公报”就属于“一般联合公报”。
“条约性公报”则是前述外交官口中作为正式文件的“联合公报”,如建交、复交的联合公报等。因为这种公报里涵盖了谈判各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且经过各自全权代表签署,名字叫公报,实质上就是条约。
例如,著名的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就具有条约性,是中美关系的奠基性文件。
对于条约性的联合公报,如果一方毁约,那么意味着两国关系急转直下。
联合声明总结外交成果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鲁世巍介绍,联合声明的签署往往能显示两国在双边关系或某些领域中达成的共识和意愿,用于指导多领域合作或一些问题的解决,展望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方向。
例如中印联合声明開头写道:“李克强总理与辛格总理举行会谈,并会见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两国领导人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这体现出中印关系不仅具有双边意义,也具有地区和全球意义。中印联合声明还涵盖经贸、科技、人文、区域、防务等各个领域,既有具体目标,也有合作方式,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在鲁世巍看来,“领导人出访并发布联合声明并不少见,其内容主要是对外事活动所取得成果的一个总结”。至于什么时候、发不发表联合声明或联合公报,要看双方意愿。前述资深外交官表示,此次是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所以会发表这样的政治性声明。“当两方你来我往多了之后,就未必每次都会发表了,要看双方共同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公报与联合声明都是行政文件,没有立法机构的参与。近几年,联合公报的签署量下降,大多签署联合声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赵可金认为这也是为了避免挑战立法机构。
此外,在外交中类似的形式还有联合宣言。5月7日,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首次访美,也正值韩美同盟60周年,美韩发表了 《纪念美韩同盟60周年联合宣言》。而此后5月15日越南总理阮晋勇对俄罗斯进行访问,双方发表的则是联合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