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吡啶环的N-(1,3,4-噻二唑-2-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来源 :化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gao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3-吡啶乙酸盐酸盐与氨基硫脲为原料经环化反应制备中间体2-氨基-5-(3-吡啶亚甲基)-1,3,4-噻二唑,后者与取代苯甲酰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啶环的N-(1,3,4-噻二唑-2-基)取代苯甲酰胺(3a3k),其结构通过IR、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灰霉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提问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曾几何时,串讲串问充斥着课堂,将完整的一篇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随后,各种声讨之声顿起,教师于是又变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唯恐问得多而招来质疑声。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现有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使用新教材之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实验的作用,“不得不”用“读实验、背实验、黑板(纸面)实验”的办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