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锐: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总是如此的谦恭,他对艺术的挽留、对中俄文化交流与传承又是如此的执念,他一直走在心灵的路上,热情、寡言、低调地呈现着他的内心世界,他就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会长宋锐。
  2013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上,他作为74个国家和地区500名华裔青年的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14年2月,正值中俄建交65周年之际,他在京举办了《马年新春俄罗斯油画展》。
  2014年9月,他参与了在山东举办的“文化中国”主题画展,和山东侨界书画家一起,以百余幅书画艺术作品展现桑梓情怀。
  2015年9月,他参与组织了在圣彼得堡举办的《石上史诗——中国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展》,这是山东汉画像石艺术首次走进俄罗斯……
  展露艺术天赋 踏上万里求学路
  宋锐出生在济南,喝着泉水长大,父母都是医院的专家、教授。他自幼酷爱画画,从初中开始才真正把绘画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994年,宋锐小学毕业时,他的母亲感觉到了儿子的绘画天赋,第一次带他去美术用品店买画材。机缘巧合的是,他们向一位正在购物的老师打听初学者需要什么工具,却由此认识了宋锐绘画事业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张鸿宝先生。宋锐说,就这样,张老师开启了他绘画艺术的大门,让他在绘画造型和素描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宋锐和油画结下不解之缘的,是在法国生活过多年的著名油画家张建平。每逢节假日专程赶到北京,在张建平工作室学习点彩油画,成了宋锐中学时期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在这里,宋锐真正地接触到了油画,开始理解油画中的色彩,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并对印象派画派和欧洲及俄罗斯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张建平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他选择了去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
  宋锐告诉记者,小时候他读了不少俄罗斯作家的小说,看过许多俄罗斯美术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列宾、列维坦、康斯坦丁马格夫斯基作品深深吸引着他。2002年,他考入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这所大学是俄罗斯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在学校绘画课余时间,宋锐几乎每天都到户外写生。圣彼得堡的冬天十分寒冷,在伊萨广场,手冻僵了,但宋锐仍然坚持着。盛夏时节,涅瓦河畔亦留下了他写生的作品。经过刻苦学习和潜心钻研,他取得了油画硕士学位。但他并没有满足,又去列宾美院继续深造,学习于列宾美院著名油画大师叶列梅耶夫工作室,同年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考取美术博士。
  宋锐的绘画继承了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吸取了印象派的绘画特点,表现方式上颇受中国画的影响。他在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作品不断地在画展上获奖。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你能够感受到那暗处的平静和光影之上的热情,灵魂散漫的游历和梦想轻盈的回荡。
  同窗之恋 成就了比翼双飞的跨国婚姻
  宋锐突出的学业成绩、东方男人含蓄的性格,吸引着俄罗斯学生伊莲娜的关注,宋锐也欣赏她美丽而开朗的性格。伊莲娜从小喜爱中国文化,她喜欢听俄语版老子的《道德经》。伊莲娜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汉字,四四方方的,感觉有建筑之美。
  4年的同窗时光中,两人背着画架在彼得要塞写生,在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他们在美术大师作品前观赏、流连,汲取着前辈的艺术养分。共同的志向,让两颗心越走越近,心头的波澜随之荡漾开来。2010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为当地美术界一段佳话。
  宋锐说,他留在圣彼得堡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圣彼得堡是个艺术的天堂,二就是伊莲娜。在一旁的妻子伊莲娜听到丈夫的话,脸上泛着幸福的微笑。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5岁了,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偶尔还会冒出几句地地道道的济南腔。
  眷眷乡情 为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在济南市一所普通的单位宿舍里,宋锐和他的妻子伊莲娜正在为女儿丽丽写生,他的父母坐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这个中俄合璧的幸福之家弥漫着浓郁地艺术气息。
  丽丽做一会儿“模特儿”就要看一会儿电视,她最喜欢中国的动画片。宋锐是美术博士,妻子伊莲娜是在读美术博士,耳濡目染间,女儿也开始喜欢画画。伊莲娜把用手机拍摄的女儿的绘画作品给记者看,喜悦之情悠然而生。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丽丽即使耍些小脾气,宋锐总是细声慢语地说教,真可谓慈父。对这位俄罗斯媳妇,宋锐的父母十分满意,对黑眼睛、金棕色发的小孙女,他们更是关爱有加。
  不善言谈的宋锐在为女儿写生的间歇告诉记者,他一家人回济南休假,除了利用这次机会写写生,最重要的是和有关部门商谈一下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的事。宋锐旅居俄罗斯已经14个年头, 但他对家乡充满着很深的情感,他每年几次往返,为中俄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2011年,宋锐开始担任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会长,同年一手创办圣彼得堡东方美术中心,成立了在圣彼得堡的中国画培训班,并和伊莲娜共同组织中国画讲习。他们夫妻俩还和俄罗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画的教学技法》,传播中国画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发展,受到许多俄罗斯画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赞许。之后,他们还和国内合作人一起出版了中俄双语的《时代美术》。
  近几年,宋锐参与或组织了许多中俄文化的交流活动。尤其是2015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他举办了“阳光下的笔触——俄罗斯当代名家精品油画展”。作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展览集中展出列维金、别尔纳茨基等10位当代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功勋级画家的近150多幅油画作品,此次活动是在抗日战争历史中家喻户晓的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的主战场枣庄市举办,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迎着凛冽的寒风,宋锐背着画架行走在济南的老街巷里。曲水亭的小桥流水人家、王府池那一湾清澈的泉水、芙蓉街的小吃店都成了他写生的作品与艺术的滋养之源。更多的时候,他的作品是他艺术感念的体现,而不是单一的表达,他说要用绘画记录下自己的乡愁,那是对美和生活的致意。他用朴实的力量和明快的温馨感动着众人,也感动着泉城。
其他文献
“这两张照片的不同就在后面的房檐上,可以再仔细看看,能看见两个不一样的灰色”张左皱着眉头说道  配药、显影、停显、定影、水洗……这天上午,在《中国青年报》摄影部那间小小的暗房里,张左进进出出地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共洗出了8张照片。数码时代的今天,这样的洗印速度和手法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从二十多岁开始玩相机,自学黑白胶片印放,到后来成为专业暗房师,左爷经历了胶片摄影大热的上世纪八、九十
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禹州具茨山下的月湾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到村里四处打探一个叫郑发昌的抗日英雄,由此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  郑发昌何人?村里的老百姓只知道他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据说在水磨河抗日阻击战中,他是一位八路军的游击司令,打得特别勇猛,日军伤亡惨重。在当地老年人心中记忆颇深。他们至今还能清晰地描述他的模样:身材魁梧,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手持双枪,背后插把
本文拟从三线建设背景、区域、评价、调整改造、经验教训、与西部大开发关系、与领袖人物关系研究等七个方面,简要梳理近30年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学术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