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形式秘妙,守住语文体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语文课,必定是语文课,而非政治、历史、文化或伦理课。亦即必须守住语文的体性[1],再来谈好。
  如何守住?指向形式秘妙的揭示!体悟言语表现的智慧!
  语文的内容实在庞杂,真的像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可真能体现语文体性的唯有形式知识。夏丏尊先生早就说过:“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2]着眼形式,并非传授陈旧、僵化的形式知识,而是玩绎、体悟作者个性化的形式创造智慧。着眼形式,亦非埋头形式,罔顾内容,而是在形意兼顾中突出形式。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不会在文本一望而知的层面上拖沓,严重败坏学生的学习胃口,而是在“隐性的意脉”层,还有更为隐秘的形式层(“文体形式、风格、手法等”)的揭示上发力[3],让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如何揭示潜在的形式秘妙?陈治勇老师在《星星变奏曲》一诗的教学中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首先,注意诗眼与课眼的统一。陈老师选择的诗眼是“遥远的安慰”。为什么要寻找遥远的安慰?咫尺的安慰不是更好吗?诗歌是如何体现遥远的?光明虽如此“遥远”,但诗人依然执着地寻找“安慰”,诗中哪些文字给人以“安慰”呢?从这种找寻中,你领悟到了什么?理路一脉贯通,结构极其紧凑,节奏张弛有致,诗眼和课眼高度统一,教学的整体感、生命感非常鲜明。
  这种理性思辨又是在学生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不断生成、建构的——让学生勾画诗中陌生而新鲜的词句,再择学生感兴趣的“遥远”展开对话,进而过渡到对“安慰”所含意蕴的探讨,确有一种顺势而化、生命共融的自然和亲切。
  没有从显性的诗眼“变奏”切入教学(变奏是指乐曲的变奏,星星怎么会变奏?如何变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奏?),而是另辟蹊径,重新择定,这启示我们:优秀诗作,诗眼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寻觅和开掘,总能在解读/教学中找到自我的特色!这对不抓诗眼/课眼,跟着感觉走的散漫、肤浅解读/教学,是否更具启示价值?
  其次,追求形式与意蕴的相融。撇开意蕴的阐扬,只讲结构精妙、语言唯美、表现手法独特等形式知识,或舍弃形式审美,直奔意蕴而去,充其量只能得到概念化的认知,而非个性化的体验,想陶冶学生的言语表现人格,孕育他们的言语表现智慧,几乎是痴人说梦。陈老师的成功之处是能始终立足形式,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悟情感,并让学生以读强化,不断形成与诗人情感的共振,大有“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的诗趣。学生从句式、措辞、意象等形式视角,感受到夜晚的柔软,春天的漂亮,现实的残酷,体会到诗人愤懑、寂寞、缥缈、执着、守望的内心,尤其是对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以及鸟儿落满枝头意境的想象,堪称审美天眼大开,童趣与诗意一起飞扬的审美创造,没有长期的审美滋养,恐难发出这样的珠玉之声!
  不过,尾声处的澎湃抒情还是稍嫌过急。为什么不让学生先说说对那个残酷年代的认知呢?为什么不让学生以一两句话萃取读诗体验呢?教学相长,分享是前提。即使是对视死如归、以身殉道的概括也需谨慎——“寂寞燃烧”不一定只指牺牲,像诗人那样“写苦难的诗”,努力发光、发热,拯救自我,拯救时代,在黑暗中开垦光明,也是。还有,卒“教”显志时,为什么不返回形式,至少在学法引领上点出形式,或在作业布置中强化并延伸对形式秘妙的认知呢?如让学生从形式视角,对江河的诗作与其他人的诗作进行鉴赏比较,从而规避形式审美的断路。
  再次,注目形式与类性的关联。陈老师的教学中触及了朦胧诗的类性特点:语言上,陌生而新鲜;意蕴上,复杂而流动:憧憬微茫的希望,追寻遥远的安慰,拷问僵硬的时代——此处扣住“如果……谁还……”句式层层启悟,有醍醐灌顶之效,显得非常睿智、大气。没有洞观肆应的冷静与敏锐,无法达致。又因为执着指向形式秘妙的揭示,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点化、拓展,所以抽象的类性特点能很好地化为学生的审美认知。有了这种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贯通思想,还用担心就课文教课文,学生学了语文后,对言语表现仍一无所知吗?
  兴许是受时间限制吧,陈老师没有将感受诗歌(含朦胧诗)的类性特点,如意象的概括、情感的极化、想象的跳跃等,与其他文类(如散文)加以巧妙对比,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的审美认知。
  另外,陈老师还关注了形式与篇性的生成。“颤抖”和“颤动”可以互换吗?“游动”能否改成“晃动”?“像白丁香一样朦朦胧胧的希望”,诗人看见了吗?心里看到了吗?诸如此类的形式追问,直逼诗歌的篇性特点——言语表现的个性和所抒之情的特质,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思考,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审美的高潮,就像诗歌的作者江河一样,陈老师的教学也汩汩滔滔,极富生气。将诗人对柔软之夜的渴盼,与关雎男对幸福之梦的憧憬加以联系,将“鸟落满枝头”与“人闲桂花落”在“人闲”的意义上打通,均显示了他对形式与篇性有机生成的努力。这方面,空间巨大,比如与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比,或与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比,江河的言语表现到底存在怎样的自我量度?仍值得深入探索。语文教学有了如此的深度追求,还担心学生对言语表现的个性与智慧木然无知吗?
  参考文献:
  [1]汲安庆.一个尘封的美学存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52.
  [2]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2.
  [3]孙绍振.名作细读·自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将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能使高中语文课程的多种资源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也才能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最大的收获。《〈论语〉选读》教学中的多维整合有教材整合、学科整合和教师整合等。  关键词:教材整合;学科整合;教师整合;《〈论语〉选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可以使高中语文课程的
期刊
摘 要:要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落实,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去读,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路径;共读;《水浒传》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必然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整本书的
期刊
摘 要: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试题,经历了从思维发散空间有限到重视考生思维质量的过程。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重视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或让考生可以依据自身经验去体验、感知、认识等。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思维;文体  2011年之前,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先是话题作文,既而是命题作文。后者为新材料作文之一种,其特点为立意限定、文体不定。立意基本框定于提供的材料,选择的
期刊
【名师档案】吴积兴, 1979年生,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曾获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名作欣赏》《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参编多部教学用书,2015年出版写作教学专著《中考写作教程》。  教学至今,一直钻研初中写作教学,近年来发表一系列文章,在省市多地开设写作教学讲座100多场。  【教
期刊
摘 要:当前,学生课前阅读提问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提问意识与兴趣、提问零散不聚焦核心、提问多集中于低层面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课前阅读提问能力可采用关键词头脑风暴、提问有效呈现、搭建提问支架、关注文本细节等策略。  关键词:提问能力;思维;阅读策略  学生课前阅读提问能力指学生在课前阅读文本后能提出自己阅读疑惑的能力。之所以强调此能力,是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利用阅读期
期刊
摘 要:要快速、准确地读懂高考文言文,可采用“因‘体’而读,整体观照”的方法,即先把握文言材料的文体及其特点,再综合多种手段方法进行整体观照。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文体意识;整体观照  高考语文要求中学生要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材料,但即使如此,学生中依旧存在着“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这个“三怕文言文”就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畏惧心理。再加上阅读时候不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层面是需要有所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有“整体意识”,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作者创作该书的独特写作手段,跳出传统阅读的“套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整本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整体意识;《红楼梦》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2题设置如下: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
期刊
【编者按】在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发展的理想课堂,并将之总结为“大气精致,厚重高效”八个大字:“大气”着眼于课堂立意,“精致”着眼于课堂驾驭,“厚重”着眼于教学内容,“高效”着眼于目标达成。四维一体,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是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学上的共同追求。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落实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两大素养
期刊
摘 要:诗歌鉴赏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诗歌鉴赏教学可从三个层次展开:品尝诗境,提高鉴赏水平;体悟诗心,提升鉴赏品质;洞悉诗魂,承继诗人生命。  关键词:诗歌;鉴赏;核心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对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造民族精神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诗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
期刊
【名师档案】庄平悌,浙江省泰顺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温州市名教师,泰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同义手段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担任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基地专家组成员,温州市教育局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专家组成员,温州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研究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