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的目光看教育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p1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教育,仿佛谁都可以评头论足一番,而且仿佛教育已经一无是处。教育是否真的已经无可救药了?非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怎么看教育,以什么方式看教育,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站在最上面看,处于最低处看,站在前后左右把教育围起来看,可能看到的都有差别。但无论怎么看,如果缺乏教育的目光,那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窃以为,要真正能看懂教育,看明白教育,就必须用教育的目光看教育。
  非教育目光看教育,看到的是分数,而不是分数背后的人;是教育的局部而非整体;是教育中偶然的过错而非教育的优点;是教育中的事而非教育中的人……如此地看教育,教育便仿佛什么也不是,而且还巴不得向教育吐几口唾沫还要踩上几脚。有人认为:“每个教育人,当你眼里只有钱的时候,看不到教育;当你眼里只有教育的时候,看不到学生;当你眼里有学生的时候,什么都会有。”这才是用教育的目光在看教育,这样才能看到教育中的“人”,看到“人”的成长而非毫无生气的数字。
  用教育的目光看教育,看到的是教育的星空。曾经以为,只要埋头苦干,那成绩自然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长期的埋头,却让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摔了不少跟头。当跌得鼻青脸肿后,抬头一看,不但方向错了,连教育的星空也变了。网上曾报道过一个徒步回家的孩子,当自己明白过来时,已经朝自己家的反方向走了一千多公里。他的埋头前行就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代价。不时仰望教育星空,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真正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断地奔跑和攀登,去实实在在地探索教育的奇迹,攀登教育的高度。曾经以为,教孩子读书识字,会做几道数学题就是教育,当用教育的目光看教育时,才发现,教育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道德、责任、良善、价值观、生命观,必须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地去看待世界、对待人生,并能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要知道,我们的教育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社会,不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涯、生长,那么,我们便始终只能与应试为伍,与分数纠缠不清,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有着“两只脚”的书橱,是整齐划一的“赝品”。
  教育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而非所谓的物质载体。教育者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而后才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去改变教育,因为教育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思想,教会学生学习与生存的方法。没有这样的“看见”,教师的作用就只能沦落为让学生做简单的重复训练,而忽略了对创造性的培养。同样的,教育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才会循道,才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才会顺性而为。如果没有教育的目光,那么,一切都可能会瞎起哄,跟着胡乱吆喝。我们唯有像李镇西、张万祥等老师一样,把优秀当作习惯,“保持淡定的心态,就能带着一颗平常心和学生一起进行心灵的舞蹈,和学生一起放飞教育之梦,和学生一起享受学习和教育带来的快乐!”
  用教育的目光看教育,才更能关注学生——我们的教育主体。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把每一个学生引向人生幸福的大草原,把每一个学生引向道德的高峰,即使达不到高峰,也应仰望道德的高峰。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没有教育的目光,永远看不到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特殊秉性,看不到学生的灵魂,自然,也就无法感召学生的灵魂,无法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血液中。
  看清教育,我们才能看清每一个学生,哪怕他是上智或是下愚,是大勇或是无勇,是刚强或懦弱,他都是一个发展的个体,是可造之材。有这样的眼光,我们才能发现,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教育让他真正成为一个人,一个大写的能立于世界的人。蒙台梭利说:“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的无知。我们知道如何从牡蛎的贝壳中寻找珍珠,知道如何从矿山中寻找黄金,知道如何从地球的内部发现煤矿,但我们却不知道和不了解儿童进入我们的世界延续人类时隐藏于他们内部的精神胚胎与其创造的能力。”(《有吸收力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让孩子的“精神胚胎”不断地发育,不循着他们的“精神胚胎”的各自特性去给予应有的土壤和合理的教育营养,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味,严重忽视对他们的创造力、思考力、智力、品行、生命等方面的教育。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当学生与我们的“教育”相悖时,便实施惩罚。而今天不少的教育惩罚,又都变了味,变成了教师的泄愤,学生稀里糊涂地被惩罚。我们唯有充满人性地引导学生,激励他们,让他们学会不断提升自己,在离开学校后依然能保持学习的势头,依然能从社会中,从周围的环境中去吸收于自己生命成长有益的“营养”,不断为自己增添“石头”,让自己幸福生命的金字塔不断增高,从而让自己巍然屹立。
  用教育的目光看教育,实是让自己通过有智慧的教育实践,而拥有教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透视镜,真正看清教育的规律,并融入自己的教育智慧,尊重和遵循教育之道,让教育为每一个孩子奏响生命的凯歌。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404120)
其他文献
在国际上,学界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科学学习之中?笔者认为开启学生科普阅读三重门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门 营造良好的科普阅读氛围  1.课堂渗透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科学书本的阅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品德学科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尝试就这些误区结合相应案例做一剖析,并提出一定对策。  现象一:有合作学习之“形”,无合作学习之“实”  【案例一】浙教版品社《交通连四方》  师: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多数小组内成员
有效的小学美术教学,首先是对教材需要进行弹性和活化的处理,其次是对教学需要进行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美术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处理课堂即兴生成点的艺术手段,学会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中的亮点,以至达到教学无痕。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需要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寻找活化教材的童趣,唤醒教师可能沉睡的童心,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童真,让教材、教师、学
综合评标法是目前水利工程招投标常用的方法之一,关于各种评标因子的权重打分,既要依据规范标准,又要考虑某项工程的特殊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