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挺身救苏轼?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267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宋神宗登基,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才等来机会
  通过在基层充分历练和积累后,王安石三十六岁从地方回到朝廷,担任掌管全国财政和漕运的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纲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也称“万言书”。王安石吸取范仲淹以“吏治改革”为切入口的教训,换成以“经济改革”为切入口。
  此时北宋立国已近百年,国势陷入“积贫积弱”困局。宋仁宗在启用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时就已看到改革的迫切性。然而,等到王安石提出政治改革纲领时,与“庆历新政”失败已经相去十七年,宋仁宗已是老迈年高,心灰意冷,当年追随范仲淹的韩琦和富弼,此时虽然都是宰相,但也早已失去了改革的锐气:他们这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对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纲领采取了“留中不发”的冷处理。
  王安石只有等待机会。直到二十岁的宋神宗登基,四十八岁的王安石才等来机会。宋神宗还在颍邸的时候,就已经是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粉丝。宋神宗继位后马上就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任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并以“越次入对”的殊礼,邀请王安石到汴京共商国是,最后以“师臣”礼遇入阁拜相,推出了震古铄今的“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满肚子不合时宜”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中国的发展将提前进入快车道。他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才,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和“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经济思想,已经接近现代经济学原理,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当时几乎所有上层士大夫都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变法派领袖王安石与反对派领袖司马光都是意志坚定、毫不妥协的政治家,仅从《答司马谏议书》我们也可以看到,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如何地针锋相对。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用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话来说,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钱穆先生就指出过这一点:苏东坡的建设性意见几无可取,但他的批判性语言却才华横溢,非常富有感染力。
  宋神宗的改革决心都几为苏轼的笔头所动摇。然而,此时王安石仍能忍耐苏轼。支持改革的御史谢景温曾风闻举报苏轼葬父途中贩运国家专营商品,按照人治社会的潜规则,王安石想趁此拿下反对派急先锋也在政治情理中,司马光也对王安石搞过几次“政治小动作”,然而在查无实据之后,王安石却没有动苏轼一根汗毛。直到苏轼做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独断朝纲,越过了政治争论,属于离间君臣的“政治阴招”了,王安石才下决心把这面反变法旗帜罢出朝廷。
  王安石归隐钟山,不计前嫌挺身而出救苏轼
  到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前后八年两度为相,他以其政治家的智慧和毅力,挺立在朝廷惊涛骇浪的风口浪尖,顽强推行自己富国强兵的宏伟改革,直到耗尽最后一滴心血,才急流勇退,归隐钟山。
  就在王安石辞相归隐的第四年,也就是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这位永远的政治反对派又在《湖州谢上表》中给自己找来政治麻烦。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朝廷政治一直不断评论。他在杭州当通判时,后来被李约瑟誉为中国最伟大科学家的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就曾在“与轼论旧”中抄走许多苏轼诗文,回朝后又把他认为有“政治问题”的诗文笺注呈报宋神宗。
  这次在《湖州谢上表》中,苏轼又习惯性地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里的“新进”和“生事”两词是有明确政治背景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曾给王安石写过三封信,指责王安石变法是“生事”;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又把朝廷提拔的年轻变法官员称为“新进”。此时苏轼已继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他的《湖州谢上表》按惯例在朝廷邸报上发表后,那些正在朝廷上“生事”的“新进”们顿时成为天下士大夫的笑柄。
  于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变法派“新进”官员轮番上表弹劾苏轼,给他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等政治帽子。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宋神宗不得不派人把苏轼从湖州抓进御史台监狱。因汉代御史台官署内曾遍植柏树,树上常有数百只乌鸦筑巢,所以后人便把御史台称为“乌台”,苏轼此案也因之被称为“乌台诗案”。李定等“新进”还鼓动和挟持时任宰相王珪,全力以赴地想置苏轼于死地。
  在整个“乌台诗案”过程中,苏轼所属反对派政治大佬司马光等人都鸦雀无声。据史料记载,只有三人挺身而出救苏轼,一位是其弟苏辙,愿把自己的官职捐出来为兄赎罪,另外两位却都是苏轼的政敌: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王安石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手法。苏轼虽然恃才自傲,但操守严明,光明磊落,是个君子。“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据史料和宋人笔记记载,“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于是,宋神宗按照政治形势和惯例,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相逢一笑泯恩仇
  “黄州四年”后,苏东坡来到江宁。王安石穿一身与钟山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东坡。来不及冠带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这一对原来的“政敌”旋即超越政治藩篱,还原成潇洒飘逸、风流千古的“唐宋八大家”——我们民族的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就这样体现在两位优秀才子身上。
  王安石和苏东坡在钟山游山玩水、谈诗论佛将近一月。
  他们都出入自如,进退美丽,其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辉煌高度——两位伟人在钟山相处的日子,应该说代表了西哲海德格尔所向往的那种“诗意的栖居”。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中国”迅速成为各国驻联合国记者眼中的热门话题,从他们发回国内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年中国和中国代表团给世界留下的一些印象。  日本首相呆若木鸡  “今天,当北京的支持者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刻,联合国大会迸发出阵阵欢呼声和鼓掌声。”美联社记者克里斯琴在报道中记录了联大第2758号决议通过时的场景,报道中说,身穿中式服装的坦桑尼亚人高兴地跳了起来
《左传》中说到,晋侯设宴要杀掉赵盾,可有人救了他,原来此人正是赵盾曾经在路上救活的那个饿人。《战国策》也有,中山君以一杯羊羹亡国,却以一壶餐得二士,终于使他逃难脱险。《史记》里的韩信,曾受过漂母的赐饭恩惠,后来就送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此类故事,史称“一饭之恩”。  连吃饭之类的“小事”,也可以生发出“大义”来,常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而现今之人,就不好这么说了,也许是时过境迁吧,谁还有饿肚子的遭遇呢?
丁局长像大多数领导一样恋恋不舍地退休了。  这些日子,老丁很无聊,没了饭局牌局,门前冷落车马稀。他变得闷闷不乐,动不动发脾气骂人,并开始百病丛生。  老伴陪他看医生。医生说,没有啥大病,主要是情绪抑郁,很多退下来的领导都这样,慢慢调整适应吧。儿子得知,寻思如何帮老爸“调整”心态。  儿子在老丁的公文包里发现了一张彩照。老丁端坐在办公台前,左边摆放着电脑,右边叠着几个文件盒,一个台牌醒目地摆在台边:
植物是人类的好伙伴,它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为大自然提供氧气。许多家庭也喜欢养植绿植,净化空气,美化居室环境,可是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中植物经常得不到很好照顾,有的便慢慢凋谢了。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找,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一个小设计,我给它命名为智能声控物联网农业装置。这种农业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家中没有人照顾植物的问题,不仅可以随时给
在街头碰到一个乞丐,我问他:“你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養活自己?”乞丐说:“如果我找份工作,只能养活自己,而乞讨能养活全家。”
我与张奕专先生相识,首先是从他的诗词开始的。当年我为《当代诗词》选稿,他的《沁园春·高炮打靶》一稿,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名字也就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之中。  为什么呢?这首词上阕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地把读者带进了高炮打靶的场面氛围。此前,军人与军队的稿件我看过不少,但让人双眼为之一亮的并不多。而这首词能脱离概念性叙述,把轰轰烈烈的群炮齐鸣、撼天动地的场面,绘声绘色地、立体地传递给读者,这种表现手法的
要是说起历史上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大家想都不用想就能说出来是朱元璋。在明朝的开国元勋中,最后幸存的寥寥无几。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杀光了。可是,要是问你,朱元璋杀这些功臣的先后顺序有什么玄机?估计大多数人说不上来。  要知道朱元璋诛杀旧臣的顺序,咱们先要弄明白他在明朝建立之后分封功臣的顺序,这看起来是两码事,可实际上,是一码事。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三年,大封群臣,大家一起排座座吃果果。这次排座座,朱
1950年6月的一天,时任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拨通了美国司法部的电话:“决不能放走这个中国人,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愿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因为无论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一个人抵五个师的人就是钱学森。钱学森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5年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研究员的郭永怀也历经曲折回到中国。郭永怀因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的研究成果而闻名世界,回国后作为钱学森的下属一起搞研究。有
陈立夫的一生分前后两个五十年,前五十年,他是政治人物,甘心为蒋氏驱使;后五十年,他潜心于研究中国文化,为两岸交流奔走。  陈立夫的一生复杂、坎坷,充满传奇色彩。早年,他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刻苦攻读,并留学美国。回国后却跟随蒋介石,反对共产党。以他为首的中统局曾经疯狂地捕杀过中共地下组织。抗战期间他力主抗战,并主持教育部,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晚年,他热爱祖国,阐扬中国文化,拥护祖国统一,将自己的有生
山本五十六在帝国的高层领导人中独一无二。作为前武士的儿子,他身高5英尺3英寸,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江田岛海军学院,他终身酷爱赌博,却滴酒不沾。山本曾作为一个年轻的海军少尉参加了日俄战争。1905年的对马海峡海战中,在装甲巡洋舰日新号上,枪支爆炸夺去了他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东京新桥区的艺妓给他取了个“八十钱”的绰号,因为她们修剪10个指甲收费1日元(1日元等于100钱);爆炸中山本的下半身被一百多块弹片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