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那些“科学文化”书籍,即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同时更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上升到文化研究层面的书籍,才有可能进入公众的阅读视野
岁月难留,时光易过,转眼又已经告别了2009年。不过盘点这一年本人经眼的科学文化好书,还是颇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纯粹的科学技术书籍现在早已无法进入公众阅读层面,究竟是科学技术自己主动退出公众阅读视野,还是它被公众阅读所遗弃,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只有那些“科学文化”书籍,即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同时更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上升到文化研究层面的书籍,才有可能进入公众的阅读视野——尽管和那些畅销书相比仍然是相当小众的。
以下所述2009年度科学文化好书(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列,并照例包括2008年12月出版的书),主要依据的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G·E·R·劳埃德著,钮卫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说实话,这么宏大而宽泛的主题,也就是劳埃德这种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人(已因“对思想史的贡献”而被英国女王封赐为爵士),去尝试玩一把还差不多,别的学者多半会望而生畏。
劳埃德指出:“科学几乎不可能从其结果的正确性来界定,因为这些结果总是处于被修改的境地”,所以他认为,“我们应该从科学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来描绘科学”。看到劳氏如此开明的见解,不由得让人感叹,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这样的问题上,仍然相当落后。
此书比我原先预计的要好读,论证也是流畅清晰的。不知这究竟是作者本人文风宜人,还是译者译笔高明之故。
《中国景色》,单之蔷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中国景色》这个平淡的书名,也许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书。其实这种“错觉”或许也不算错,因为本书的主体,是从作者十年来为每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写的卷首语中选出的。《中国国家地理》虽然从它的“出身”来说是一份地地道道的“科普”杂志,但是十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时尚杂志中的一个神话,而这个神话和旅游确实有着不解之缘。不过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要知识更要思想”的追求——尽管作者自己并未明确宣示这样的追求。
刚开始我看到作者在本书卷首语中说:“这10年来我默默追求的东西,我找到了。其实这些文章都在做一件事:建构中国的形象。”我还觉得他是不是说得有点太大了?可是等我读到本书的第二篇文章,我就改变了看法,原来他说的还真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平时评价文章或书,可以归纳出“三性”的标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其中又以思想性价值最大,地位最高。而此“三性”又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表达的,有时“学术”能够扼杀思想。幸好单之蔷写的不是学术文本,可以自由表达他的思想。
《万有引力之虹》(长篇小说),(美)托马斯·品钦著,张文宇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此书因其大胆离奇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出版后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誉之者谓之当代文学的顶峰,“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毁之者谓之预告世界末日的呓语。而故事后面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则展现了色彩斑驳的历史画卷。
阅读此书被称为“阅读自虐”,因为这部作为后现代文学中经典之作的巨著,情节复杂,扑朔迷离,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高等数学、火箭工程、国际政治、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例如小说以不少篇幅描写德军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又论述科学技术总是和性欲结合在一起并走向灭亡)。而翻译此书也极为痛苦,据说译者为此花去整整三年,还丢了博士学位,失去了评职称的机会。
小说围绕着德国以V-2火箭袭击伦敦的故事线索展开。“万有引力之虹”即指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因火箭在当时显得威力强大,作者以之作为死亡象征。作者又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发的前人哲学猜想“热寂说”(随着“熵”的单向增加,终将在全宇宙达到完全的均衡,宇宙即成死寂世界)引入小说,故“万有引力之虹”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终将灭亡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科学松鼠会编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第1版。
某些自命科学“正牌代言人”的人喜欢将别人“以科普的名义暴打一顿”,还有那种“火气十足的一个人的战争”,想必都令松鼠会的成员们齿冷,所以他们决定亮出兵刃竖起旗帜出来闯荡江湖了。这应该不仅仅是姬十三一个人的想法,至少也应该是松鼠会若干核心人物的想法吧。
载上意识形态的重负,曾经是传统科普最务实、最可取的策略,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公众不想再这么沉重了,于是传统科普衰落了。“暴打科普”其实也只是师前者之故智而已(载上了另一种重负),所以也难免落得被公众冷落的结局。
松鼠们的旗帜是“轻松”,松鼠们的兵刃是“游戏”。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和以往载着意识形态重负的传统科普相比,或者与意在衬托自己“英俊的科学面庞”的“暴打科普”相比,松鼠们的“新科普”前景如何呢?他们能不能将科学逐渐从公众话语中退出的局面扭转呢?或者说,他们能不能让科学在公众话语中重振雄风呢?
《十字》(科幻小说),王晋康著,重庆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天花曾经是人类“消灭”的第一个致命传染病,这个胜利经常被用来证明“人定胜天”,也是科学主义最心爱的凯旋曲之一。科学主义的宣传还曾许诺:人类将来可以消灭所有有害病毒,从而生活在一个生物学乌托邦之中。
《十字》的故事中表达了一种更为激进的观点:消灭天花造成的“真空”,很可能引发更为离奇的病毒(比如艾滋病)前来填补;这种“消灭”是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粗暴破坏,只会带来大自然更可怕的报复,所以要人为散布一些弱化了的天花病毒,以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而人类整体也能够通过激发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功能而从中获益——尽管在此过程中某些个体有可能被牺牲。
这部小说的微妙之处在于,对于其中梅茵等“十字”秘密组织的成员来说,要想简单地给他们贴上“科学主义”或“反科学主义”的标签,都相当困难。梅茵、她的义父、她的情人和丈夫等等,其实应该算是“仁慈的科学主义者”或“开放的科学主义者”。他们可以接受“广义人权”之类的动物保护主义乃至“病毒保护主义”观念,但他们在天花问题上的立场,也未尝不可以被科学主义引为同盟。
《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日]栗山茂久著,陈信宏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本书正文一开头,就是对芥川龙之介一篇著名小说的复述,芥川这篇小说因为改编成了电影《罗生门》而声名远扬。大盗奸武士之妻、夺武士之命一案,扑朔迷离,四个人物的陈述个个不同。栗山茂久复述这么一大段故事,是为了比喻或象征“医学的历史发展中也有个类似的谜团”。
栗山茂久对于中医用把脉来诊断病情的技术,花费了不少笔墨,他说“这种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谜”,之所以如此,他认为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待身体的方法和描述身体的语言,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我们站在所谓“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来看中医的诊脉,它真的是难以理解的。
不过栗山茂久的用意,并不在试图“调和”双方——通常只有我们这里急功近利的思维才会热衷于“调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就是这种思维的表现。栗山茂久很像一位古玩的欣赏者或把玩者。他把玩的是两件文化古董,一件是“中国传统医学”,一件是“古代希腊医学”。他对于“古为今用”之类的现实目标没有什么兴趣,他关心的只是这两件古董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而他对把玩心得的叙述,则是在精心选择和安排之后才陈述的。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陈方正著,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1版。
我总算看到另一个中国人决定在他自己的科学史著作中不再去求解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了。在我看来,本书最重要的新颖之处,就在于作者对“现代科学的根在哪里”这件事情的关注。他采取“将西方科学的历史认真讲一遍”的方法,来向读者证明:现代科学的源头就在古希腊。所以,现代科学出现在欧洲——古希腊科学遗产最终的主要继承者——那里,是必然的;而在中国产生不出现代科学,也是必然的。
很早以前我就主张“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伪问题,理由是这个“难题”的前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西方——是无法成立的。我当时用的比喻是:无法断言“向南走的人比向东走的人领先”,现在余英时在为此书写的序中,也将“李约瑟难题”称为伪问题,并采用了另一个比喻:不可能说“某一围棋手的棋艺曾长期领先某一象棋手”,倒也不无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在科学技术方面西方一直走着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正是陈方正在书中强调的。
《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发展史及航空母舰对世界的影响》,[美]诺曼·波尔马著,方东革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最近关于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沸沸扬扬,令许多军事爱好者热血沸腾。《航空母舰》这部大书中译本的推出,真是适逢其会。这是迄今我所见到的关于航空母舰的建造、装备、战史等等方面,最详尽、最系统的中文读物。
读了这部《航空母舰》,你才会真正意识到,中国要成为一个海军强国,还有多么漫长的路途——这只要看一下有关数据就知道了,例如:在距今68年前,即1941年12月初日军奇袭珍珠港前夕,在太平洋上的日本海军就拥有10艘可用于作战的航空母舰!而到了1945年秋,太平洋上对日作战的美国海军拥有各种类型航空母舰竟达67艘;当日本代表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文件时,战舰上空编队飞行着1000架炫耀武力的美军战机……
《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阿西莫夫著,吴虹桥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科幻小说的写作给作者阿西莫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和财富,但他却在1957年戛然而止,转入科普作品的写作。从1958年开始,他在科幻文学界享誉已久的老牌杂志《奇幻和科幻杂志》(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上写科学随笔。他一生为该杂志写了399篇文章,本书就是由这些文章中选出的31篇构成的,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58年,最晚的发表于1989年,时间跨度恰为31年。
有人曾问阿西莫夫:“科学是不是能解释一切事物?”阿西莫夫明确回答说:“我肯定科学不能解释一切。”这番问答对于理解阿西莫夫至关重要。阿西莫夫并不僵化,也绝不缺乏想象力——笑话,一个成功的科幻作家怎么可能缺乏想象力?只有那些僵化的科学主义者才缺乏想象力,而且还不能容忍别人表现出想象力。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
岁月难留,时光易过,转眼又已经告别了2009年。不过盘点这一年本人经眼的科学文化好书,还是颇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纯粹的科学技术书籍现在早已无法进入公众阅读层面,究竟是科学技术自己主动退出公众阅读视野,还是它被公众阅读所遗弃,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只有那些“科学文化”书籍,即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同时更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上升到文化研究层面的书籍,才有可能进入公众的阅读视野——尽管和那些畅销书相比仍然是相当小众的。
以下所述2009年度科学文化好书(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列,并照例包括2008年12月出版的书),主要依据的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G·E·R·劳埃德著,钮卫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说实话,这么宏大而宽泛的主题,也就是劳埃德这种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人(已因“对思想史的贡献”而被英国女王封赐为爵士),去尝试玩一把还差不多,别的学者多半会望而生畏。
劳埃德指出:“科学几乎不可能从其结果的正确性来界定,因为这些结果总是处于被修改的境地”,所以他认为,“我们应该从科学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来描绘科学”。看到劳氏如此开明的见解,不由得让人感叹,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这样的问题上,仍然相当落后。
此书比我原先预计的要好读,论证也是流畅清晰的。不知这究竟是作者本人文风宜人,还是译者译笔高明之故。
《中国景色》,单之蔷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中国景色》这个平淡的书名,也许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书。其实这种“错觉”或许也不算错,因为本书的主体,是从作者十年来为每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写的卷首语中选出的。《中国国家地理》虽然从它的“出身”来说是一份地地道道的“科普”杂志,但是十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时尚杂志中的一个神话,而这个神话和旅游确实有着不解之缘。不过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要知识更要思想”的追求——尽管作者自己并未明确宣示这样的追求。
刚开始我看到作者在本书卷首语中说:“这10年来我默默追求的东西,我找到了。其实这些文章都在做一件事:建构中国的形象。”我还觉得他是不是说得有点太大了?可是等我读到本书的第二篇文章,我就改变了看法,原来他说的还真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平时评价文章或书,可以归纳出“三性”的标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其中又以思想性价值最大,地位最高。而此“三性”又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表达的,有时“学术”能够扼杀思想。幸好单之蔷写的不是学术文本,可以自由表达他的思想。
《万有引力之虹》(长篇小说),(美)托马斯·品钦著,张文宇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此书因其大胆离奇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出版后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誉之者谓之当代文学的顶峰,“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毁之者谓之预告世界末日的呓语。而故事后面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则展现了色彩斑驳的历史画卷。
阅读此书被称为“阅读自虐”,因为这部作为后现代文学中经典之作的巨著,情节复杂,扑朔迷离,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高等数学、火箭工程、国际政治、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例如小说以不少篇幅描写德军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又论述科学技术总是和性欲结合在一起并走向灭亡)。而翻译此书也极为痛苦,据说译者为此花去整整三年,还丢了博士学位,失去了评职称的机会。
小说围绕着德国以V-2火箭袭击伦敦的故事线索展开。“万有引力之虹”即指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因火箭在当时显得威力强大,作者以之作为死亡象征。作者又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发的前人哲学猜想“热寂说”(随着“熵”的单向增加,终将在全宇宙达到完全的均衡,宇宙即成死寂世界)引入小说,故“万有引力之虹”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终将灭亡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科学松鼠会编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第1版。
某些自命科学“正牌代言人”的人喜欢将别人“以科普的名义暴打一顿”,还有那种“火气十足的一个人的战争”,想必都令松鼠会的成员们齿冷,所以他们决定亮出兵刃竖起旗帜出来闯荡江湖了。这应该不仅仅是姬十三一个人的想法,至少也应该是松鼠会若干核心人物的想法吧。
载上意识形态的重负,曾经是传统科普最务实、最可取的策略,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公众不想再这么沉重了,于是传统科普衰落了。“暴打科普”其实也只是师前者之故智而已(载上了另一种重负),所以也难免落得被公众冷落的结局。
松鼠们的旗帜是“轻松”,松鼠们的兵刃是“游戏”。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和以往载着意识形态重负的传统科普相比,或者与意在衬托自己“英俊的科学面庞”的“暴打科普”相比,松鼠们的“新科普”前景如何呢?他们能不能将科学逐渐从公众话语中退出的局面扭转呢?或者说,他们能不能让科学在公众话语中重振雄风呢?
《十字》(科幻小说),王晋康著,重庆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天花曾经是人类“消灭”的第一个致命传染病,这个胜利经常被用来证明“人定胜天”,也是科学主义最心爱的凯旋曲之一。科学主义的宣传还曾许诺:人类将来可以消灭所有有害病毒,从而生活在一个生物学乌托邦之中。
《十字》的故事中表达了一种更为激进的观点:消灭天花造成的“真空”,很可能引发更为离奇的病毒(比如艾滋病)前来填补;这种“消灭”是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粗暴破坏,只会带来大自然更可怕的报复,所以要人为散布一些弱化了的天花病毒,以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而人类整体也能够通过激发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功能而从中获益——尽管在此过程中某些个体有可能被牺牲。
这部小说的微妙之处在于,对于其中梅茵等“十字”秘密组织的成员来说,要想简单地给他们贴上“科学主义”或“反科学主义”的标签,都相当困难。梅茵、她的义父、她的情人和丈夫等等,其实应该算是“仁慈的科学主义者”或“开放的科学主义者”。他们可以接受“广义人权”之类的动物保护主义乃至“病毒保护主义”观念,但他们在天花问题上的立场,也未尝不可以被科学主义引为同盟。
《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日]栗山茂久著,陈信宏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本书正文一开头,就是对芥川龙之介一篇著名小说的复述,芥川这篇小说因为改编成了电影《罗生门》而声名远扬。大盗奸武士之妻、夺武士之命一案,扑朔迷离,四个人物的陈述个个不同。栗山茂久复述这么一大段故事,是为了比喻或象征“医学的历史发展中也有个类似的谜团”。
栗山茂久对于中医用把脉来诊断病情的技术,花费了不少笔墨,他说“这种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谜”,之所以如此,他认为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待身体的方法和描述身体的语言,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我们站在所谓“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来看中医的诊脉,它真的是难以理解的。
不过栗山茂久的用意,并不在试图“调和”双方——通常只有我们这里急功近利的思维才会热衷于“调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就是这种思维的表现。栗山茂久很像一位古玩的欣赏者或把玩者。他把玩的是两件文化古董,一件是“中国传统医学”,一件是“古代希腊医学”。他对于“古为今用”之类的现实目标没有什么兴趣,他关心的只是这两件古董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而他对把玩心得的叙述,则是在精心选择和安排之后才陈述的。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陈方正著,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1版。
我总算看到另一个中国人决定在他自己的科学史著作中不再去求解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了。在我看来,本书最重要的新颖之处,就在于作者对“现代科学的根在哪里”这件事情的关注。他采取“将西方科学的历史认真讲一遍”的方法,来向读者证明:现代科学的源头就在古希腊。所以,现代科学出现在欧洲——古希腊科学遗产最终的主要继承者——那里,是必然的;而在中国产生不出现代科学,也是必然的。
很早以前我就主张“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伪问题,理由是这个“难题”的前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西方——是无法成立的。我当时用的比喻是:无法断言“向南走的人比向东走的人领先”,现在余英时在为此书写的序中,也将“李约瑟难题”称为伪问题,并采用了另一个比喻:不可能说“某一围棋手的棋艺曾长期领先某一象棋手”,倒也不无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在科学技术方面西方一直走着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正是陈方正在书中强调的。
《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发展史及航空母舰对世界的影响》,[美]诺曼·波尔马著,方东革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最近关于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沸沸扬扬,令许多军事爱好者热血沸腾。《航空母舰》这部大书中译本的推出,真是适逢其会。这是迄今我所见到的关于航空母舰的建造、装备、战史等等方面,最详尽、最系统的中文读物。
读了这部《航空母舰》,你才会真正意识到,中国要成为一个海军强国,还有多么漫长的路途——这只要看一下有关数据就知道了,例如:在距今68年前,即1941年12月初日军奇袭珍珠港前夕,在太平洋上的日本海军就拥有10艘可用于作战的航空母舰!而到了1945年秋,太平洋上对日作战的美国海军拥有各种类型航空母舰竟达67艘;当日本代表在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文件时,战舰上空编队飞行着1000架炫耀武力的美军战机……
《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阿西莫夫著,吴虹桥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科幻小说的写作给作者阿西莫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和财富,但他却在1957年戛然而止,转入科普作品的写作。从1958年开始,他在科幻文学界享誉已久的老牌杂志《奇幻和科幻杂志》(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上写科学随笔。他一生为该杂志写了399篇文章,本书就是由这些文章中选出的31篇构成的,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58年,最晚的发表于1989年,时间跨度恰为31年。
有人曾问阿西莫夫:“科学是不是能解释一切事物?”阿西莫夫明确回答说:“我肯定科学不能解释一切。”这番问答对于理解阿西莫夫至关重要。阿西莫夫并不僵化,也绝不缺乏想象力——笑话,一个成功的科幻作家怎么可能缺乏想象力?只有那些僵化的科学主义者才缺乏想象力,而且还不能容忍别人表现出想象力。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