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29
在社区健康查体和巡回医疗中,对老年人的高血压状况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如下。
病情特点
发病率普遍提高:随着年龄增长,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根据1999年WHO/ZSH高血压防治指南: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我们进行不完全统计,在>60岁的人群中50%患有高血压,在>80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90%。
收缩压增高为主:在高血压人群中,60%的收缩压增高,其中,过半数者至70岁达高峰,以后可渐降低。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且是更为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
脉压增大:老年人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舒张压则渐趋于降低,导致脉压增大。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特点。
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由于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退,尤其当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或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精神类药物时更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在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与疗效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立位血压。
血压波动大: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而动脉壁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使血压更易随着情绪、季节、体位、动度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波动,部分高龄老年人甚至可发生餐后低血压。
昼夜节律异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节律异常,即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小,甚至不降反较白天升高,这种昼夜节律异常的情况占老年高血压的60%~70%,且与靶器官的受损程度极为相关。
隐匿发病:部分老年人起病缓慢,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是感觉上的适应所致。只在体检或诊疗别的疾病时才发现,易致漏诊、漏治。因此,对老年人定期多次测血压是有必要的,对疑似患者应做动态血压监测。
往往伴有动脉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肾病及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以上疾病由于相互影响,往往预后不佳。
用药体会
对于确诊的老年高血压,轻者应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三低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合理休息等。较重者应合理使用降压药物。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高血压特点,应遵行安全、有效、长期及个体化用药、阶梯用药、合并用药的原则,既保持疗效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老年高血压,我们主张>150/90mmHg者必须用药治疗;>140/90mmHg者,可先用非药物疗法,如果效果不好,再适当药物治疗。开始时应逐渐地加用或换用药物,有时需要联用2~3种药物,待血压稳定一个时期后,再逐步减停药物。一般1期高血压患者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对2、3期高血压患者,应缓慢降压,降至略高于正常水平为准,以保证靶器官的血流灌注量。我们将<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因体位性低血压或过度降压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应提倡家庭自测血压并记录,以利于疗效的评估。
常用以下5类降压药物:①利尿剂:常用噻嗪类,作用温和、持久、低毒。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降低病死率,适用于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或是合并心衰、水肿的老年患者。②钙拮抗剂:作用明显、温和、不良反应少。对代谢无不良影响,适合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不受高盐饮食影响,适用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可以有效抗心肌缺血及心绞痛,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常用长效的二氢吡啶类如尼莫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两者作用近似,适用于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后者还适用于不能耐受因前者导致咳嗽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前者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后者包括氯沙坦、缬沙坦等。④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是预防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首选药。应注意禁忌证,如: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心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此类药物包括普奈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在社区健康查体和巡回医疗中,对老年人的高血压状况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如下。
病情特点
发病率普遍提高:随着年龄增长,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根据1999年WHO/ZSH高血压防治指南: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我们进行不完全统计,在>60岁的人群中50%患有高血压,在>80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90%。
收缩压增高为主:在高血压人群中,60%的收缩压增高,其中,过半数者至70岁达高峰,以后可渐降低。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且是更为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
脉压增大:老年人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舒张压则渐趋于降低,导致脉压增大。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特点。
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由于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退,尤其当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或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精神类药物时更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在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与疗效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立位血压。
血压波动大: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而动脉壁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使血压更易随着情绪、季节、体位、动度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波动,部分高龄老年人甚至可发生餐后低血压。
昼夜节律异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节律异常,即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小,甚至不降反较白天升高,这种昼夜节律异常的情况占老年高血压的60%~70%,且与靶器官的受损程度极为相关。
隐匿发病:部分老年人起病缓慢,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是感觉上的适应所致。只在体检或诊疗别的疾病时才发现,易致漏诊、漏治。因此,对老年人定期多次测血压是有必要的,对疑似患者应做动态血压监测。
往往伴有动脉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肾病及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以上疾病由于相互影响,往往预后不佳。
用药体会
对于确诊的老年高血压,轻者应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三低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合理休息等。较重者应合理使用降压药物。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高血压特点,应遵行安全、有效、长期及个体化用药、阶梯用药、合并用药的原则,既保持疗效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老年高血压,我们主张>150/90mmHg者必须用药治疗;>140/90mmHg者,可先用非药物疗法,如果效果不好,再适当药物治疗。开始时应逐渐地加用或换用药物,有时需要联用2~3种药物,待血压稳定一个时期后,再逐步减停药物。一般1期高血压患者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对2、3期高血压患者,应缓慢降压,降至略高于正常水平为准,以保证靶器官的血流灌注量。我们将<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因体位性低血压或过度降压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应提倡家庭自测血压并记录,以利于疗效的评估。
常用以下5类降压药物:①利尿剂:常用噻嗪类,作用温和、持久、低毒。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降低病死率,适用于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或是合并心衰、水肿的老年患者。②钙拮抗剂:作用明显、温和、不良反应少。对代谢无不良影响,适合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不受高盐饮食影响,适用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可以有效抗心肌缺血及心绞痛,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常用长效的二氢吡啶类如尼莫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两者作用近似,适用于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后者还适用于不能耐受因前者导致咳嗽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前者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后者包括氯沙坦、缬沙坦等。④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是预防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首选药。应注意禁忌证,如: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心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此类药物包括普奈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