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实践的教学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时时更新教学方式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开展好语文的课外相关有效性活动,便能让中学语文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创造性;思维
课程性质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性质是顺利有效教授语文科目的关键,是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根本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提高语文素养便无从谈起。国家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有这样的叙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不能因为倡导活动、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使语文课堂变了味,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思想教育课、时事辩论课等等。那如何才能让中学语文课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记得在教授《小狗包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并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理由。但是突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意见:作家可以不用放弃小狗的。他的理由是:他可以站出来说真话,当时具有良知的人还有不少,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响应的。我在肯定他能这样反思的同时,指出了他思维的局限所在——那是个疯狂的,人性被严重扭曲的年代。过后他恍然大悟,声称受教了。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呢?它是以语文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语文经验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语文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新问题,产出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并把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转化为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操作、交际、竞争、协作等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愉悦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过程。即以知识以验为基础,以民主、宽松的环境为依托,以新颖、独特为要求,以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求变精神的高层次认知活动。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有如下特点:重视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唤起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思维能力训练,以利于创造性学习、思维和实践,注重发现性学习,以引导大胆质疑、大胆联想、大胆假设和构想。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作者筆下之雪景展开丰富的暇思:“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长城内外,广褒无垠的原野上无边的银浪在翻涌;那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啊,也消失了奔腾咆哮的滔滔激流,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高原如白象奔腾激烈”。一句“弯弓射大雕”又牵动人浮想联翩,“辽阔苍茫的大草原。天高云淡,秋风飒飒,战旗猎猎,英姿勃勃的首领弯弓搭箭,射中云中高飞的大雕,大雕如车轮般旋转跌落”。
三、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育
中学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除了开始地理、历史、心理健康等学科,更要上好音乐、美术等等艺术类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四、积极开展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与一些理科学科相比更加丰富、灵活,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既使得语文学科更便于开展课外活动,同时也使得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不管课外活动多么丰富多彩,其目的都是要服务于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把握学生学习的进程,把握好活动的时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把握好时机,其一,是要贴近教材。比如,当我们讲到小说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说作品的阅读,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微型小说。当我们学习戏剧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话剧《雷雨》、《哈姆雷特》等,这样课外活动就起到了对课内学习内容扩充的效果。其二,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开学初,我就组织学生们观看了美国著名的励志影片《春风化雨》,告诉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使他们从一开始看就对高中语文抱有学习热情。而一些竞赛活动往往放在学期中间,既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又起到了复习和总结知识的作用。课外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如果不科学地安排,不但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还白白浪费了学生们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曹文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课程,2012年第10期.
作者简介:付勇,贵州省正安县第六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创造性;思维
课程性质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性质是顺利有效教授语文科目的关键,是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根本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提高语文素养便无从谈起。国家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有这样的叙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不能因为倡导活动、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使语文课堂变了味,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思想教育课、时事辩论课等等。那如何才能让中学语文课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记得在教授《小狗包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并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理由。但是突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意见:作家可以不用放弃小狗的。他的理由是:他可以站出来说真话,当时具有良知的人还有不少,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响应的。我在肯定他能这样反思的同时,指出了他思维的局限所在——那是个疯狂的,人性被严重扭曲的年代。过后他恍然大悟,声称受教了。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呢?它是以语文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语文经验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语文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新问题,产出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并把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转化为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操作、交际、竞争、协作等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愉悦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过程。即以知识以验为基础,以民主、宽松的环境为依托,以新颖、独特为要求,以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求变精神的高层次认知活动。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有如下特点:重视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唤起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思维能力训练,以利于创造性学习、思维和实践,注重发现性学习,以引导大胆质疑、大胆联想、大胆假设和构想。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作者筆下之雪景展开丰富的暇思:“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长城内外,广褒无垠的原野上无边的银浪在翻涌;那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啊,也消失了奔腾咆哮的滔滔激流,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高原如白象奔腾激烈”。一句“弯弓射大雕”又牵动人浮想联翩,“辽阔苍茫的大草原。天高云淡,秋风飒飒,战旗猎猎,英姿勃勃的首领弯弓搭箭,射中云中高飞的大雕,大雕如车轮般旋转跌落”。
三、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育
中学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除了开始地理、历史、心理健康等学科,更要上好音乐、美术等等艺术类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四、积极开展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与一些理科学科相比更加丰富、灵活,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既使得语文学科更便于开展课外活动,同时也使得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不管课外活动多么丰富多彩,其目的都是要服务于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把握学生学习的进程,把握好活动的时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把握好时机,其一,是要贴近教材。比如,当我们讲到小说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说作品的阅读,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微型小说。当我们学习戏剧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话剧《雷雨》、《哈姆雷特》等,这样课外活动就起到了对课内学习内容扩充的效果。其二,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开学初,我就组织学生们观看了美国著名的励志影片《春风化雨》,告诉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学会欣赏文学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使他们从一开始看就对高中语文抱有学习热情。而一些竞赛活动往往放在学期中间,既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又起到了复习和总结知识的作用。课外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如果不科学地安排,不但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还白白浪费了学生们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曹文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课程,2012年第10期.
作者简介:付勇,贵州省正安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