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殊途同归
福建:打造全国第一所茶学本科院校
在福建省安溪县安溪茶学院办公楼的院长办公室见到林金科时,他正伏案写一份提交给安溪县政府的材料。安溪茶学院是安溪县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合建的中国第一所茶学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涉茶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安溪作为中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的优势结合的办学模式,是福建省高校改革的试点模式。
为建造这所学院,安溪县几乎倾全县之力——县政府拨地1200亩、投资近7亿元并负责校内所有建筑的修建。因为有安溪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安溪茶学院从规划设计到首期工程建成仅用时一年。2013年9月份,福州校区本部的学生转至安溪,安溪县政府出动所有公务用车到福州、泉州及安溪的汽车站、火车站接第一批初到安溪的学生,并负责将他们安全送至校园。
这一切的背后是安溪全县110万人对茶产业发展的期盼。在安溪,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与茶相关联的工作,有一半多的收入来源于茶叶。茶产业已成为安溪县的支柱产业,2013年安溪县茶叶综合产值达115亿元,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还多。
作为福建茶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安溪茶产业已打通茶种植业与二三产业的衔接,但在茶叶深加工等茶产业链延伸方面一直有科技及人才方面的制约。茶学院建立的用意正在于此。
四川:茶学人才培养中的民间力量
在林金科忙碌的同时,远在西南四川的成先勤及弟子成昱也在中华蒙山派茶艺体验馆中积极筹划。
成先勤是四川省茶文化专家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茶艺体验馆成立的初衷是想通过茶艺培养提升茶人对茶叶附加值的认识。这种转变是建立在成先勤从事茶行业52年,深感四川茶产业需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的。
成先勤与茶结缘是60年代在蒙顶山当知青的时候,计划经济的时代,成先勤同大多数人一样把蒙顶山的茶叶当农副产品卖,一斤多少钱明码标价。而后来,当成先勤将自创的蒙山派茶艺——龙行十八式融入到茶叶中,赋予茶叶新的内涵后,经他手的茶叶价格翻高了几倍。
成先勤清楚的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茶叶附加值的作用。然而,这种亟需落到实处的认识与产茶大省四川现有的状态——依然将茶叶作为农副产品出售——极不相称。而改变观念,在成先勤看来,需要上下联动。四川拥有数以十万计的茶馆,作为茶产业链上的第三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力,茶艺、茶道培训机构作为一种涉茶人才培养的民间力量不容小觑。
2014年,四川省政府首次以一号文件颁布《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并将“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列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策支持是涉茶人才培养的利好消息。
从福建到四川,从高校至民间培训机构,一以贯之的是人们对涉茶人才培养的重视。
体系多元
随着茶产业链拓展的越来越深入,茶产业已从传统农业产业向工业、医药、文化及服务业等二三产业拓展,相应的茶学人才不仅要掌握茶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更要能独立解决生产、流通、营销和文化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茶学人才培养体系丞需多样化发展。
福建:茶学高校课程设置多样化
“福建茶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急需延伸茶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以高校为主的高端茶学人才的培养占比将会逐渐增大,与市场的衔接也将更加紧密。”林金科说。
安溪茶学院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现今,茶学院开设了茶学、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工商管理(茶企业管理方向)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等与市场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并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茶专家充当校外导师,确保培养的学生能最大限度的贴合市场。
据林金科介绍,茶学院日后将加大产学研的结合,解决茶产业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提高安溪、福建茶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四川:多元化的涉茶人才培养方式
依托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四川茶学人才培养有着先天优势和自身特色。肇始于1976年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的川农大茶学学科,拥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研究中心2个。并拥有1个校内教学基地,包括科研茶厂、教学茶园近30亩,保存茶树育种资源270余份,在茶树栽培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有着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力量。
而随着茶产业链的拓展和茶产业转型,四川对茶学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为了弥合高等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的断裂,四川农业大学茶学学科体系也逐步拓展到加工、贸易、茶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与企业共建科研教学基地15个。在这方面,成先勤也在做着努力。他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对接,不仅弥补了开设的茶艺培训机构生源上的不足,也弥补了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在茶艺等课程上的短板。
四川茶学人才培养已走出单纯的茶学专业知识的普及与学习,愈发注重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从高校至民间,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供不应求
据成昱介绍,现在四川的整个茶行业,单茶艺师就有20万的缺口。而林金科也说道,安溪茶学院第一届的学生尚未毕业,就有安溪的名牌茶企前来签约,有的甚至要把一个班的学生全部要走。
茶学专家陈宗懋预测说,未来十年,社会对茶学人才的需求将保持在本、专科(高职)毕业生1000人、研究生100人左右。就整个茶行业来说,茶学的专业人才不论是研究型还是实用性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现在,在安溪茶学院主干道两旁还不时能见到一些黄土堆,2013年9月份,林金科就是穿着雨靴从这泥泞的黄土堆中同学校的教职工及工人将一张张学生用的桌椅搬进教室,如今这已成了宽阔的大道。而在中华蒙山派茶艺体验馆中,成先勤也在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茶艺的一招一式。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也都在昭示着未来。
福建:打造全国第一所茶学本科院校
在福建省安溪县安溪茶学院办公楼的院长办公室见到林金科时,他正伏案写一份提交给安溪县政府的材料。安溪茶学院是安溪县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合建的中国第一所茶学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涉茶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安溪作为中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的优势结合的办学模式,是福建省高校改革的试点模式。
为建造这所学院,安溪县几乎倾全县之力——县政府拨地1200亩、投资近7亿元并负责校内所有建筑的修建。因为有安溪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安溪茶学院从规划设计到首期工程建成仅用时一年。2013年9月份,福州校区本部的学生转至安溪,安溪县政府出动所有公务用车到福州、泉州及安溪的汽车站、火车站接第一批初到安溪的学生,并负责将他们安全送至校园。
这一切的背后是安溪全县110万人对茶产业发展的期盼。在安溪,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与茶相关联的工作,有一半多的收入来源于茶叶。茶产业已成为安溪县的支柱产业,2013年安溪县茶叶综合产值达115亿元,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还多。
作为福建茶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安溪茶产业已打通茶种植业与二三产业的衔接,但在茶叶深加工等茶产业链延伸方面一直有科技及人才方面的制约。茶学院建立的用意正在于此。
四川:茶学人才培养中的民间力量
在林金科忙碌的同时,远在西南四川的成先勤及弟子成昱也在中华蒙山派茶艺体验馆中积极筹划。
成先勤是四川省茶文化专家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茶艺体验馆成立的初衷是想通过茶艺培养提升茶人对茶叶附加值的认识。这种转变是建立在成先勤从事茶行业52年,深感四川茶产业需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的。
成先勤与茶结缘是60年代在蒙顶山当知青的时候,计划经济的时代,成先勤同大多数人一样把蒙顶山的茶叶当农副产品卖,一斤多少钱明码标价。而后来,当成先勤将自创的蒙山派茶艺——龙行十八式融入到茶叶中,赋予茶叶新的内涵后,经他手的茶叶价格翻高了几倍。
成先勤清楚的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茶叶附加值的作用。然而,这种亟需落到实处的认识与产茶大省四川现有的状态——依然将茶叶作为农副产品出售——极不相称。而改变观念,在成先勤看来,需要上下联动。四川拥有数以十万计的茶馆,作为茶产业链上的第三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力,茶艺、茶道培训机构作为一种涉茶人才培养的民间力量不容小觑。
2014年,四川省政府首次以一号文件颁布《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并将“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列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策支持是涉茶人才培养的利好消息。
从福建到四川,从高校至民间培训机构,一以贯之的是人们对涉茶人才培养的重视。
体系多元
随着茶产业链拓展的越来越深入,茶产业已从传统农业产业向工业、医药、文化及服务业等二三产业拓展,相应的茶学人才不仅要掌握茶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更要能独立解决生产、流通、营销和文化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茶学人才培养体系丞需多样化发展。
福建:茶学高校课程设置多样化
“福建茶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急需延伸茶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以高校为主的高端茶学人才的培养占比将会逐渐增大,与市场的衔接也将更加紧密。”林金科说。
安溪茶学院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现今,茶学院开设了茶学、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工商管理(茶企业管理方向)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等与市场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并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茶专家充当校外导师,确保培养的学生能最大限度的贴合市场。
据林金科介绍,茶学院日后将加大产学研的结合,解决茶产业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提高安溪、福建茶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四川:多元化的涉茶人才培养方式
依托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四川茶学人才培养有着先天优势和自身特色。肇始于1976年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的川农大茶学学科,拥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研究中心2个。并拥有1个校内教学基地,包括科研茶厂、教学茶园近30亩,保存茶树育种资源270余份,在茶树栽培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有着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力量。
而随着茶产业链的拓展和茶产业转型,四川对茶学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为了弥合高等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的断裂,四川农业大学茶学学科体系也逐步拓展到加工、贸易、茶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与企业共建科研教学基地15个。在这方面,成先勤也在做着努力。他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对接,不仅弥补了开设的茶艺培训机构生源上的不足,也弥补了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在茶艺等课程上的短板。
四川茶学人才培养已走出单纯的茶学专业知识的普及与学习,愈发注重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从高校至民间,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供不应求
据成昱介绍,现在四川的整个茶行业,单茶艺师就有20万的缺口。而林金科也说道,安溪茶学院第一届的学生尚未毕业,就有安溪的名牌茶企前来签约,有的甚至要把一个班的学生全部要走。
茶学专家陈宗懋预测说,未来十年,社会对茶学人才的需求将保持在本、专科(高职)毕业生1000人、研究生100人左右。就整个茶行业来说,茶学的专业人才不论是研究型还是实用性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现在,在安溪茶学院主干道两旁还不时能见到一些黄土堆,2013年9月份,林金科就是穿着雨靴从这泥泞的黄土堆中同学校的教职工及工人将一张张学生用的桌椅搬进教室,如今这已成了宽阔的大道。而在中华蒙山派茶艺体验馆中,成先勤也在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茶艺的一招一式。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也都在昭示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