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精神与乡土情怀之间——新农村题材电影的民间化表达

来源 :电影新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o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电影多以民间立场和逻辑对主流价值进行叙述,在挖掘乡土经验的同时紧贴时代精神.本文主要围绕民间文化与乡土情结、平民视角与多元叙事、隐喻意象与隐形结构、审美内涵与精神传承四个方面论述新农村题材电影的民间化问题.主流话语与民间叙事路径的融合生动呈现出人们对“家国一体”和精神原乡的认同和坚守,浸润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叙述展示出动人的情感力量.
其他文献
中、日、韩三国电影人根据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将东野圭吾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成符合本国受众审美的电影.日本版《嫌疑人X的献身》凸显了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图景,展现出理性的崩溃与人的自毁倾向;《嫌疑人X》发挥了韩国电影人擅长的世俗化情爱题材的特色,挖掘了故事中的抒情部分,迎合了观众对和谐之美的追求,使故事更加世俗化;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则在文化包容的前提下杂糅了多种类型片元素,满足不同审美偏好观众的观影趣味,体现出后现代意味.
文章以《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为例,探寻新农村题材电影的叙事特征,发现有三个特质:第一,在叙事空间上,它将乡土的诗意空间与城市空间并置,超越了“城乡”二元对立的视觉底色,构建了城乡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美学.第二,在叙事文本上,它通过角色关联、文本拼贴与移置等方式进行互文叙事.第三,在叙事美学上,它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构建“再现现实”与“诗意摹写”的平衡.通过对《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叙事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打破了过去农村题材电影“主旋律导向,商业性不足”的刻板印象,拓展了农村电影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