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关于方法的科学,在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最后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应该将眼光放在长远的人文精神培养上,这才是完整的数学。对于数学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一向是知识技能的主场。如今教学目光的提升,对学生终身负责的信念,在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紧迫而更有深远的重大意义。从数学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学数学(思想、精神、方法、文化、知识等)能力,用数学(实践操作、主动、合作、体验探索、创新、思维、处理问题等)态度方式,爱数学(感受数学美、价值等)的情感。
  一、知识延伸,重历史知识熏陶
  在课堂教学的三位目标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离不开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在知识概念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史的用处在于历史公正地衡量每一个人,使得后人可能得到同样的称赞,促进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更体现了一种哲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因此,数学的基础知识概念教学中,作为知识的有效延伸,数学文化历史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在教学环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数学历史的了解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有初步的感知,数学历史的探讨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体验。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叹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对数学文化的底蕴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在教学“年、月、日”时间概念之后,对于现行历法的来历,通过相关的天文地理知识和数学历史知识的简单讲解,让学生知道“大时间单位”的来历,弄清楚时间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将其他的历法,如我国的阴历历法、24节气向学生做一介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具体可见的,而不是一味抽象,深不可测,激发学生去探索世界上其他历法来历。用数学历史知识向同学们展示历法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感悟到:我们今天虽然有了公历这个历法,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最初是日出、日落,再有四季变化,接着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到现在的地球自转、公转。这个历法发展过程聚集了先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以历史激起学生热爱生活,喜欢数学的情感!五千年的中国古老文明,灿烂的数学文化孕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祖冲之、刘徽、华罗庚、苏步青等伟大的数学家和传世之作《九章算术》应运而生。在教学环节中,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自主学习祖先的精神、方法,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关注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自主向生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发展观,更重要的是使数学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二、动手体验,重操作价值感悟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并树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理念,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发展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的能力。在小学苏教版数学课本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极限思想等都蕴涵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然而,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则需要我们数学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再创造。对于这些丰富的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动手操作,然后才能感悟数学过程价值。例如:可能性教学中的抛硬币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2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少了,误差产生的几率大。在让学生操作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而对于1/2可能性的结论,其产生的过程则是:先提出猜想、然后实验操作、然后论证得出结论,这个全程是严谨而科学的。数学家们通过了上千次上万次实验操作,才能接近这个结论,并且操作的次数越多,操作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结果。于是,让学生分享操作体验,大胆提出质疑、讨论改善操作方法,教师适时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法,并动手体验,小组合作。这样看看是不是操作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最后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结果。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极限、概率的思想,更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同时,对数学动手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数学人文精神价值。
  三、学以致用,重情感的内在升华
  学生热爱数学,源于数学的趣味、价值、美感,这种深厚的内在情感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魅力去激发、沉淀、升华。教学内容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捕捉到生活中数学运用的美,让美激起他们对数学文化美的感叹,使热爱数学的内在情感得到升华。例如: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教学时,第一环节:问谁的风筝能飞起来,让学生感知必须是对称的风筝能飞起来,用数学的价值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第二环节,用长方形纸去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操作感知不同的操作可以得到不同的对称图形,并对非对称图形提出质疑和深刻的讨论,深刻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分享,让学生感受图形中的多元文化。第三,欣赏巩固环节,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自然界动植物中的对称美、生活建筑的对称美、艺术设计的对称美,让学生对数学美叹为观止。第四,设计应用环节,学以致用,让学生自主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便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最后将不同的设计进行展示,在相互欣赏中,设计理念和个性设计的撞击使学生收获更多的体验,产生成功的快乐感,不断改进图形设计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在学以致用中,学会了分享、学会了自我提升,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提升了对数学的情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创造能力。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方向:数学文化,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地体验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也就让学生有机会领悟数学的价值;有机会体会原来数学并不是来自权威和课本,自己也能创造数学;有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有机会去创造美。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浸润和融合,既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IL-25在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期哮喘患者各15例(哮喘组)及健康查体者1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4
摘 要:在高中小说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掌握小说涉及的各种概念并能灵活运用,采用电影元素来为小说作注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说;电影元素;注解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各种艺术之间是具有相通性的,它们各成整体,但相互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哪一种艺术可以完全隔绝于其他门类而独立存在。建筑与绘画,音乐与雕塑,等等等等,无不如此。其中的原理,黑格尔在
目的观察回生口服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在对症止痛、
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心肌损伤的确诊标志物。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们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检测,评价其在诊断AMI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数学教学;探究;情境;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113—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探究能力就是其中一种。注重探究教学能够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具有灵活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及数学知识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体外培养的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VPA处理人喉癌Hep-2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RT-PCR法检测人喉癌Hep-2细胞环氧
目的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中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计划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7例颈段
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科研的方式选择课题并进行研究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从中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物理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迁移创造等功能。由此可见,物理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为物理实验提供有效的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2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9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颅内外搭桥手术治疗2例,未治疗而随访观察1例。结果本
环境资源是幼儿接触和认识世界的重要资源,班级中的自然角更是幼儿借以认识自然的桥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秉持参与者的定位与幼儿一起创建、支持者的定位为幼儿调控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