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右侧腋静脉途径左束支区域起搏单中心经验报道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右侧腋静脉途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经验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总结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新华医院经右侧腋静脉行永久性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的腔内标测电图、起搏程控及临床随访资料。

结果

共15例患者入选,其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停搏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所有患者均同意经右侧腋静脉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术中单极起搏有2例未达到左束支区域起搏标准,其余13例达到标准,且参数稳定可靠,术中即刻成功率86.7%(13/15)。手术时间(133.0±32.9)min。术后7 d及1个月随访,13例成功患者起搏后继续保持右束支阻滞图形,参数稳定,无1例脱位。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63.9%±4.9%、60.2%±7.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50.7±4.9)mm、(51.7±5.8)mm,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时限分别为,起搏前(92.8±18.6)ms、单极起搏后(112.7±26.2)ms,前后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120 ms。

结论

经右侧腋静脉途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安全、可行,随访期间对LVEF无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在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筛查自身免疫性小脑炎(autoimmune cerebellitis,AC)相关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来自2016—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北京脑炎协作组成员单位提供的病例)的血清和(或)脑脊液,进行AC相关抗神经抗体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的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转染细胞(基于细胞底物的实验)法
目的评估简单、快速的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FAST)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静脉溶栓前完成头颅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病例12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
目的分析合眼敏感相关癫痫的电-临床特点。方法将2017年1—6月在西京医院接受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中具有合眼敏感的癫痫患者纳入此项研究,分析合眼敏感相关癫痫的电临床特征。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共发现51例癫痫伴有合眼敏感的患者,其中眼睑肌阵挛伴失神癫痫(EMA)33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13例、癫痫伴觉醒期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特发性枕叶癫痫(IOE)3例。4例EMA及1例IOE患者合眼诱发的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是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溶栓等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多种改善血流疗法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出血转化的定义、分型、危险因素、诊断和处理原则。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写作组,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研究证据、参考国际共识和指南、结合国情反复讨论,提出了相关的共识性意见,希望对出血转化的正确认识、临床处理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指
目的探讨慢性偏头痛患者伴发的胃肠道症状及其与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量表(PQSI)、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调查问卷,分别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151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诊断标准的慢性偏头痛患者和同期收集的151名健康对照者的胃肠道症状、焦虑
约2/3癫痫患者通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达到长期无发作,目前普遍认为癫痫无发作至少2年以上,权衡利弊后可考虑逐渐减药直至停药。一般认为器质性脑损伤、异常脑电图及特殊癫痫综合征等是影响撤药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异常脑电图,特别是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癫痫撤药后复发的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我们就癫痫患者撤药不同时期的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撤药后复发的预测意义进行综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它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异常。近来对偏头痛神经病理生理学认识上的进展,使得我们能够解释某些症状学方面的问题,也推动了新的靶向治疗的发展,这可能会改变偏头痛在未来的治疗方式。偏头痛的治疗是个体化的,其中预防性药物治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预防偏头痛药物治疗新进展,重点是针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途径的新治疗。
脑卒中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的三大重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但大量研究表明静脉溶栓会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文中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分型、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出血性转化的可能预测指标,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危险因素及UIA的存在是否会影响ACI患者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CI的患者。通过急诊头颅磁共振及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three dimen
目的总结永久起搏器心外膜植入术后当天、短期术后和长期术后心外膜电极导线的心室阈值的变化,分析心外膜植入起搏器是否安全、稳定。方法入选2007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阜外医院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且出院后进行1次及以上程控随访的43例患者。成人患者7例,其中3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心室导线心外膜植入,4例VVI永久起搏器心外膜植入;儿童患者36例,均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行心外膜永久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