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Ⅱ类牵引模式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移作用的比较:三维有限元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中两种Ⅱ类牵引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在不同加力模式、不同牵引力大小作用下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建立隐形矫治推上颌磨牙向远中及两种Ⅱ类牵引模式(牙套加力组与牙齿加力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2种不同加力方式及5种不同载荷(100 g、150 g、200 g、250 g、300 g)下的牙齿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等,比较其增强前牙支抗效果的异同。

结果

不同力值不同加力方法下所有组Ⅱ类牵引均可以使前牙内收,抵抗磨牙远中移动过程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但其牙齿应力分布、牙套形变效果不同:牙齿加力组集中在直接受力的尖牙上,分布不均匀;牙套加力组分布更均匀,随距尖牙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但总体大小较牙齿加力组大。牙周膜等效应力除300 g牙套加力组[(2.87×10-2) MPa]过大外,其余各组均在牙周膜可承受范围内。

结论

100 g的Ⅱ类牵引即可抵抗磨牙远移反作用力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牙套加力作用下的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其他文献
口腔粘接剂在牙体组织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用粘接剂逐渐在口腔临床应用普及,它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粘接模式,粘接多种材料,简化了粘接过程,提高了粘接效率。但由于牙本质的高蛋白和高含水量,通用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仍然存在缺陷,许多研究正在寻找提高通用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方法。本文旨在对如何提高通用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方法进行综述。
目的使用微种植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观察矫治前后矢状向牙齿突度和唇突度变化。方法选取36例治疗结束的成人骨性Ⅱ类突面型患者,所有患者均是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使用自攻型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36例患者的切牙、软组织等测量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上切牙内收(5.98±3.82) mm,下切牙内收(4.95±3.89) mm,上唇突度减少(3.5±2.40)
目的:探讨Ca2+对人牙囊细胞(hDF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DFCs,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DFCs的来源。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型钙通道、T型钙通道、三磷酸肌醇受体以及雷诺定受体在hDFCs的表达及-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茜素红染色分别检测移除细胞外C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