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病危父亲床前。她读懂了一个19岁女孩
徐悲鸿与蒋碧微育有一子一女,即徐伯阳和徐静斐(小名丽丽)。丽丽13岁时,在重庆当时的中大附中读初中,初一放暑假那年是1943年,父亲在重庆磐溪租了一个地主花园筹办了中国艺术学院,学院类似研究院性质,招收培养当时国内一大批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美术绘画精英。他们中有郁风、费成武、张倩英、卢开祥、陈晓南、李瑞年、冯法祀等,暑假父亲组织学院学生到风景旖旎的都江堰灌县青城山上写生。假期闲着无事的丽丽和哥哥徐伯阳得到父亲允许随同去山上学画玩耍。青城山上恰有一棵两人才能抱过来的大白果树,父亲当即欣然命笔以树为素材画成一幅大型的画。丽丽跟着大家同画同吃同住,她很快发现父亲身边总跟着一位秀丽端庄的姑娘,经打听得知女孩便是学院19岁的图书管理员廖静文。
在丽丽的第一印象里,廖静文含蓄非常文静,每日许多时间花在练书法看文学书籍上。这是父亲的习惯,他每刻意培养一个人时,都是叮嘱其从练书法开始。在青城山写生一个多月时间里,性格活泼的丽丽与哥哥、廖静文、郁风等一起唱歌跳集体舞,度过了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暑假。凭直觉,丽丽感到她和这个19岁女孩有不少共同语言。
由于1937年徐悲鸿就与蒋碧微分居,名存实亡的婚姻导致一代巨匠在他事业的巅峰时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加上生活无规律饥一顿饱一餐,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重压下,徐悲鸿仍忘我地工作,却使他在1944年夏秋交替之际患上严重的肾病和高血压,住进重庆高滩崖一所医院,医院向整日一人守在病榻前的廖静文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廖静文感到天快要塌下来,哭成了泪人,有一线希望她就要全力争取!徐悲鸿当时作为国民党部聘教授,薪水极高,每月300大洋,可他每月的薪水都被蒋碧微托人一分不剩地取走装进自己的口袋,徐悲鸿治病面临经济窘境。为付巨额医药费,廖静文只得拿两张徐悲鸿的画欲卖给国民党住在重庆的两个将军,不想那两个人面兽心的家伙等廖静文将画送到后,不仅分文未付,还对她动手动脚萌生歹意,廖静文一看不对劲拼力夺门逃下楼,一口气跑出数里路才定下神,忍不住蹲在马路上掩面大哭。后在徐先生两个老朋友资助下,住院费才得以支付。
在医院的100多天时间里,廖静文吃的是徐悲鸿的剩饭菜,在走廊上边哭边咽,为省下加床钱,廖静文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这一切都被上初中二年级、在一个周六偷偷跑来探视父亲的丽丽看在眼里。丽丽看到病床上的父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头发蓬乱胡子好长,忍不住泪水在眼眶打转。徐悲鸿问她怎么来的,妈妈知道吗?还埋怨她不该偷跑出来惹妈妈着急。丽丽只得撒个谎说妈妈知道她来医院。徐悲鸿看丽丽面黄体弱心疼地问廖静文还有吃的没有,廖静文拿起床头柜上一个大饼干盒,里面只剩一块半拇指长的糟米糖,丽丽只舍得吃了半块糖,她想留点东西给廖静文充饥。天快黑了,徐悲鸿催她快回去,廖静文把她送出医院走了好长一段路,分手时她告诉丽丽:“爸爸病情稳定,你要好好学习,身体不好让妈妈多增加点营养。”丽丽听了心里一阵热乎,一天的所见所闻,她觉得廖静文很有亲和力,她也更加明白了这个女孩敢于放弃金陵女子大学化学专业,摒弃来自家庭和外界的世俗压力,全身心照料年长她28岁的父亲,为的不是名和利。
在烽火岁月,继母引导她走上革命征程
丽丽上初三时,有一天因学费来源与生母蒋碧微发生争执,她卷起衣服,跑到刚出院父亲那儿住了一个多月,父亲答应她开学双倍付她学费。那些日子里,父亲睡木床上,她和廖静文睡在冰冷的地板上合盖一床被,父亲因有肾病,每天吃的竟是无盐无油仅蘸点酱油的青菜,生活如此艰辛,父亲还要长年拖着病体去沙坪坝给学生们上课。此时,父亲和廖静文的进步思想及对共产党的较高评价,开始影响丽丽的人生价值观。
1945年12月,在几名重庆名流的见证下,徐悲鸿以100万元和100幅画赠与蒋碧微作为“子女抚养费”,正式与其离婚;次年13月,在郭沫若和沈钧儒两位先生的证婚下,徐悲鸿终与廖静文喜结伉俪。还在住校上学的丽丽此后便一个周末去父亲处,一个周末去生母处“改善生活”。对丽丽选择人生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6年2月,包括父亲和继母在内的300多名进步人士联合签名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进言》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独裁,进步人士的震撼举措令国民党特务机关恼羞成怒,反动派写了封恐吓信夹着两颗子弹寄给徐悲鸿,但夫妇俩未退缩。其时适逢郭沫若受周恩来嘱托从延安带来小米、红枣作为营养品看望徐先生,徐先生激动地表态:我签的名负责到底,决不退缩!父亲和继母的大智大勇,也极大地震撼了丽丽,给她不久后选择革命道路拒绝与生母去台湾点燃了指路明灯。廖静文多次与丽丽促膝长谈交流,表扬她思想进步学习成绩好,父亲很高兴。
1946年7月,徐先生因要担任北平艺专院长一职举家迁往北平,临行前,廖静文多次叮嘱丽丽:高中毕业后报考北平的大学即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到北平后我会经常给你写信!那时两人已相处得相当融洽,对时局对家庭的看法,均比较接近。高中三年丽丽成绩均列班上前三名,每次考试后她都把成绩单寄给北平父亲、继母看,让他们分享她的快乐。毕业时,丽丽拟报考北平一所医学院,可生母只准她报考南京上海两地大学。丽丽失望至极,和生母吵了无数次也没效果,绝望的她撕碎了所有准考证,整天躺在床上看小说以示抗争。也许是命中注定,在生母的干预下,她又无奈走进金陵女子大学,考试被录取了。丽丽朴实的装扮很快成为学校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对象,参加了党组织举办的秘密学习解放区文件和进步书籍等活动。不久思想更加成熟的丽丽决定跟党走,于1949年元旦和11个姐妹跑到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先在江淮五地委联络部学习,后参加了三野先遣纵队独立支队任宣传干事,教战士们学习、唱歌。已在解放区投身火热革命事业的丽丽全然不知自己出走后,生母致父亲一封“丽丽失踪”的信吓得父亲寝食难安,倒是了解丽丽的廖静文判断她一定是到了解放区,果然随后而至的丽丽报安信让徐先生长吁了口气。看着远在解放区的丽丽在一封封信中斗志昂扬热切地称呼自己为“母亲”,廖静文常常深夜反复展读这些信,不禁露出了舒心微笑,两行幸福的热泪悄挂脸庞……
在继母绵绵真爱滋润下,她成了世界名人
1951年的一天,父亲突 发脑溢血病危住院,丽丽连夜奔赴北京;她哪里知道,这竟是今生与父亲的最后一次会面了;北京一知名医院病房外,一大群父亲好友及学生们等候在外面,丽丽被医生特许与父亲讲话十分钟。在北京的那几天,继母整日以泪洗面情绪差到极点,丽丽则设法教继母与父亲生育的才几岁的弟弟徐庆平和妹妹徐芳芳认字。即便如此,细心的继母仍不忘让保姆天天高价买回对虾给丽丽吃。然而1953年,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一代美术巨匠的生命,廖静文悲痛欲绝,迅即数次把噩耗电告丽丽远在合肥的家,但遗憾的是她此时正在医院产房中生第二个孩子,虑及她精神受到刺激不利母子健康,家人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直到出院满月后丽丽才知道她最敬爱的父亲再也见不到了,这终生遗憾敦促她提笔致信继母,解释了未能去北京奔丧的原因,泪水打湿了信纸。很快她接到继母回信:我日日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父亲生前对你惟一希望是学一个专业,不学太可惜,你和伯阳从小未得到家庭温暖,悲鸿走了以后我要善待你们,使你们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至于重新上学的学费我会全力支持,希望你能完成父亲的遗愿!
肩负亲人殷殷嘱托,丽丽又回到书本中发奋攻读。1954年她怀着第三个孩子8个月之时,报考安徽农业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蚕桑专业,苦心人天不负,总分600分她以580分好成绩被录取。北京的继母在父亲去世后毅然把父亲的全部作品、藏品价值过亿的财产捐给国家,未要任何报酬,古今中外罕见。而徐家兄弟姐妹四人对继母做法毫无怨言表示理解。她在接到丽丽被录取的喜报后以最快的速度从国家给的几万元抚恤金中取出1500元寄往合肥,并在丽丽完成学业期间汇寄了数目不菲的生活费和学费。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困难的丽丽以继母为榜样,也善待爱人黎洪模前妻生的四个孩子。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天,继母按捺不住思念,只身来到合肥探望丽丽夫妇及8个孩子们,看着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伙食极差,继母的心碎了。她对丽丽说,北京的家就是你的家,有困难来北京。回去后继母把丽丽弟弟妹妹穿过的旧衣服成包成包寄来,给丽丽的孩子穿。1961年,在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饥饿挣扎中,丽丽全家人生活陷入危机,她只得带4个孩子投奔北京继母。其实继母那时粮票不够也缺吃少穿,廖静文急得团团转,咬紧牙关宁肯自己和孩子们挨饿,还是从市场上买几十元钱一斤的点心款待丽丽母子。丽丽“急中生智”发挥特长,在继母院中种下十几棵玉米,自己进行人工授粉收获不小,这个“创意”终使全家人渡过难关,危难之中见真情,继母的肝胆相照使两人的心贴得更近了。
丽丽农学院毕业后几年时间里,迅速从一名讲师发展为国际蚕桑界知名教授学者,并作为农业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经常出差北京,得以和继母团聚。每次去继母都让她多住几天,多陪陪她。一次,丽丽作为全国蚕学会副理事身份参加丝绸之路考察团远赴新疆考察,廖静文闻讯后放心不下,跑到考察团驻地,拉着团长的手一个劲念叨:我女儿从未出过这么远的门,团长您一定要照顾好她!直到团长作出保证她才松手。继母又担心她去新疆水土不服不习惯当地饮食,遂买了一大袋方便面,上飞机时交给丽丽袋子时突然胀破了,方便面撒了一地,团员们连忙帮着捡。在飞机上,丽丽自豪地向大家宣布:每人赠送1袋方便面,与吾共享母爱!几十名团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物质匮乏年代,继母常帮她改善生活,寄700元给她买冰箱,儿子徐庆平从法国回来带的冰箱她也送给了丽丽,700元后又退回继母,不久北京又送了一台彩电……继母连绵不断的爱,将北京的家与合肥的家紧紧连在一起。
1983年,丽丽要到印度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不巧的是原国家科委对出国签证一个月只批一次,丽丽错过了时间焦急万分。无奈中她求助继母。廖静文立即跑到邓颖超办公室,说这趟出国参加的学术会议对女儿的事业极其重要,在邓颖超办公室协调帮助下,科委特批了,丽丽去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办成了签证。女儿第一次出国,又让廖静文揪紧了心,帮丽丽整理完出国行装后她又要让丽丽带方便面在印度吃。丽丽不要,她“开导”说,多带点方便面省下伙食钱,可根据指标多买点家电带回家呀!继母的心太细了,丽丽紧紧拥住她,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廖静文遂连夜指派驾驶员买箱方便面将丽丽送上了飞机。
在继母人格魅力熏陶下,她追求人生更高境界
徐静斐在与继母相处的50多年中,两人从未红过脸吵过一次架。继母太多的付出与浓浓关爱,让她无法回报。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瞅准了一个机会,她给继母送了一个“官”。当时安徽有关方面把徐静斐作为徐悲鸿后代报到中央统战部提名当全国政协委员,与此同时北京方面也把廖静文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名报到中央统战部,这可难倒了统战部有关领导。两份材料两个人均符合人选条件,但根据规定只能有一人当选。徐静斐得知后,立即帮继母整理了一份16页材料寄到中央统战部,材料详述了继母在全国解放前作为思想进步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并做了大量有益工作,还协助父亲振兴中华美术事业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材料中言明了她的心迹。她说一名共产党员不能争名夺利,认为让继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更能发挥她的公众影响力。中央统战部对徐静斐此举高度评价为“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请继母女俩到部里吃了顿饭呢。
2003年秋,徐静斐的小儿子与媳妇双双下岗,恰在此时,徐家在南京的一处房产曾捐给了南京师范大学后对方答应解决提供一个岗位。于是,小儿子顺利调到师大基建科任职,儿媳在学校打杂工。前不久学校分了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福利房价加上装修接近30万元,徐静斐拿出所有积蓄再加上亲家凑的钱,还差8万多元。关键时刻,徐静斐向继母求助。廖静文爽快地答应借5万元。2003年冬季的一天,在南师大举办的南京徐悲鸿纪念馆开馆仪式当天,廖静文的儿子拎着皮箱带来了钱,徐静斐和儿子打开一看,惊呆了,5万元码了满皮箱,大多是10元20元的小票!原来是继母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尽管打了借条,徐静斐次年归还时,继母却说不要了,当年遵从悲鸿遗愿把徐悲鸿所有作品藏品赠送国家,没跟孩子们商量,觉得心中有愧疚,就算一点补偿权当拉一把孩子吧,只是少了点。
2005年8月25日,徐静斐得知继母将来合肥办父亲画展,她高兴得失眠了。她给继母打电话要求接站,考虑到女儿腿部毛病行动不便,继母“严厉”拒绝了。徐静斐连忙吩咐孩子们,把家中陈 旧破损的家具“伪装”一下,免得继母看了又要心疼流泪。孩子们从城隍庙小百货市场紧急买来塑料台布把书桌、餐桌包了一下,又用张黑塑料垫子遮住沙发木椅的破损面,还用一块木板垫平了倾斜的沙发,好让继母坐得踏实;又买了好几百元继母爱吃的蔬菜、海鲜储放在冰箱里,恭候老人来临……然而从9月26日到10月10日半个月时间里,母女俩每天都忙着在安徽省博物馆宽大展台给前来购买继母的著述《徐悲鸿的一生》及纪念品的市民们签名,实在抽不出身。徐静斐让孩子们每日傍晚到继母下榻的庐阳饭店,陪她逛合肥夜景,在亮丽的琥珀潭广场散步。徐静斐原先一直担心画展会冷场,结果画展和在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办得很成功,继母说这是父亲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打动了安徽观众。
2005年10月12日下午,继母终于得空一生中第三次来到安徽农业大学内7号楼旁水泥小径上,徐静斐早在大风中等候。见到继母。她颤巍巍向前挪动几步,紧紧拥抱住廖静文,一旁的孩子们目睹此景一个个唏嘘不已……母女俩相互挽扶着坐下,廖静文看到徐静斐家中破破烂烂没有一样像样家具,难过得落了泪。徐静斐连忙解释说,自己不是没钱享受装扮家,离休后还忙着教学和工作,不太在意这个,一切是父亲几年都舍不得换双新皮鞋的朴素精神一直感染着自己。徐静斐反问继母:你不也是一天都歇不住为父亲的绘画事业终生奔波落得一身毛病吗?徐静斐发现继母右手中指肿突出一大块,难过地把继母的手握紧放在胸前问她疼不疼?得知继母的手指变形是常年签名售书造成时,徐静斐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埋怨她不该太累,长期拖着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病体奔波于全国各城市办画展,为父亲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廖静文久久凝视着爱女,突然哭了,“我现在年纪越老越想悲鸿,做梦也梦见他走到身边来,心里真高兴;可梦一醒一切又成空白。”“您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父亲的事业,父亲在天之灵会感激你的!”“丽丽你有幸福的晚年,孩子们也都事业有成,在合肥半个月里,你的孩子轮流到宾馆陪伴我,孩子们的热情使我感到非常温暖,更感到悲鸿遗爱犹存。”母女俩越谈越投机,不觉中天亮了。
2006年9月,廖静文在北京举办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徐静斐和女儿小凤来京。在北京与继母相处的几天里,发现老人身体状况欠佳患上糖尿病,耳聋几乎听不见,理解别人说话要靠秘书打手势翻译,每天照料老人饮食起居的是她退休的弟弟,饮食结构单一。小凤烧菜有一手绝活,每天变着花样做菜,把廖静文吃得满心舒坦,特别是油炸河虾,老人最爱吃,小风干脆把菜谱的制作流程写给廖静文。廖静文爱吃淡,烧菜还不许放味精,小凤偷偷买袋鸡精,趁她不注意与母亲唠叨就撒进锅里,临回合肥时,她对徐静斐说:要知道她有这一手,你们60年代投奔我时我就压根不能让她走!徐静斐来北京时,廖静文叮嘱她多带几幅作品,当她看到徐静斐画册时,止不住地夸赞:想不到你离休后,作画水平提高得这么快,并高兴地吸收她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那些作品留下后,今年3月,徐静斐收到了北京寄来的一尊刻有“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国际展金奖”奖杯和证书,原来继母把她的作品带到法国、意大利、德国巡展获了奖,徐静斐这才明白怪不得继母要她带那么多画了,原来老人用心良苦!
受父亲、继母的影响,徐静斐多年以前即把生母在南京的一处房产捐给南京大学美术系作为奖学金,在安徽她把父亲一幅画卖给马鞍山钢铁公司后,所得50万元成立了徐悲鸿教育基金会;1998年全国罕见洪灾后,徐静斐与继母办赈灾画展所得一分不留地捐献国家,父亲纪念品的出售有一万多元捐给了安农大贫困生,至于平时三百五百资助特困生,老人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老人家徒四壁,空空房子里无一样值钱家具、家电,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老人淡淡地说:我不是没钱改善生活,是父亲和继母的影子鼓舞着我,去追求实现人生更高境界的升华。
徐悲鸿与蒋碧微育有一子一女,即徐伯阳和徐静斐(小名丽丽)。丽丽13岁时,在重庆当时的中大附中读初中,初一放暑假那年是1943年,父亲在重庆磐溪租了一个地主花园筹办了中国艺术学院,学院类似研究院性质,招收培养当时国内一大批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美术绘画精英。他们中有郁风、费成武、张倩英、卢开祥、陈晓南、李瑞年、冯法祀等,暑假父亲组织学院学生到风景旖旎的都江堰灌县青城山上写生。假期闲着无事的丽丽和哥哥徐伯阳得到父亲允许随同去山上学画玩耍。青城山上恰有一棵两人才能抱过来的大白果树,父亲当即欣然命笔以树为素材画成一幅大型的画。丽丽跟着大家同画同吃同住,她很快发现父亲身边总跟着一位秀丽端庄的姑娘,经打听得知女孩便是学院19岁的图书管理员廖静文。
在丽丽的第一印象里,廖静文含蓄非常文静,每日许多时间花在练书法看文学书籍上。这是父亲的习惯,他每刻意培养一个人时,都是叮嘱其从练书法开始。在青城山写生一个多月时间里,性格活泼的丽丽与哥哥、廖静文、郁风等一起唱歌跳集体舞,度过了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暑假。凭直觉,丽丽感到她和这个19岁女孩有不少共同语言。
由于1937年徐悲鸿就与蒋碧微分居,名存实亡的婚姻导致一代巨匠在他事业的巅峰时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加上生活无规律饥一顿饱一餐,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重压下,徐悲鸿仍忘我地工作,却使他在1944年夏秋交替之际患上严重的肾病和高血压,住进重庆高滩崖一所医院,医院向整日一人守在病榻前的廖静文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廖静文感到天快要塌下来,哭成了泪人,有一线希望她就要全力争取!徐悲鸿当时作为国民党部聘教授,薪水极高,每月300大洋,可他每月的薪水都被蒋碧微托人一分不剩地取走装进自己的口袋,徐悲鸿治病面临经济窘境。为付巨额医药费,廖静文只得拿两张徐悲鸿的画欲卖给国民党住在重庆的两个将军,不想那两个人面兽心的家伙等廖静文将画送到后,不仅分文未付,还对她动手动脚萌生歹意,廖静文一看不对劲拼力夺门逃下楼,一口气跑出数里路才定下神,忍不住蹲在马路上掩面大哭。后在徐先生两个老朋友资助下,住院费才得以支付。
在医院的100多天时间里,廖静文吃的是徐悲鸿的剩饭菜,在走廊上边哭边咽,为省下加床钱,廖静文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这一切都被上初中二年级、在一个周六偷偷跑来探视父亲的丽丽看在眼里。丽丽看到病床上的父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头发蓬乱胡子好长,忍不住泪水在眼眶打转。徐悲鸿问她怎么来的,妈妈知道吗?还埋怨她不该偷跑出来惹妈妈着急。丽丽只得撒个谎说妈妈知道她来医院。徐悲鸿看丽丽面黄体弱心疼地问廖静文还有吃的没有,廖静文拿起床头柜上一个大饼干盒,里面只剩一块半拇指长的糟米糖,丽丽只舍得吃了半块糖,她想留点东西给廖静文充饥。天快黑了,徐悲鸿催她快回去,廖静文把她送出医院走了好长一段路,分手时她告诉丽丽:“爸爸病情稳定,你要好好学习,身体不好让妈妈多增加点营养。”丽丽听了心里一阵热乎,一天的所见所闻,她觉得廖静文很有亲和力,她也更加明白了这个女孩敢于放弃金陵女子大学化学专业,摒弃来自家庭和外界的世俗压力,全身心照料年长她28岁的父亲,为的不是名和利。
在烽火岁月,继母引导她走上革命征程
丽丽上初三时,有一天因学费来源与生母蒋碧微发生争执,她卷起衣服,跑到刚出院父亲那儿住了一个多月,父亲答应她开学双倍付她学费。那些日子里,父亲睡木床上,她和廖静文睡在冰冷的地板上合盖一床被,父亲因有肾病,每天吃的竟是无盐无油仅蘸点酱油的青菜,生活如此艰辛,父亲还要长年拖着病体去沙坪坝给学生们上课。此时,父亲和廖静文的进步思想及对共产党的较高评价,开始影响丽丽的人生价值观。
1945年12月,在几名重庆名流的见证下,徐悲鸿以100万元和100幅画赠与蒋碧微作为“子女抚养费”,正式与其离婚;次年13月,在郭沫若和沈钧儒两位先生的证婚下,徐悲鸿终与廖静文喜结伉俪。还在住校上学的丽丽此后便一个周末去父亲处,一个周末去生母处“改善生活”。对丽丽选择人生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6年2月,包括父亲和继母在内的300多名进步人士联合签名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进言》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独裁,进步人士的震撼举措令国民党特务机关恼羞成怒,反动派写了封恐吓信夹着两颗子弹寄给徐悲鸿,但夫妇俩未退缩。其时适逢郭沫若受周恩来嘱托从延安带来小米、红枣作为营养品看望徐先生,徐先生激动地表态:我签的名负责到底,决不退缩!父亲和继母的大智大勇,也极大地震撼了丽丽,给她不久后选择革命道路拒绝与生母去台湾点燃了指路明灯。廖静文多次与丽丽促膝长谈交流,表扬她思想进步学习成绩好,父亲很高兴。
1946年7月,徐先生因要担任北平艺专院长一职举家迁往北平,临行前,廖静文多次叮嘱丽丽:高中毕业后报考北平的大学即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到北平后我会经常给你写信!那时两人已相处得相当融洽,对时局对家庭的看法,均比较接近。高中三年丽丽成绩均列班上前三名,每次考试后她都把成绩单寄给北平父亲、继母看,让他们分享她的快乐。毕业时,丽丽拟报考北平一所医学院,可生母只准她报考南京上海两地大学。丽丽失望至极,和生母吵了无数次也没效果,绝望的她撕碎了所有准考证,整天躺在床上看小说以示抗争。也许是命中注定,在生母的干预下,她又无奈走进金陵女子大学,考试被录取了。丽丽朴实的装扮很快成为学校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对象,参加了党组织举办的秘密学习解放区文件和进步书籍等活动。不久思想更加成熟的丽丽决定跟党走,于1949年元旦和11个姐妹跑到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先在江淮五地委联络部学习,后参加了三野先遣纵队独立支队任宣传干事,教战士们学习、唱歌。已在解放区投身火热革命事业的丽丽全然不知自己出走后,生母致父亲一封“丽丽失踪”的信吓得父亲寝食难安,倒是了解丽丽的廖静文判断她一定是到了解放区,果然随后而至的丽丽报安信让徐先生长吁了口气。看着远在解放区的丽丽在一封封信中斗志昂扬热切地称呼自己为“母亲”,廖静文常常深夜反复展读这些信,不禁露出了舒心微笑,两行幸福的热泪悄挂脸庞……
在继母绵绵真爱滋润下,她成了世界名人
1951年的一天,父亲突 发脑溢血病危住院,丽丽连夜奔赴北京;她哪里知道,这竟是今生与父亲的最后一次会面了;北京一知名医院病房外,一大群父亲好友及学生们等候在外面,丽丽被医生特许与父亲讲话十分钟。在北京的那几天,继母整日以泪洗面情绪差到极点,丽丽则设法教继母与父亲生育的才几岁的弟弟徐庆平和妹妹徐芳芳认字。即便如此,细心的继母仍不忘让保姆天天高价买回对虾给丽丽吃。然而1953年,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一代美术巨匠的生命,廖静文悲痛欲绝,迅即数次把噩耗电告丽丽远在合肥的家,但遗憾的是她此时正在医院产房中生第二个孩子,虑及她精神受到刺激不利母子健康,家人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直到出院满月后丽丽才知道她最敬爱的父亲再也见不到了,这终生遗憾敦促她提笔致信继母,解释了未能去北京奔丧的原因,泪水打湿了信纸。很快她接到继母回信:我日日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父亲生前对你惟一希望是学一个专业,不学太可惜,你和伯阳从小未得到家庭温暖,悲鸿走了以后我要善待你们,使你们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至于重新上学的学费我会全力支持,希望你能完成父亲的遗愿!
肩负亲人殷殷嘱托,丽丽又回到书本中发奋攻读。1954年她怀着第三个孩子8个月之时,报考安徽农业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蚕桑专业,苦心人天不负,总分600分她以580分好成绩被录取。北京的继母在父亲去世后毅然把父亲的全部作品、藏品价值过亿的财产捐给国家,未要任何报酬,古今中外罕见。而徐家兄弟姐妹四人对继母做法毫无怨言表示理解。她在接到丽丽被录取的喜报后以最快的速度从国家给的几万元抚恤金中取出1500元寄往合肥,并在丽丽完成学业期间汇寄了数目不菲的生活费和学费。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困难的丽丽以继母为榜样,也善待爱人黎洪模前妻生的四个孩子。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天,继母按捺不住思念,只身来到合肥探望丽丽夫妇及8个孩子们,看着孩子们穿得破破烂烂,伙食极差,继母的心碎了。她对丽丽说,北京的家就是你的家,有困难来北京。回去后继母把丽丽弟弟妹妹穿过的旧衣服成包成包寄来,给丽丽的孩子穿。1961年,在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饥饿挣扎中,丽丽全家人生活陷入危机,她只得带4个孩子投奔北京继母。其实继母那时粮票不够也缺吃少穿,廖静文急得团团转,咬紧牙关宁肯自己和孩子们挨饿,还是从市场上买几十元钱一斤的点心款待丽丽母子。丽丽“急中生智”发挥特长,在继母院中种下十几棵玉米,自己进行人工授粉收获不小,这个“创意”终使全家人渡过难关,危难之中见真情,继母的肝胆相照使两人的心贴得更近了。
丽丽农学院毕业后几年时间里,迅速从一名讲师发展为国际蚕桑界知名教授学者,并作为农业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经常出差北京,得以和继母团聚。每次去继母都让她多住几天,多陪陪她。一次,丽丽作为全国蚕学会副理事身份参加丝绸之路考察团远赴新疆考察,廖静文闻讯后放心不下,跑到考察团驻地,拉着团长的手一个劲念叨:我女儿从未出过这么远的门,团长您一定要照顾好她!直到团长作出保证她才松手。继母又担心她去新疆水土不服不习惯当地饮食,遂买了一大袋方便面,上飞机时交给丽丽袋子时突然胀破了,方便面撒了一地,团员们连忙帮着捡。在飞机上,丽丽自豪地向大家宣布:每人赠送1袋方便面,与吾共享母爱!几十名团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物质匮乏年代,继母常帮她改善生活,寄700元给她买冰箱,儿子徐庆平从法国回来带的冰箱她也送给了丽丽,700元后又退回继母,不久北京又送了一台彩电……继母连绵不断的爱,将北京的家与合肥的家紧紧连在一起。
1983年,丽丽要到印度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不巧的是原国家科委对出国签证一个月只批一次,丽丽错过了时间焦急万分。无奈中她求助继母。廖静文立即跑到邓颖超办公室,说这趟出国参加的学术会议对女儿的事业极其重要,在邓颖超办公室协调帮助下,科委特批了,丽丽去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办成了签证。女儿第一次出国,又让廖静文揪紧了心,帮丽丽整理完出国行装后她又要让丽丽带方便面在印度吃。丽丽不要,她“开导”说,多带点方便面省下伙食钱,可根据指标多买点家电带回家呀!继母的心太细了,丽丽紧紧拥住她,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廖静文遂连夜指派驾驶员买箱方便面将丽丽送上了飞机。
在继母人格魅力熏陶下,她追求人生更高境界
徐静斐在与继母相处的50多年中,两人从未红过脸吵过一次架。继母太多的付出与浓浓关爱,让她无法回报。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瞅准了一个机会,她给继母送了一个“官”。当时安徽有关方面把徐静斐作为徐悲鸿后代报到中央统战部提名当全国政协委员,与此同时北京方面也把廖静文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名报到中央统战部,这可难倒了统战部有关领导。两份材料两个人均符合人选条件,但根据规定只能有一人当选。徐静斐得知后,立即帮继母整理了一份16页材料寄到中央统战部,材料详述了继母在全国解放前作为思想进步人士拥护中国共产党并做了大量有益工作,还协助父亲振兴中华美术事业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材料中言明了她的心迹。她说一名共产党员不能争名夺利,认为让继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更能发挥她的公众影响力。中央统战部对徐静斐此举高度评价为“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还请继母女俩到部里吃了顿饭呢。
2003年秋,徐静斐的小儿子与媳妇双双下岗,恰在此时,徐家在南京的一处房产曾捐给了南京师范大学后对方答应解决提供一个岗位。于是,小儿子顺利调到师大基建科任职,儿媳在学校打杂工。前不久学校分了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福利房价加上装修接近30万元,徐静斐拿出所有积蓄再加上亲家凑的钱,还差8万多元。关键时刻,徐静斐向继母求助。廖静文爽快地答应借5万元。2003年冬季的一天,在南师大举办的南京徐悲鸿纪念馆开馆仪式当天,廖静文的儿子拎着皮箱带来了钱,徐静斐和儿子打开一看,惊呆了,5万元码了满皮箱,大多是10元20元的小票!原来是继母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尽管打了借条,徐静斐次年归还时,继母却说不要了,当年遵从悲鸿遗愿把徐悲鸿所有作品藏品赠送国家,没跟孩子们商量,觉得心中有愧疚,就算一点补偿权当拉一把孩子吧,只是少了点。
2005年8月25日,徐静斐得知继母将来合肥办父亲画展,她高兴得失眠了。她给继母打电话要求接站,考虑到女儿腿部毛病行动不便,继母“严厉”拒绝了。徐静斐连忙吩咐孩子们,把家中陈 旧破损的家具“伪装”一下,免得继母看了又要心疼流泪。孩子们从城隍庙小百货市场紧急买来塑料台布把书桌、餐桌包了一下,又用张黑塑料垫子遮住沙发木椅的破损面,还用一块木板垫平了倾斜的沙发,好让继母坐得踏实;又买了好几百元继母爱吃的蔬菜、海鲜储放在冰箱里,恭候老人来临……然而从9月26日到10月10日半个月时间里,母女俩每天都忙着在安徽省博物馆宽大展台给前来购买继母的著述《徐悲鸿的一生》及纪念品的市民们签名,实在抽不出身。徐静斐让孩子们每日傍晚到继母下榻的庐阳饭店,陪她逛合肥夜景,在亮丽的琥珀潭广场散步。徐静斐原先一直担心画展会冷场,结果画展和在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办得很成功,继母说这是父亲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打动了安徽观众。
2005年10月12日下午,继母终于得空一生中第三次来到安徽农业大学内7号楼旁水泥小径上,徐静斐早在大风中等候。见到继母。她颤巍巍向前挪动几步,紧紧拥抱住廖静文,一旁的孩子们目睹此景一个个唏嘘不已……母女俩相互挽扶着坐下,廖静文看到徐静斐家中破破烂烂没有一样像样家具,难过得落了泪。徐静斐连忙解释说,自己不是没钱享受装扮家,离休后还忙着教学和工作,不太在意这个,一切是父亲几年都舍不得换双新皮鞋的朴素精神一直感染着自己。徐静斐反问继母:你不也是一天都歇不住为父亲的绘画事业终生奔波落得一身毛病吗?徐静斐发现继母右手中指肿突出一大块,难过地把继母的手握紧放在胸前问她疼不疼?得知继母的手指变形是常年签名售书造成时,徐静斐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埋怨她不该太累,长期拖着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病体奔波于全国各城市办画展,为父亲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廖静文久久凝视着爱女,突然哭了,“我现在年纪越老越想悲鸿,做梦也梦见他走到身边来,心里真高兴;可梦一醒一切又成空白。”“您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父亲的事业,父亲在天之灵会感激你的!”“丽丽你有幸福的晚年,孩子们也都事业有成,在合肥半个月里,你的孩子轮流到宾馆陪伴我,孩子们的热情使我感到非常温暖,更感到悲鸿遗爱犹存。”母女俩越谈越投机,不觉中天亮了。
2006年9月,廖静文在北京举办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徐静斐和女儿小凤来京。在北京与继母相处的几天里,发现老人身体状况欠佳患上糖尿病,耳聋几乎听不见,理解别人说话要靠秘书打手势翻译,每天照料老人饮食起居的是她退休的弟弟,饮食结构单一。小凤烧菜有一手绝活,每天变着花样做菜,把廖静文吃得满心舒坦,特别是油炸河虾,老人最爱吃,小风干脆把菜谱的制作流程写给廖静文。廖静文爱吃淡,烧菜还不许放味精,小凤偷偷买袋鸡精,趁她不注意与母亲唠叨就撒进锅里,临回合肥时,她对徐静斐说:要知道她有这一手,你们60年代投奔我时我就压根不能让她走!徐静斐来北京时,廖静文叮嘱她多带几幅作品,当她看到徐静斐画册时,止不住地夸赞:想不到你离休后,作画水平提高得这么快,并高兴地吸收她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那些作品留下后,今年3月,徐静斐收到了北京寄来的一尊刻有“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国际展金奖”奖杯和证书,原来继母把她的作品带到法国、意大利、德国巡展获了奖,徐静斐这才明白怪不得继母要她带那么多画了,原来老人用心良苦!
受父亲、继母的影响,徐静斐多年以前即把生母在南京的一处房产捐给南京大学美术系作为奖学金,在安徽她把父亲一幅画卖给马鞍山钢铁公司后,所得50万元成立了徐悲鸿教育基金会;1998年全国罕见洪灾后,徐静斐与继母办赈灾画展所得一分不留地捐献国家,父亲纪念品的出售有一万多元捐给了安农大贫困生,至于平时三百五百资助特困生,老人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老人家徒四壁,空空房子里无一样值钱家具、家电,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老人淡淡地说:我不是没钱改善生活,是父亲和继母的影子鼓舞着我,去追求实现人生更高境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