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五)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 北“打卡”乃现代社会考勤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指员工上下班在单位提供的考勤工具上留下出入之即时数据记录。由磁卡机发出的“哒哒哒”声使“打卡”一词天生具备音声之生动,这种刻打之声令人过耳难忘,当为此词流行的一个成因。考勤从以往由纪律人员巡视记录转为员工自动录入,虽然同样都是出自外部监督的要求,但形式的转变使得记录更加准确、考勤更加严明。如果说纪律员在本子上的记录尚可商榷通融,那么后面机器的刻打可谓冷漠无情无可辩驳。个人考勤自动输入模式推广开来后,“打卡”渐渐成为考勤系统的一种指代,“领衔”现代工作管理。可以說伴随着机器的针脚在记录卡上无情的踩踏声,“打卡”一词“不由分说”地带上现代工作制度严苛的神色,令人睹之生畏。不过,事情也有另外一面,因其简明利落的作风同样引起人们对按时完成任务的向往和联想,于是渐渐赋予不拖延、踩点干活、今日事今日毕、坚持的涵义,正面的元素被慢慢加添到其中,使得一个原本枯燥的词汇渐渐有了可供咀嚼的内容。不过,人们对其使用多在微信等自媒体上进行,虽有自勉、承诺的进步方面,但也浮现着炫耀和躁动。
  一方面是考勤工具的进化,如手机考勤软件的出现,使“打卡”本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一方面是自媒体的继续流行,在大众中存在着一种总是急于与圈层分享的心理,这两者使得“打卡”变成继“mark”(标记)一词之后另一具有方便标记作用的热门词汇,又增加了为“打卡”者所“器重”的行为宣示的色彩。诸如读背英语,加“打卡”二字以宣示决心;到店迎客,加“打卡”以通告顾客;旅游某地,加“打卡”以表达遂愿……遗憾的是,在这个词似乎正在变得意思丰饶的时候,浮躁的自我卖弄的行为将其抽空,再次令它兜回原初的含义,则只有记录方面的单一价值——只有瞬间的亮相,没有事件本身在内心深刻的印痕。也就是说,欲令别人知晓自己某种行为的冲动覆掩了这个行为开启后必须接续的细致功夫。只有“点”上的布告,没有铺展开来的细腻体验;只求在瞬间获得人们的共鸣或艳羡,不求在自己的心底留下日后可供流连的丰富内容。甫一亮相,便告沉寂。它的诸多令人厌倦的潜台词是当下人们心灵空虚的呈现,逐一解读似无必要,看看由此延伸开来的另一流行词汇“打卡地”便可明白。到“网红打卡地”“必须的”拍照发图,虽有些“我来我看我征服”(凯撒)的意味,但在这里更多潦草为一种低级的心理满足。如此乏味简单的表现方式正以其流行性遮蔽人们的认知,以“打卡”为生命最时尚最炫目的“打开方式”,殊不知空置了自己纵深而综合的属于一个人自我特殊性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便是空置了生命。
  一个本来发音响亮的词汇,渐渐变成空壳,有若雷声大雨点小,有名无实。这不知不觉间交付出去的难道仅仅是词汇背后丰富的意蕴吗?我们确信我们交付出去的不是原本应该丰富而细致,活泼而宁静的生活本身吗?
其他文献
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光明日报社调研,强调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導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突出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用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极少数新闻媒体在发展、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急功近利、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丧失行业和职业道德底线。社会上新闻乱象充斥
9月26日,有媒体注意到,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开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答复》中提到:“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9月27日澎湃新闻)  “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
【摘 要】基于蔡金法教授对小学数学示范课“前后的概念”的评析,可以发现本节课问题提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蔡金法教授对本课划分的五大教学任务分别对应着问题提出的五个层次:经验层、感知层、理解层、情境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逐层递进,同时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小学数学教学应对问题提出的“层次性”予以重视,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心态浮躁,一切都随之快餐化,教育已然在列,且似乎愈演愈烈。于是“在目前这种情势下,没有谁是‘无辜’的,谁都在为‘应试教育’的灾难添砖加瓦”,而学生在家长的期望和老师的目标构成的网中成了最可怜的小昆虫。张文质先生的教育讲演录《教育是慢的艺术》无疑是发自内心的呐喊。  “教育需要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背景下,孩子
在《语言学概要》中,语言被定义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事实上,用作交际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更应该被称作“言语”。毕竟,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语言是全民的、概括的、有限的、静态的系统,言语是个人的、具体的、无限的、动态的现象。[1] 也就是说,语言和言语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任何言语均隶属于特定的语言系统,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任何语言也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言语而存在。人类开展交际活动或者思
读王维审老师的文章,最初是在新浪博客。我是他数以万计的粉丝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从来都是默默关注,默默阅读,甚至,默默点赞。  当王老师最终将这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带到大家面前,我一点都不惊讶,一个数年如一日坚持写作,而且坚持高品质写作的人,作品出版是水到渠成的事。  于是,在无数个清晨,或是夜晚,我捧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读。  前后读了三遍。  心里有三个词语在盘桓。  简单  教育类的文章,我
每次捐赠我都会想起以前的一名学生。哲很懂事,管理班级事物很认真细心。他的家境很不好,虽然也是90后,但是他根本没有同龄人的优越条件。他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工作,全凭母亲一人操劳,全家三口租住在一个几乎破旧的平房里。在如今暖气取暖的年代,他每天回家要帮助母亲生炉子做饭。父亲因为长年有病,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他和母亲。但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抑郁或不开心的样子。若不是开家长会,听他母亲叙述,我真的以为他与其他学
在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中以精湛的专业素养感染同事,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生命成长,是我教师生涯一直在追求的理想。  ——李焕冰  李焕冰,教育硕士,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西樵中学教导主任。在28年的从教生涯中,她以自己的耐心,谆谆善诱,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让他们在青春成长的道路上乐观前行。  在西樵中学,李焕冰与学生小何的故事至今为许多同事耳熟能详。小何生性贪玩,调皮,经常无故旷课,无心学习,家长十分无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就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样的说法。父母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恐惧,让孩子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恐惧无法避免,采取行动也无法解决,只能交给时间。  我一位朋友的儿子6岁了,担心患癌症的外婆去世,怕得睡不着觉。他妈妈一般会拥抱着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和眼泪,对他说:“我也和你一样害怕,不过外婆现在不是还在我们身边吗?我们得好好珍惜外婆在
一、与画面建立联系,整体把握诗境  古诗词难教,这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诗词教学,难就难在“诗无达诂”,见仁见智;难就难在当讲者多,而课时却少;难就难在一旦真的讲透彻,诗意也荡然无存了。然而,赵老师在十多分钟的时间里,通过图画结合,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理解了诗意。这部分教学,赵老师做到了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写意”,达到了两个内涵:第一,就是“求整”,从作品的整体去把握,不能教得支离破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