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济安日记》记载了1946年1月至9月由昆明到重庆—南京—上海等地的生活,主要部分是昆明西南联大的教书生活,是西南联大风卷残云返回内地的最后一个学期。当时夏济安教的是英语写作,外文系主任是柳无忌,老师还有罗皑岚、司徒月乔、杨宪益等。有时柳无忌到重庆出差,由罗皑岚兼系主任。日记写了夏和一个叫R.E.女生的情殇。钱学熙、卞之琳、齐良骥、顾寿观等是他的同事兼朋友。当时卞之琳与张充和恋爱失败,2月1日(乙酉年除夕)记:“没有人请吃年夜饭。”他和钱、卞、顾四人,吃猪油年糕,喝绍兴酒,还备有火鸡、美国鲑鱼罐头,“卞在补牙齿,酒后发牢骚云:少年掉牙齿自己会长,中年脱牙没法长全,少年失恋,容易补全,中年失恋才真悲伤。张某某之脱离他,对他真是一大打击,痛苦不过偶然表露一下。”年年此夕费呻吟,十一年前的除夕,卞之琳酒醒何处?只留下一曲《旧元夜遐思》作证词:
  
  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
  莫掀帷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
  一星灯火看是谁的愁眼?
  
  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
  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
  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
  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1935年2月4日)
  
  在朋友日记里,我们从侧面第一次看到了卞之琳直接诅咒生活表达苦闷的方式,这在卞之琳文集里是绝对看不到的。日记说,卞之琳一直珍藏着张充和“自灌的铝质昆曲唱片”,有时请大家共赏听(四月八日)。“夜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情在,岂独伤心是小青!”(【戏代曲子】《题曲》),卞先生和张充和的恋爱,是旷日持久的单边作战。后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卞也讲到他珍藏的那张张充和铝质昆曲唱片:“我成为‘昆曲迷’也远超半个世纪了。……抗战初期,流离中我受一位朋友(即张充和女士,引者注)所托,珍藏她原先用铝盘自录所唱几段名曲,包括《题曲》吟诗一段,后来历经劫乱,居然幸存,可惜都已锈坏。1980年访美,又承老友用磁带把她后来唱的几支曲段转录了送给我带回国,其中也就有《题曲》这一段吟诗徒唱。半世纪以前同一段灌片听起来也哀婉动人,娇嫩一点,正显年轻呀。后来这一段录音,显出功力到家,有点苍劲了。”〔1〕
  日记里,夏与卞先生惺惺相惜,颇有沦落天涯共此间的感应。有时卞会作为过来人提醒“我的头发和衣服,实在太招人恶感”(3月28日);有时卞并不以为自己是情场失意者,“晚上卞大谈其恋爱经验”(5月6日)。日记还记了卞两次到苏州探访“旧情人”,回上海,卞“住在李健吾家里”(6月25日)。卞对张的执著有乃师徐志摩对林徽因的风范,只是少了一些浪漫多了一些低回。终生不渝屡败屡战的追求近于某种悲壮了。及至1985年,卞之琳在第二十一期《诗书画》发表《合璧记趣》,交代他四十四岁时到苏州情人旧居寻梦时,就像徐回到了康河一样令人销魂:“1953年,我南返江、浙,经年参加农业生产合作化工作。……一晚在苏州城里滞留,恰巧被接待住旧友张充和旧居——我过去熟悉的她曾独住的一间楼室。当时楼还在,室内空荡荡,还没有人占用过。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偶翻空抽屉,赫然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取出一看,原来是沈尹默给充和圈改的词稿。当即取走保存,多年后,经十年动乱,却还幸存。1980年应邀访美两个月,携置行箧,得机重逢故人,当即奉归物主。”夏在1946年的日记里就十分欣赏卞先生的柏拉图精神,为了恋爱,此时的“之琳已守到三十七岁,实是难能可贵”(6月25日)。仿佛有了卞先生做榜样,夏济安在朝圣天国的路上算有了说话的伴儿,不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卞之琳是现代汉语诗人中的李商隐,被闻一多称为“技巧诗人”,其实在“技巧”外衣的掩盖下是他的寸寸相思。卞之琳给夏济安精神上莫大的慰安和鼓励。他俩和谐得像一对流浪儿,抑或像堂吉诃德和桑丘在说相声。按理说照过去《西厢记》张君瑞的老经验,一般是“文学海洋深”,也就会“色胆天来大”。可是现代社会由于语境的变化,这个老黄历失灵了。中国绅士蜕变为知识分子,雄性角色退守为情商的巨人,行为意义却很差的低能儿,只配做情场上的柏拉图了。这个现象的出现提出了一个饶有意味的情场角色历史转换与变迁的比较恋爱学课题。
  为了打发最后一学期无聊的日子,卞之琳意外地在昆明街头美国士兵丢弃的杂物中发现了《时代》周刊,上面刊载有节本的衣修午德《紫罗兰姑娘》,于是卞之琳翻译了这篇如自己所认为的“实在不算数”的“恋爱问题”小说。看来,这不单纯是消磨时间,而是有所寄托的翻译。“不久,朋友夏济安先生首先为我在上海找到了一本单行本原文送给我,使我终于补全了”〔2〕。这个故事的发生见证着卞与夏在西南联大最后的友谊。随后自然是各自踏上熙攘的旅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生活在更多时候如一杯走了气的烧酒。惟在除夕,浪子才能痛切地感知生活恰如鸡肋。“除首次尝火鸡外,无特别可记之事”,却不由得由卞之琳想到自己,“我平生只有单恋,不足挂齿。今天我可以说一句:我并不在单恋,一切只待上帝安排”。按夏志清说,“一九四五年济安看中了R.E.,第二次堕入情网,陷得更深”。日记里这位女生很快出场了,2月6日,“R.E.坐在第一排,看见了不免又动心,发现一点:左手无名指上有一枚翡翠金戒,不知何所指。她好像知道我有意思,从不敢用眼睛正视我”。夏氏兄弟的出名是后来事情。其时夏济安三十岁,学历文凭又不占优势,在群贤毕至的西南联大属小字辈,连三闾大学方鸿渐辈份儿都不如,却没有方鸿渐的游世洒脱,这加重了夏济安的顾影自怜。2月25日记自己是否谈恋爱的矛盾心理:一是“等地位高后,年龄大后再谈;然年龄一大,更不宜为少女所接受,……以吴宓便是前车之鉴,最是可怕”。二是“索性闭门治学,不问女人”。为了侧面得知R.E.的真实情况,夏出了英语作文题目“My Life”(我的小传)。从交来的作文中得知,这位女生比夏小十岁,“1926年夏天出生于长沙市,是我父母的长女”(2月20日)。因为想象的恋人是湖南人,在八字没一撇的情况下,夏济安却联想到如在一起生活会遇到的两个麻烦:一个是说话问题,自己是苏州人,“苏州话是一种很好的语言,我舍不得放弃,除非她亦跟我学”,另一个是吃饭问题,湖南人爱吃辣,“她做的菜是不是都辣的?我现在虽稍能吃辣,但天天吃辣,可亦吃不消”。当时,除了生活习惯外,夏济安还在害肠胃疾病。
  2月27日,记了这位女生的穿着打扮,他者眼里的她自然是情人眼里的女神:“今天她穿了一件新的浅青灰色的绒线夹克,戴了一双黑皮手套。她没穿过大衣,最初看见她时,是件上胸有一条(二条?)红条的浅灰色绒线衣,最近两个月是件黑色拉链的绒线衣,旗袍总是很干净的深青布的。她的趣味是很素雅的,……她不烫发,不长不短,柔曲而并不太黑的美发,恰巧衬托出脸蛋的圆浑。眼睛虽不大,却并非没有秀美。”如果我们被这部日记打动,准备拍一部“1946年的爱情”的电影,女主角的衣着打扮和长相气质就有确凿无疑的依据了。可否说这是女性肖像在日记文学里描画得最为精彩的一笔呢?就像是《围城》里的方鸿渐,在苏文纨客厅里,眼前一亮,怎么撞上了唐晓芙。
  不时有意地安排英语作文,来了解对方的情况,成了夏济安螳螂捕蝉游戏的保留节目。3月6日,夏又安排了英语作文:“我出的题目是An unforgettable motionpicture(一场难忘的电影),她做的是讲《窗中少妇》(Woman in the Window,with Edw.Robinson
其他文献
无论多久,他始终是孩子的伙伴  苏炜先生在《落鸿孤烟渔樵话》中有一则趣谈,是讲张爱玲的死讯传回北京,内地文坛许多人士第一反应是“张爱玲原来还活着”,不仅如此,无论是电影作品还是专事研究张爱玲的人,都在张爱玲生时将其作为“已故之人”对待(笔者也一度以为她民国之时就辞世了),而其“虽生犹死”的意象往往来自于读者对其作品的感受,不得不说,这种奇特现象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她作品的特色与魅力。  讲这个例子是因
“峨峨曾文正,崛起由湘乡。雄奇隘宇宙,独与韩公当”。这是刘乃晟在《张廉卿(裕钊)先生寿诗》里的两句话。曾文正,指的是曾国藩;韩公,即韩愈。这两句诗意在赞美曾国藩的古文可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相提并论,虽不无溢美之嫌,但也大致属实。  曾国藩何以能与韩愈相提并论?在表面现象的背后是不是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当我冥心追溯,回到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岁月,渐渐发现,在曾国藩的历史世界里,韩愈早已成为一个不可
隔海叩桐寻旧韵,过山问曲祈清音。  惟求借得水天色,一湛碧澄润此心。  ——题记  2007年初夏在台北,与张大春兄久别重逢,相叙甚欢。先上“鼎泰丰”吃小笼包,又到一个熟人开的茶酒吧赏茶品酒。酒酣茶酽之间,两人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慨叹今天被称为“旧体诗词”的传统中国诗道的中落。  我闻说张大春现在以“传统诗道托命人”自命,在网上专门开辟了自己的诗词博客(台称“部落格”),几乎以“每日一诗”的书写实
一    在《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中,美国著名记者威廉·夏伊勒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情节:纳粹统治时期,那个叫人闻之色变的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也曾是一个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青年,当年竟然为参加哪一个政治组织而伤透脑筋,踌躇再三。当时的德国,政坛上异常热闹,有各式各样青年组织。最后,他选择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纳粹。而选择的原因,并非是赞同希特勒的执政纲领和纳粹信仰,只不过是那身
“谶纬”是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的一种重要社会时潮,是当时社会之显学,无论在政治还是文学上,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谶纬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谶是神的预言,即所谓“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相对于经书而言,先有经后有纬,是配合并围绕儒家经典来阐释经传的,经与纬相辅相成,互相发明,不可或缺。《四库全書总目提要》就说:“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与纬本不相同,但由于纬书中有谶语,而谶也依附经书,故后
“辣椒”字释  辣椒的“辣”字,初见三国时魏人张揖所撰《广雅》卷五,写作“束辛 ”,与“辣”音同,是“辣”的本字,义为辛辣,如姜、蒜的滋味。(唐)《一切经音义》引《通俗义》:“辛甚曰辣。”(宋)《广韵》里也这样解释。“束辛 ”改写为“辣”始见于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宋代许多笔记,包括《东京梦华录》中大量出现“辣”字,包括“辣萝卜”、“辣瓜儿”、“辣脚子”等食物。元人王文山《稼村类稿·送按察王
1944年,岁次甲申,因战争原因,一批麋集在陪都重庆的文人雅士,仿兰亭之制,吟韵唱和,邀为文酒之会,故旧新知,觥筹交错,谈诗论文,酣畅淋漓,成为陪都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这就是被参与者目之为“咏觞曾不羡兰亭”的甲申春暮红岩雅集。  是年闰四月,居住在城郊虎头岩上的张宗祥联合中国农民银行主任秘书沈羹梅、国民政府财政部常务次长顾翊群发出英雄帖,邀请各路贤达名流于十四日(公历6月4日),休沐日,假中国农业
朱光潜一辈子虽然走着自己不同寻常的学术道路,但他终究绕不开一个人,就是鲁迅。他们其实没有直接接触,要说思想学术上的缠斗也没有值得特别注意之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并忽视在历史的际会中,与鲁迅的遭遇还是给朱光潜带来深刻影响,大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味。  一、躺着中枪  鲁迅与朱光潜本没有什么直接交往,偏偏在晚年,“好斗”的鲁迅还是给了朱光潜一击,从而给文坛留下至今时被提及的一段聚讼公案。  
《书屋》2015年第7期刊登了陈福季的《夜读拾零》一文,中间提到钱钟书先生两事:1、《夜航船》记载脱雅调一事。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凤凰涅槃一事,原文作者“傻费了不少功夫去查了好半天,当然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读后很是诧异,总觉得钱先生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而黄永玉先生也是不可能信口开河的。于是自己动手,查起资料来。  资料查起来很是简单,并没有花费什么时间。  钱先生所说的《夜航船》记载“
由湖南大学中国文学会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1月1日编纂发行的《员辐》第二集,刊登了时任湖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骆鸿凯先生的挽词两首,所挽对象分别是黄侃与章太炎。从师承上来说,骆氏为黄侃及门弟子、章太炎再传弟子,三人均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黄侃于1935年10月去世,章太炎于1936年6月去世,骆氏的挽词当作于1936年7月以后(《员辐》于1936年7月出版第一期,未收骆氏挽词),但当时及后来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