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激发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政治价值引领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育教育模式。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剖析了体育课程思政应该从构建顶层设计,营造学校课程思政的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把握体育课程的价值引领;立足学生学情,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四个维度来进行,在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实现路径;四维视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73
0 引言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课程思政正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激发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政治价值引领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体育教育模式。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校开展体育课程,在实现价值引领、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技能学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应重点把握价值引领的作用。
1 体育课程思政的四维构建图
思政课程融入体育教学的现实路径,需要依靠“学校”“教师”“学生”“体育思政元素”四个维度的协同促进来进行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构建“四维共同育人”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图1)。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嵌入”原有体育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使两者相互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体现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形成全面化的課程结构。
2 构建顶层设计,营造学校课程思政的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应自觉落实国家各项政策,优化管理体制,改善评价体系,采取激励的方案,接受来自国家社会的资金支持,进而构建良好的顶层设计,制定明确要求的“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促进学生成为身体健康、知识渊博、品德优秀的人。
2.1 落实政策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从2014年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炼出“课程思政”这个教学理念开始,至此之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颁布的政策多次提到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国家政策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指路明灯,学校要把政策落实到实处,积极开展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
2.2 优化管理
优化管理体制,使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学校应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职能分工和权力分配进行优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中。强化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学校落实国家政策,搭建思想政治老师和专业教师交流研讨的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体育课程思政学习。
2.3 改良评价
在体育课程方面一般采用“理论知识+运动技术”的评价方式,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思想素养”的评价,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延伸。从评价内容上,对于学生,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结合起来,知识获得和技能水平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将学生的德育进入评价体系。对于老师,评价内容主要有政治元素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严谨,最终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差距。从评价方法上,用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和双向评价,充分反映知识技能学习和价值引领的结果。
2.4 激励促进
积极性能使人自觉地从事一项活动。研究如何激励促进体育老师的积极性从而自觉从事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积极性的激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激励;另一种是物质激励。精神奖励就是给予老师表彰奖励,可以定期举办体育课程思政的讲课比赛,以赛促教,对于讲课优秀的老师进行表彰,授予荣誉,增强其荣誉感。物质奖励就是给予老师现实奖励,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科研专项基金;完善教师队伍评价体系,解决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给予优秀体育课程思政老师奖金津贴。
2.5 抵抗风险
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在更加容易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掺杂着消极信息。学校在面对这些风险时,开设防范风险的课程针对社会环境潜在的风险。让学生认清风险的基本特征、内涵和潜在影响,从而使大学生远离外界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6 基金支持
截至2020年12月28日,检索“体育课程思政”2020年有经费支持的有446篇,从2018年开始“体育课程思政”基金支持有着大幅度的上升。积极鼓励体育专业课教师申报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科研立项及基金项目,向体育教师提供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与资助,保证其进行认真的理论研究;也可开展体育项目课程思政开展的研究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资金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体育场馆加入思政元素的海报宣传标语;鼓励体育社团俱乐部组织含有思政元素的体育活动。
3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师
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是成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加强自己的思政教育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灌输思政教育,不仅有符合多样化教育手段的实施,还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正确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境界。体育教师开展课堂思政教育,要学会充分发挥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书育人。 3.1 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体育教师要先受教育。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积累,加强自身的修养,为人师表。体育老师学习思想政治有关的理论,感受体育精神内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努力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
3.2 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体育课程思政首先要求教师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做到教书育人,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以思想政治问题为首要问题,辅以生活实际,创造新的生动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富有意义,使更加贴合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明白学生心中所想,才能更好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具有心理共振,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表达、乐于敞开心扉、乐于接受。
3.3 建立跨学科教研组
体育学院应敞开自己的大门,主动建立由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体育学院在制设计教学方案和评估教学效果的各个环节应邀请思政教师参与其中。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为体育学院教师举办思政讲座,召开教学研讨会,让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坐在同一张桌子前进行交流,建立集体备课—示范观摩—教学改革—全课程统筹协调的立体教研项目体系,将课程思政教育深深嵌入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3.4 编写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材
从教师个体出发,根据国家要求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实际教学方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立由一线教师和思政专家组组成的小组,根据国家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逐步进行教材的整理及编写,将情感目标,文化目标,价值观目标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组织教师学会灵活运用思政教育建设特色课程,示范精品课程。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代表。
3.5 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网络化平台
科技改变生活,促进我们的学习。构建一个体育课程思政的手机APP(图2),通过课前课后分享思政文章、视频、图片传播体育事业光辉发展历程。通过手机APP的客观评价,主要是思政文章视频图片阅读情况、出勤的情况、学习的成绩等;和老师、辅导员的主观评价,主要是老师、辅导员、学生的动态性评价,反映体育课程思政的上课效果。
4 挖掘思政元素,把握体育课程的价值引领
要完成立德树人的要求,就必须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体育知识内含的思政元素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基础。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通过对体育知识的思政元素挖掘、开发、利用,把我国竞技体育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榜样的奋斗历程等内容作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1 研读教材
体育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充分提取体育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体育的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拼搏的历史等。例如,对体育竞技中兴奋剂丑闻、假摔、黑哨等问题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守法意识、法律意识等有更清醒认识。
4.2 追溯历史
中国的体育史记录了中国开展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记录了中国体育健儿的竞技拼搏精神。教师教授知识内容时可以引用我国体育史上的事件。如在教授排球时,可以讲授“包容团结”的女排精神,弘扬中国人民团结的民族性格,可以增加学生的团结意识;在教授乒乓球时,可以教授我国的“乒乓球外交”事件,弘扬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4.3 坚守规则
体育中的规则犹如社会中的法律,在体育比赛中要遵守规则,在社会中遵守法律。当前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相对较多,但是对于法律在生活上的体验甚少。体育有着很强的规则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某一项运动的规则触犯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自觉遵守规则,让学生存在规则意识,进而促进法制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讲授规则的时候还要讲明规则的公平性,如果有争议服从裁判,正确理解公平的含义并树立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4.4 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实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标志物。不同的体育课程有不同的先进榜样人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讲课的需要,在讲述知识的同时嵌入本课程的典型人物和队伍。如:西藏登山队伍的榜样精神可以嵌入长跑或难度较大的课程上,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国女排队伍的榜样精神可以嵌入集体合作项目,发挥女排精神的价值引领;荣国团乒乓球榜样精神嵌入乒乓球等小球的课程上,提升学生敢打敢拼的勇气。
5 立足学生学情,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完善的政治思想架构,想要更好的组织优秀思想政治课程,首先就是要立足学生学情,学情分析必不可少,通过对学生的思政了解,有指导、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增加学生的思政知识,加强学生和“课堂思政”的碰撞。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认识到思政教育,主动在体育知识中探求与思政的内在联系,已达到更好地融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6 结论
体育課程思政是体教融合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依靠“学校”“教师”“学生”“体育思政元素”四个维度的协同促进来进行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构建“四维共同育人”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只有在体育课程教材、体育发展历史、体育规则、体育榜样中挖掘体育思政的教育资源,通过老师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打破原有的学科范畴,学校各级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协调给予保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练习技能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自我的信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2]李芬.谈大学生人生观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9):34-35.
[3]邓翰香,吴立宝.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0,(34):50-53.
[4]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3):188-190.
[5]裴秋芬.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79-81.
[6]刘跃.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0.
[7]宋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8]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9]陈梦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11]秦丽,金晓明.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排球课程路径的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144-145.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实现路径;四维视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73
0 引言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课程思政正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激发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政治价值引领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体育教育模式。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校开展体育课程,在实现价值引领、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技能学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应重点把握价值引领的作用。
1 体育课程思政的四维构建图
思政课程融入体育教学的现实路径,需要依靠“学校”“教师”“学生”“体育思政元素”四个维度的协同促进来进行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构建“四维共同育人”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图1)。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嵌入”原有体育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使两者相互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体现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形成全面化的課程结构。
2 构建顶层设计,营造学校课程思政的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应自觉落实国家各项政策,优化管理体制,改善评价体系,采取激励的方案,接受来自国家社会的资金支持,进而构建良好的顶层设计,制定明确要求的“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促进学生成为身体健康、知识渊博、品德优秀的人。
2.1 落实政策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从2014年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炼出“课程思政”这个教学理念开始,至此之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颁布的政策多次提到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国家政策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指路明灯,学校要把政策落实到实处,积极开展学校课程思政的建设。
2.2 优化管理
优化管理体制,使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学校应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职能分工和权力分配进行优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中。强化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学校落实国家政策,搭建思想政治老师和专业教师交流研讨的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体育课程思政学习。
2.3 改良评价
在体育课程方面一般采用“理论知识+运动技术”的评价方式,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思想素养”的评价,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延伸。从评价内容上,对于学生,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结合起来,知识获得和技能水平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将学生的德育进入评价体系。对于老师,评价内容主要有政治元素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严谨,最终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差距。从评价方法上,用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和双向评价,充分反映知识技能学习和价值引领的结果。
2.4 激励促进
积极性能使人自觉地从事一项活动。研究如何激励促进体育老师的积极性从而自觉从事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积极性的激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激励;另一种是物质激励。精神奖励就是给予老师表彰奖励,可以定期举办体育课程思政的讲课比赛,以赛促教,对于讲课优秀的老师进行表彰,授予荣誉,增强其荣誉感。物质奖励就是给予老师现实奖励,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科研专项基金;完善教师队伍评价体系,解决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给予优秀体育课程思政老师奖金津贴。
2.5 抵抗风险
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在更加容易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掺杂着消极信息。学校在面对这些风险时,开设防范风险的课程针对社会环境潜在的风险。让学生认清风险的基本特征、内涵和潜在影响,从而使大学生远离外界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6 基金支持
截至2020年12月28日,检索“体育课程思政”2020年有经费支持的有446篇,从2018年开始“体育课程思政”基金支持有着大幅度的上升。积极鼓励体育专业课教师申报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科研立项及基金项目,向体育教师提供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与资助,保证其进行认真的理论研究;也可开展体育项目课程思政开展的研究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资金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体育场馆加入思政元素的海报宣传标语;鼓励体育社团俱乐部组织含有思政元素的体育活动。
3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师
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是成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加强自己的思政教育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灌输思政教育,不仅有符合多样化教育手段的实施,还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正确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境界。体育教师开展课堂思政教育,要学会充分发挥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书育人。 3.1 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体育教师要先受教育。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积累,加强自身的修养,为人师表。体育老师学习思想政治有关的理论,感受体育精神内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努力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
3.2 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体育课程思政首先要求教师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做到教书育人,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以思想政治问题为首要问题,辅以生活实际,创造新的生动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富有意义,使更加贴合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明白学生心中所想,才能更好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具有心理共振,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表达、乐于敞开心扉、乐于接受。
3.3 建立跨学科教研组
体育学院应敞开自己的大门,主动建立由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体育学院在制设计教学方案和评估教学效果的各个环节应邀请思政教师参与其中。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为体育学院教师举办思政讲座,召开教学研讨会,让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坐在同一张桌子前进行交流,建立集体备课—示范观摩—教学改革—全课程统筹协调的立体教研项目体系,将课程思政教育深深嵌入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3.4 编写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材
从教师个体出发,根据国家要求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实际教学方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立由一线教师和思政专家组组成的小组,根据国家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逐步进行教材的整理及编写,将情感目标,文化目标,价值观目标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组织教师学会灵活运用思政教育建设特色课程,示范精品课程。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代表。
3.5 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网络化平台
科技改变生活,促进我们的学习。构建一个体育课程思政的手机APP(图2),通过课前课后分享思政文章、视频、图片传播体育事业光辉发展历程。通过手机APP的客观评价,主要是思政文章视频图片阅读情况、出勤的情况、学习的成绩等;和老师、辅导员的主观评价,主要是老师、辅导员、学生的动态性评价,反映体育课程思政的上课效果。
4 挖掘思政元素,把握体育课程的价值引领
要完成立德树人的要求,就必须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体育知识内含的思政元素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基础。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通过对体育知识的思政元素挖掘、开发、利用,把我国竞技体育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榜样的奋斗历程等内容作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1 研读教材
体育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充分提取体育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体育的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拼搏的历史等。例如,对体育竞技中兴奋剂丑闻、假摔、黑哨等问题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守法意识、法律意识等有更清醒认识。
4.2 追溯历史
中国的体育史记录了中国开展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记录了中国体育健儿的竞技拼搏精神。教师教授知识内容时可以引用我国体育史上的事件。如在教授排球时,可以讲授“包容团结”的女排精神,弘扬中国人民团结的民族性格,可以增加学生的团结意识;在教授乒乓球时,可以教授我国的“乒乓球外交”事件,弘扬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4.3 坚守规则
体育中的规则犹如社会中的法律,在体育比赛中要遵守规则,在社会中遵守法律。当前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相对较多,但是对于法律在生活上的体验甚少。体育有着很强的规则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某一项运动的规则触犯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自觉遵守规则,让学生存在规则意识,进而促进法制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讲授规则的时候还要讲明规则的公平性,如果有争议服从裁判,正确理解公平的含义并树立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4.4 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实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标志物。不同的体育课程有不同的先进榜样人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讲课的需要,在讲述知识的同时嵌入本课程的典型人物和队伍。如:西藏登山队伍的榜样精神可以嵌入长跑或难度较大的课程上,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国女排队伍的榜样精神可以嵌入集体合作项目,发挥女排精神的价值引领;荣国团乒乓球榜样精神嵌入乒乓球等小球的课程上,提升学生敢打敢拼的勇气。
5 立足学生学情,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完善的政治思想架构,想要更好的组织优秀思想政治课程,首先就是要立足学生学情,学情分析必不可少,通过对学生的思政了解,有指导、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增加学生的思政知识,加强学生和“课堂思政”的碰撞。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认识到思政教育,主动在体育知识中探求与思政的内在联系,已达到更好地融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6 结论
体育課程思政是体教融合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依靠“学校”“教师”“学生”“体育思政元素”四个维度的协同促进来进行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构建“四维共同育人”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只有在体育课程教材、体育发展历史、体育规则、体育榜样中挖掘体育思政的教育资源,通过老师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打破原有的学科范畴,学校各级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协调给予保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练习技能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自我的信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2]李芬.谈大学生人生观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9):34-35.
[3]邓翰香,吴立宝.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0,(34):50-53.
[4]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3):188-190.
[5]裴秋芬.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79-81.
[6]刘跃.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0.
[7]宋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8]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9]陈梦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11]秦丽,金晓明.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排球课程路径的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