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希望的力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就是因为始终怀有希望之心,在自身得到救赎的同时也拯救了别人。瑞德在遇到安迪之前,已经逐渐适应了肖申克监狱中“体制化”的生活。瑞德甘于在狱中麻木的度过自己的下半生。在瑞德心中,没有希望,没有自由更没有未来。在瑞德看来,在肖申克监狱不要有任何希望,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而安迪坚信希望是美好的东西,恐惧使人沦为囚犯,希望使人获得自由。[1]安迪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始终心存希望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瑞德。笔者旨在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和瑞德在不同时期对待希望的不同态度,从而分析希望的价值和力量。
  一、体制化与希望的碰撞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象征着“希望”,瑞德是“体制化”的象征。所谓“体制化”,其实就是狱中的囚犯早已习惯并适应被约束、被控制。[2]在服刑的最初阶段,他们还记得希望和自由的滋味,但是时间久了,他们只能认命的接受监狱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暗无天日的生活,逐渐适应了这种所谓的“体制化”生活。日子久了,“体制化”生活磨灭了服刑人员所有的希望和信念,只能这么度日如年地过下去。
  瑞德是“体制化”的代表。在影片中,针对“体制化”,瑞德曾用深刻准确的语言描述过:“刚入狱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很压抑,而且你憎恨监狱的高墙。可是慢慢地你就会习惯监狱里的生活,离不开监狱,而且不得不依靠监狱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认识安迪之前,瑞德已经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了20年的囚禁生涯。他已经适应了监狱的生活也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种日复一日的囚徒生活。服刑人员的灵魂早已与肖申克监狱结为一体,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3]就是因为体制化的影响,瑞德最终获得假释,离开监狱后,还是无法适应外界的生活,甚至于一度打算想再次违反法律,重新回到肖申克监狱。在监狱的高墙之后,瑞德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狱友购买到各种违禁的物品,但是一旦离开监狱,瑞德就没办法接受外面的世界和生活。
  尽管安迪的躯体已经被禁锢在高墙之内,但他的灵魂和心灵是自由的,向往希望的。安迪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众多狱友的信任和尊敬,他没有一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希望,还一直试图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4]安迪把希望带给了周围的人,安迪对待人生的态度对瑞德产生了一定影响。希望的曙光出现在安迪和朋友们去修葺屋顶时,劳动结束后,安迪坐在陽光下享受着和煦温暖的日光。瑞德深切明白安迪的感受,安迪只是想重新感受自由。安迪一直追随着内心对希望的渴望,而瑞德在长期的牢狱生涯中已经渐渐麻木,习惯了压抑自己对希望的渴望,安于现状。但是瑞德的内心和安迪是相通的,希望在他们内心深处牢牢扎根。
  在影片中,有一段《费加罗的婚礼》的插曲。这曲感人至深的音乐给在肖申克服刑的囚犯带来了希望和片刻的自由。关于《费加罗的婚礼》,瑞德曾有一段旁白:“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美妙得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闪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这就是音乐的力量。音乐没有国界,音乐会穿透一切直达人们的心底。这就是《费加罗的婚礼》的力量,音乐能让人的身体摆脱束缚,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能让人的灵魂得到自由。[5]
  二、希望的共鸣
  安迪最后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瑞德在安迪越狱之后,也得到假释离开肖申克监狱。长久的牢狱生活让瑞德已经完全“体制化”了。瑞德找到了安迪留给自己的那封信,那封信对瑞德来说,是绝望中的希望。在信中,安迪告诉瑞德:“记住,我的朋友,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就是因为对希望的这种执念,安迪才度过了20年的牢狱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影片的结局是瑞德重拾行装远渡重洋去与安迪会合。瑞德的内心独白宣誓了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希望:“我希望我能够成功越界,我希望看见我的朋友,和他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我梦中那样的蓝......”在这一刻,瑞德心中充满希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太平洋是没有回忆的地方,但它是希望的象征,浩瀚的太平洋足以容纳瑞德和安迪痛苦的回忆,帮助他们重新开始崭新的人生。
  结语
  监狱日复一日的“体制化”生活磨灭了所有服刑人员的希望和梦想,只能安于现状忍受这种没有希望的日子。安迪被剥夺了自由,但是肖申克监狱可以禁锢安迪的肉体,却禁锢不了安迪的思想和灵魂。安迪在希望的伴随下灵魂抽离了肉体,享受内心的希望。安迪还把希望带给周围的人,让别人也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在长达20年的囚禁生涯中,安迪对人生的态度,对希望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深深感动和影响了瑞德。在瑞德获得假释出狱后,他开始相信希望,并得到了救赎。最后,安迪和瑞德在蔚蓝浩瀚的太平洋海岸相聚,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之后,他们又重新品味自由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郭茜. 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希望主题的表达[J]. 电影文学,2011 (20):62.
  [2]古炜.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J]. 电影文学,2012 (10):62.
  [3]周玉梅. 体制化: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J]. 电影文学,2012(23):115-116.
  [4]张艳红,苗珺,冯丽娜.肖申克的救赎[J].电影文学, 2010(008):85-86.
  [5]Shannon T. A Taste of Heaven [J]. The Furrow, 2008, 59(12):682-683.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对我国施行学科馆员服务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立足点,结合山东艺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对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下文简称我院图书馆)施行学科馆员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工作方法及实施学科馆员服务的重要意义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服务 工作方法  一、实施学科馆员服务的必要性  探究国内学科馆员服务的前身,大约要从20世纪中期的美国说起。有
摘 要: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性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考虑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除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外,语文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从“理论探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论述了“三位一体”的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作用。  关键词: 三位一体 高职语文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 培养作用  一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性技能
摘 要: 《野火集》的文化和社会批判在政治体制内发难,认为人的精神建设在社会整体建设中处于根本地位,训示社会问题,刺激个体责己精神、抗争激情和力量觉醒,呼唤具有道德反省力与自信的现代公民意识,要求民主政治和思想自由。龙应台着眼于不容忽视的民间生命力,倡扬创构一种熔台湾本土经验和民主价值为一炉的自主性的文化心理空间,从现实危局、文化危机与历史境遇出发进行社会批判,始终与人和社会改造的理想相联系,试图
【摘要】张以庆的纪录片是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典型代表,在创作上既忠于现实又创造现实,使纪录片呈现出陌生化的主观表达。他的纪录片从不停留于现实表层,而是更多聚焦于现代人的内。世界,实现了心理写实。保持独特的“嗓音”,张以庆在纪录片创作中不断深入探索,使作品呈现出新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 陌生化手法 表现艺术    在中国纪录片不断崛起的时代,张以庆作为独树一帜的创作者在中国乃至国际纪录片
摘要: 《译者的任务》一文涉及翻译的本质、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的关系、翻译的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在翻译中,忠实具有相对性,只有从语用的角度看待翻译的忠实和译者的自由,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 翻译本质翻译
摘 要: 反腐倡廉建设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廉洁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情况不容忽视。本文取样自普通高校,针对廉洁文化教育的开展意义、学生的了解程度、重视程度等进行了相关调查与分析,获得了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普通高等院校 当代大学生 廉洁文化教育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
摘 要: 近年来,测试的反拨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广大师生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测试和教学的改革。高考作为大学的入学考试,对高中教学起到反拨作用。作者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2014年山东省高考英语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期对今后的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英语高考 反拨作用 外语教学 能力培养  一、英语测
摘 要: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保障。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立足于学校实际,勇于创新,注重课堂德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善于立足本土,努力构建地方德育教育资源;实行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 立足校园 开拓创新 德育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也要不断改革、探索和进步,这就要求学校进行教育改革,让
我们多年的好朋友,旅加著名画家姚奎先生不幸于2007年七月五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噩耗传来,使人万分悲痛。他与我们在长期的艺术交往活动中,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他那对艺术孜孜追求的精神,待人处世的高尚人格魅力,以及严格律己、刻苦用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姚奎1936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壁画专业,1964年为桂林市展览馆
摘 要: 芬兰教育,在全球首屈一指。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北欧小国能在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文章首先对芬兰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作简要介绍;其次,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从评估指标、书面审核、进校考察、书面报告四个方面的流程及特点解读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最后,总结芬兰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 芬兰 高等教育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